首页 > 安全消防 专利正文
一种风力发电机智能化灭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风力发电机智能化灭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灭火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风力发电机智能化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2.风能是一种洁净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并且随着科技发展,风力发电技术也日益成熟,已经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对气候变化、调整国家能源结构、防止环境恶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大批量风力发电机组的投产运行以及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时间的增加,风力发电机火灾事故也频频发生。
3.现有的风力发电机在长时间使用下容易发送火灾事故,但是现有的风力发电机的灭火装置无法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灭火,从而导致灾情蔓延,造成风力发电机内部设备损坏严重,且现有的风力发电机运作时产生热量有大有小,但是风力发电机内部的吹风机基本不停,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智能化灭火装置,通过烟雾感应器、水泵、环形导管和喷雾花洒的配合,使得风力发电机能够第一时间进行灭火作业,通过温度感应器、控制器和吹风机的配合使用,能够根据当前的温度判断是否启动吹风机进行散热,节约资源。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力发电机智能化灭火装置,包括外壳、水箱和集水板;
6.所述外壳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外壳顶部固定安装有水箱,所述水箱顶部开设有进水孔,所述水箱顶部固定安装有多块集水板,所述集水板一端向进水孔一侧倾斜,所述水箱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水箱与外壳之间设置有用于灭火的消防装置。
7.进一步的,所述消防装置包括水泵、抽水管、环形导管和喷雾花洒,所述水箱内壁底部固定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底部固定连接有抽水管,且所述抽水管贯穿水箱和外壳,所述抽水管底部固定连接有环形导管,所述环形导管底部固定安装有多个喷雾花洒,且多个所述喷雾花洒呈环形均匀分布。
8.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电机,所述发电机一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轴,且所述转动轴凸出于外壳外表面,所述转动轴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扇叶。
9.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一侧开设有进风孔,所述外壳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出风孔,且所述进风孔和出风孔内部均安装有活性炭滤网和百叶窗,且所述百叶窗位于活性炭滤网外侧。
10.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内壁一侧固定安装有吹风机,且所述吹风机位于进风孔一侧。
11.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底部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控制器,且所述控制器位于发电机和吹风机之间,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水泵、吹风机和发电机电性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外壳顶部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温度感应器和烟雾感应器,且所述
烟雾感应器位于温度感应器一侧,所述温度感应器和烟雾感应器的信号输出端均与控制器的信号接收端信号连接。
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智能化灭火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优点在于,当烟雾感应器感应到烟雾时,通过烟雾感应器的信号输出端发送信号到控制器的信号接收端,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控制水泵的启动,使得水箱内的水被水泵抽入到抽水管内,并通过抽水管输送到环形导管内,最后通过环形导管上的多个喷雾花洒喷出,第一时间对外壳内部进行灭火作用,避免灾情的蔓延,提高发电机的安全性。
15.2、其次,当需要对发电机进散热时,通过温度感应器的信号输出端将外壳内部的实时温度发生到控制器的信号接收端,控制器接收到温度信号后,判断是否超出提前设定的安全温度范围,若超出则通过控制器控制吹风机的启动,使得吹风机将进风孔附近的气体吹向发电机,此时进风孔附近产生负压将外界气体吸入,发电机散发的热量被气体带动并通过出风孔排出外壳外,对发电机进行散热降温。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结构俯视剖面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导管结构示意图。
20.图1-4中:1、外壳;101、支撑杆;102、出风孔;103、进风孔;2、水箱;201、集水板;2011、进水孔;202、出水管;203、水泵;204、抽水管;205、环形导管;206、喷雾花洒;3、吹风机;4、发电机;401、转动轴;402、扇叶;5、控制器;501、温度感应器;502、烟雾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实施例:
23.请参阅图1-4中,
24.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力发电机智能化灭火装置,包括外壳1、水箱2和集水板201;
25.外壳1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01,外壳1顶部固定安装有水箱2,水箱2顶部开设有进水孔2011,水箱2顶部固定安装有多块集水板201,集水板201一端向进水孔2011一侧倾斜,且集水板201通过进水孔2011与水箱2内部导通,水箱2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水管202,水箱2与外壳1之间设置有用于灭火的消防装置。
26.如图2-4所示,进一步的,消防装置包括水泵203、抽水管204、环形导管205和喷雾花洒206,水箱2内壁底部固定安装有水泵203,水泵203底部固定连接有抽水管204,且抽水管204贯穿水箱2和外壳1,抽水管204底部固定连接有环形导管205,环形导管205底部固定安装有多个喷雾花洒206,且多个喷雾花洒206呈环形均匀分布,当水泵203启动时,水箱2内
的水被水泵203抽入到抽水管204内,并通过抽水管204输送到环形导管205内,最后通过环形导管205上的多个喷雾花洒206喷出。
27.如图1-2所示,进一步的,外壳1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电机4,发电机4一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轴401,且转动轴401凸出于外壳1外表面,转动轴401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扇叶402,风吹向扇叶402时,使得扇叶402通过转动轴401转动,使得发电机4发电。
28.如图1-3所示,进一步的,外壳1一侧开设有进风孔103,外壳1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出风孔102,且进风孔103和出风孔102内部均安装有活性炭滤网和百叶窗,且百叶窗位于活性炭滤网外侧,当外界的气体通过进风孔103和出风孔102进入到外壳1内部时,通过活性炭滤网将气体中的粉尘或微笑颗粒进行过滤,防止外壳1内部出现积尘,影响发电机4的工作效率和散热效果,当遇到雨水天气时,通过进风孔103和出风孔102上的百叶窗能够阻挡雨滴进入到外壳1内部,避免外壳1内部的设备短路的情况发生。
29.如图1-3所示,进一步的,外壳1内壁一侧固定安装有吹风机3,且吹风机3位于进风孔103一侧,发电机4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当需要对发电机4进散热时,启动吹风机3,使得吹风机3将进风孔103附近的气体吹向发电机4,此时进风孔103附近产生负压将外界气体吸入,发电机4散发的热量被气体带动并通过出风孔102排出外壳1外。
30.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外壳1底部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控制器5,且控制器5位于发电机4和吹风机3之间,控制器5分别与水泵203、吹风机3和发电机4电性连接,通过控制器5能够控制吹风机3和水泵203的启闭。
31.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外壳1顶部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温度感应器501和烟雾感应器502,且烟雾感应器502位于温度感应器501一侧,温度感应器501和烟雾感应器502的信号输出端均与控制器5的信号接收端信号连接。通过温度感应器501的信号输出端将外壳1内部的实时温度发生到控制器5的信号接收端,控制器5接收到温度信号后,判断是否超出提前设定的安全温度范围,若超出则控制吹风机3的启动,当烟雾感应器502感应到烟雾时,通过烟雾感应器502的信号输出端发送信号到控制器5的信号接收端,控制器5接收到信号后启动水泵203,第一时间对外壳1内部进行灭火作用,避免灾情的蔓延。
32.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当遇到雨水天气时,通过水箱2顶部的集水板201将雨水收集,并通过进水孔2011灌注到水箱2内部存储,通过水箱2一侧的出水管202,保障水箱2内部的水位处于安全位置,避免水箱2内部水量过多而蔓延出来,然后在雨水天气时,通过进风孔103和出风孔102上的百叶窗能够阻挡雨滴进入到外壳1内部,避免外壳1内部的设备短路的情况发生,当需要对发电机4进散热时,通过温度感应器501的信号输出端将外壳1内部的实时温度数据发送到控制器5的信号接收端,控制器5接收到温度信号后,判断是否超出提前设定的安全温度范围,若超出则通过控制器5控制吹风机3的启动,使得吹风机3将进风孔103附近的气体吹向发电机4,此时进风孔103附近产生负压将外界气体吸入,发电机4散发的热量被气体带动并通过出风孔102排出外壳1外,对发电机4进行散热降温,当外界的气体通过进风孔103和出风孔102进入到外壳1内部时,通过活性炭滤网将气体中的粉尘或微小颗粒进行过滤,防止外壳1内部出现积尘,影响发电机4的工作效率和散热效果,当烟雾感应器502感应到烟雾时,通过烟雾感应器502的信号输出端发送信号到控制器5的信号接收端,控制器5接收到信号后,控制水泵203的启动,使得水箱2内的水被水泵203抽入到抽水管204内,并通过抽水管204输送到环形导管205内,最后通过环形导管205上的多个喷雾花洒206
喷出,第一时间对外壳1内部进行灭火作用,避免灾情的蔓延,提高发电机4的安全性,通过以上结构使得该种风力发电机能够在发生灾情时第一时间进行灭火工作,避免灾情的蔓延,且能够根据当前温度自动启闭吹风机3,节约资源以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3.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