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船舶设备 专利正文
一种环保高速救援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环保高速救援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水上船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环保高速救援艇。


背景技术:

2.为了应对水上突发事故,能够及时进行水上救援,各地区都会需要救援艇,救援艇需要具备高速移动的特性,以及时赶到事故地点进行救援,为此救援艇的动力源会选用舷内外机组,相较于一般的动力装置,在相同速度下,功率更加低,节能环保,另外救援艇通常也会配置气动抛射器,以将救生圈抛射至落水人员附近。
3.现有的救援艇在进行救援工作时,需要将人员移动至救援艇上的过程通常是将软梯放下,以使得落水人员能够通过软梯并在救援人员的协助下爬上救援艇。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如果落水人员为残疾人士或是受伤人员,行动不便,难以自行攀爬软梯,即使有救援人员在一旁的协助,也存在落水人员难以移动至救援艇上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得各类不同的落水人员也能较为便利的移动至救援艇上,本技术提供一种环保高速救援艇。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环保高速救援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环保高速救援艇,包括能在水面上进行移动的救援艇主体,所述救援艇主体设有可进行转动的转动台,转动台设有延伸杆,延伸杆远离转动台一端可从救援艇主体正上方移动至水面正上方,延伸杆远离转动台一端正下方处设有供落水人员进入的救援笼,延伸杆设有使得救援笼能够进入至水中的救援笼下放装置。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救援笼从救援艇的正上方移动至水面正上方,然后将救援笼下放至水中,使得行动能力较弱的落水人员能够进入至救援笼中,然后通过将救援笼进行回收,使得落水人员能够从水中移动至救援艇主体上,以便对行动能力较弱的落水人员进行较为便利的施救工作。
8.可选的,所述救援笼下放装置包括设于延伸杆的数个卷线盘、卷饶于卷线盘且远离卷线盘一端连接于救援笼的笼缆线、设于延伸杆且可带动卷线盘转动以将笼缆线放出的卷线盘电机。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卷线盘被带动进行转动,以将笼缆线放出或是收卷,使得救援笼能够被下放或是提升,并且笼缆线被卷绕在卷线盘中,整体装置不易占用较大的空间。
10.可选的,所述卷线盘均分成两组,卷线盘同轴设有盘蜗轮,同组卷线盘的盘蜗轮啮合有同一根组蜗杆,组蜗杆转动连接于延伸杆,两根组蜗杆均同轴设有杆蜗轮,两个杆蜗轮啮合有同一根电机蜗杆,电机蜗杆同轴连接于卷线盘电机输出轴。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卷线盘电机带动电机蜗杆转动,电机蜗杆带动两个杆蜗
轮转动,使得两根组蜗杆转动,使得两组盘蜗轮和对应的两组卷线盘能够进行同步的转动,不需要针对多个卷线盘分别设置动力源进行驱动,并且组蜗杆和盘蜗轮之间的啮合、杆蜗轮和电机蜗杆之间的啮合,使得在即使出现意外情况卷线盘电机不能正常进行工作时,卷线盘也不会随意将笼缆线放出,使得在救援笼进行人员救援移动的过程中,救援笼不易出现突然的下落,降低人员再次受伤的可能性。
12.可选的,所述延伸杆包括设于转动台的可拆杆、转动连接于可拆杆的螺纹杆、设于可拆杆且套设于螺纹杆的套杆、插接且滑动连接于套杆内壁的插杆、设于可拆杆且带动螺纹杆转动的螺纹杆电机,插杆位于套杆中一端螺纹连接于螺纹杆。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杆电机工作,使得螺纹杆转动,使得插杆相对于套杆进行移动,使得救援笼可以较为稳定伸出至落水人员的正上方附近处,以便将救援笼下放对落水人员进行施救。
14.可选的,所述救援笼包括一一对应分别连接于两组卷线盘所放出的笼缆线的两块笼板、连接于两块笼板之间的两根笼杆、设于两块笼板和两根笼杆底部的笼布,笼杆位于笼板的底部处。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救援笼下放时,两根笼杆浸没至水中,笼板上部露出水面,以便落水人员移动至两块笼板之间,使得落水人员能够较为准确移动至救援笼正上方,并且不需要落水人员攀爬经过笼杆,较为便利。
16.可选的,所述救援艇主体周边处转动连接有数个软梯盘,每个软梯盘均卷绕有攀爬软梯。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落水人员较多时,将攀爬软梯尽数从软体盘上放出,以便多人同时进行攀爬登上救援艇主体。
18.可选的,所述攀爬软梯放出一端设有配重块,软梯盘铰接有梯连杆,攀爬软梯靠近于梯连杆一端设有内螺杆,梯连杆转动连接有螺纹连接于内螺杆的外螺筒。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块使得在攀爬软体被下放时能够较好保持竖直,且攀爬软梯也更加不易出现随意晃动的情况,同时将外螺筒转动,使得内螺杆和外螺筒相分离,以便将攀爬软梯进行较为便利的更换,使得攀爬软梯在使用一定时长后可较为便利进行更换。
20.可选的,所述可拆杆设有防脱杆,防脱杆插接于插杆,防脱杆位于插杆中一端设有始终位于插杆中的防脱块。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在插杆在套杆中进行移动的过程中,防脱块会使得插杆难以从套杆中脱离,尽可能使得在插杆在移动过程中能够较好保持稳定。
22.可选的,所述救援艇主体内设有担架床,担架床可拆卸连接有软担架,软担架设有对受伤人员进行位置固定的扣带。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受伤人员通过扣带被固定在软担架上,然后移动软担架,进入至救援艇主体的内部,并将软担架和担架床之间进行连接,使得救援艇主体在水面上高速移动时,软担架和受伤人员不易随意移动。
24.可选的,所述担架床设有四组每组两个的限位块,同组两个限位块之间放入软担架的担架杆一端,每一组的两块限位块上表面均贴合有同一个限移片,每一块限移片均设有弹簧杆,弹簧杆穿设于对应的一组中一块限位块,弹簧杆位于限位块中一端设有弹簧块,
弹簧块设有迫使限移片紧贴于限位块上表面的压缩弹簧。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软担架的两根担架杆各自的两端均对应放入至每组两块限位块之间,使得软担架难以进行水平移动,然后再将限移片转动,使得限移片抵接于同组两块限位块的上表面,使得担架杆难以从同组两块限位块之间移出,进一步提升软担架在担架床上的稳定性。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将救援笼从救援艇的正上方移动至水面正上方,然后将救援笼下放至水中,使得行动能力较弱的落水人员能够进入至救援笼中,然后通过将救援笼进行回收,使得落水人员能够从水中移动至救援艇主体上,以便对行动能力较弱的落水人员进行较为便利的施救工作;2.便于落水人员移动至两块笼板之间,使得落水人员能够较为准确移动至救援笼正上方,并且不需要落水人员攀爬经过笼杆,较为便利。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转动台、延伸杆和救援笼三者位置结构,且将插杆和套杆相近一端进行部分剖视以展示套杆和插杆内部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放大图;图4是图2中b处放大图;图5是图2中c处放大图;图6是一个卷线盘处将攀爬软梯全部放出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将软担架放置在担架床上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d处放大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救援艇主体;2、转动台;21、弹簧块;22、弹簧杆;23、压缩弹簧;24、套杆槽;25、防脱块槽;26、槽口块;27、防脱杆孔;28、缆线槽;29、笼板孔;3、延伸杆;31、内螺杆;32、外螺筒;33、防脱杆;34、防脱块;35、担架床;36、软担架;37、扣带;38、限位块;39、限移片;4、救援笼;41、插杆;42、螺纹杆电机;43、笼板;44、笼杆;45、笼布;46、软梯盘;47、攀爬软梯;48、配重块;49、梯连杆;5、卷线盘;51、笼缆线;52、卷线盘电机;53、盘蜗轮;54、组蜗杆;55、杆蜗轮;56、电机蜗杆;57、可拆杆;58、螺纹杆;59、套杆。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环保高速救援艇,参照图1,包括可在水面上进行高速移动的救援艇主体1,救援艇主体1船首处的水平面转动连接有转动台2,转动台2绕自身竖直轴线进行转动,救援艇主体1内设置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于转动台2的电机以使得转动台2进行转动,转动台2上表面安装有延伸杆3,延伸杆3远离转动台2一端下方处设置救援笼4,救援笼4能够从救援艇主体1正上方移动至水中,对落水人员进行施救。
31.参照图2和图3,延伸杆3包括通过螺丝可拆卸连接于转动台2上表面的可拆杆57,可拆杆57呈竖直,可拆杆57竖直中心线和转动台2轴线相同,可拆杆57上端竖直外壁固定连
接有呈水平的套杆59,套杆59长度方向一端贯穿开设有呈水平的套杆槽24,套杆槽24长度方向平行于套杆59长度方向,可拆杆57朝向套杆槽24内的竖直侧面转动连接有呈水平的螺纹杆58,螺纹杆58长度方向平行于套杆槽24长度方向,可拆杆57背离套杆59的竖直侧面固定连接有螺纹杆电机42,螺纹杆电机42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于螺纹杆58。套杆槽24内壁沿自身长度方向滑动连接有呈水平的插杆41,插杆41长度方向平行于套杆槽24长度方向,插杆41套接且螺纹连接于螺纹杆58的圆周外壁。
32.参照图3,可拆杆57朝向套杆槽24的竖直侧面固定连接有呈水平的防脱杆33,防脱杆33长度方向平行于螺纹杆58长度方向,防脱杆33远离可拆杆57一端固定连接有防脱块34。插杆41位于套杆槽24内的一端端面开设有呈水平的防脱块槽25,防脱块槽25长度方向平行于插杆41长度方向,防脱块34沿防脱块槽25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防脱块槽25内壁,防脱块槽25开口处固定连接有槽口块26,防脱块34可抵接于槽口块26朝向防脱块槽25内的竖直侧面,槽口块26贯穿开设有防脱杆孔27,防脱杆33沿自身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防脱杆孔27内壁。当防脱块34抵接于槽口块26时,插杆41一端依旧位于套杆槽24内,并且插杆41远离套杆59一端此时远离于救援艇主体1正上方处。
33.参照图2和图4,延伸杆3安装有使得救援笼4能够进入至水中的救援笼下放装置,救援笼下放装置包括转动连接于插杆41远离套杆59一端上表面的四个卷线盘5,卷线盘5轴线呈水平,卷线盘5轴线方向垂直于插杆41长度方向,四个卷线盘5均分成两组,每组两个卷线盘5沿插杆41长度方向进行布置,每个卷线盘5均卷绕有笼缆线51,每根笼缆线51均从对应的卷线盘5朝向插杆41外露套杆槽24的端部的一侧处放出,插杆41上表面贯穿开设有四根呈竖直的缆线槽28,四根笼缆线51一一对应分别穿设于四个缆线槽28。四根笼缆线51底端均连接于救援笼4。
34.参照图4,两组卷线盘5相近一侧均安装有一组盘蜗轮53,每组盘蜗轮53设置两个,同组两个盘蜗轮53一一对应分别同轴固定连接于同组两个卷线盘5,每组两个盘蜗轮53下方均啮合有同一根呈水平的组蜗杆54,组蜗杆54长度方向平行于插杆41长度方向,组蜗杆54转动连接于插杆41上表面,两根组蜗杆54相近一端处均同轴固定连接有杆蜗轮55,两个杆蜗轮55下方啮合有同一根呈水平的电机蜗杆56,电机蜗杆56转动连接于插杆41上表面,电机蜗杆56长度方向垂直于插杆41长度方向,插杆41上表面通过螺丝可拆卸连接有卷线盘电机52,卷线盘电机52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于电机蜗杆56。
35.卷线盘电机52连通外部电源,使得电机蜗杆56转动,两个杆蜗轮55同向转动,两组盘蜗轮53同向转动,两组同向卷线盘5转动,使得四根笼缆线51同步放出,以将救援笼4下放至水中。
36.参照图2和图5,救援笼4包括两块呈竖直的笼板43,笼板43长度方向平行于插杆41长度方向,同组两个卷线盘5放出的笼缆线51底端固定连接于同一块笼板43,两块笼板43各自对应设置两根笼缆线51,两块笼板43之间固定连接有两根呈水平的笼杆44,两根笼杆44一一对应分别位于笼板43长度方向两端处,两根笼杆44和两块笼板43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同一块笼布45,笼布45可为高强度牛津布。笼杆44上表面高度远低于两块笼板43的上表面高度,使得笼杆44浸没在水中时,笼板43上表面依旧能够外露于水面上,以便落水人员进入至两块笼板43之间,笼板43均匀贯穿开设有数个笼板孔29,以便在笼布45上的人员能够用手拉住笼板孔29,笼板孔29内壁和笼杆44外壁均粘设橡胶层,以提升被救援人员笼布45上被
移动时的舒适感。
37.参照图6,救援艇主体1甲板周边处均匀转动连接有数个软梯盘46,每一个软体盘46均铰接有两根梯连杆49,两根梯连杆49均转动连接有外螺筒32,每个软梯盘46均卷绕有攀爬软梯47,每个攀爬软梯47靠近对应的软梯盘46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内螺杆31,内螺杆31对应螺纹连接于相近的一个外螺筒32,以便通过旋转外螺筒32将攀爬软梯47进行更换。
38.参照图1,每一个攀爬软梯47放入至水中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配重块48,使得攀爬软梯47被放出时能够较为稳定。
39.参照图7和图8,救援艇主体1船舱内通过螺丝可拆卸连接有担架床35,担架床35上表面放置有软担架36,软担架36由两根担架杆以及固定连接于两根担架杆之间的牛津布组成,每根担架杆两端均外露于牛津布,以便在受伤人员躺置牛津布上时,通过担架杆两端进行移动。软担架36的两根担架杆之间固定连接有数根扣带37,每一根扣带37均设置插扣,以便对躺置于软担架36上的受伤人员进行固定。担架床35上表面四个角处均固定连接有一组限位块38,每组限位块38设置两块,软担架36的两根担架杆端部均可对应一组限位块38放入。同组两限位块38上表面贴合有同一块限移片39,限移片39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呈竖直的弹簧杆22,弹簧杆22沿竖直方向穿设且滑动连接于一块限位块38,弹簧杆22位于限位块38中一端同轴固定连接有弹簧块21,弹簧块21上表面和限位块38内壁之间抵接有同一个压缩弹簧23,压缩弹簧23迫使弹簧块21向下移动,使得限移片39抵紧于限位块38上表面。
40.受伤人员放置于软担架36上,并用扣带37对受伤人员进行固定,然后将软担架36移入至救援艇主体1船舱内,并将软担架36的担架杆端部放入至对应的同组两块限位块38之间,然后再将限移片39转动,使得每一块限移片39均抵接于对应的同组两块限位块38上表面,并且限移片39和对应的软担架36的担架杆上部圆周外壁存在细微的间距,使得软担架36不易出现随意移动的情况。
41.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环保高速救援艇实施原理为:救援艇主体1移动至水上事故发生地,根据落水人员的数量,将配重块48丢入水中,使得攀爬软梯47被放入至水中。在有行动不便的落水人员时,转动台2转动,螺纹杆电机42工作,使得插杆41远离套杆59,使得救援笼4移动至水面正上方,然后卷线盘电机52使得全部的卷线盘5转动,以将笼缆线51放出,使得救援笼4进入至水中,并且笼杆44被水浸没,笼板43上部外露于水面,然后行动不便的落水人员可在下水的救援人员协助下进入至两块笼板43之间,以使得救援笼4能够将行动不便的落水人员移动至救援艇主体1的甲板上。如果有受伤人员,在移动至救援艇主体1甲板上后,可通过软担架36将受伤人员移动至救援艇主体1船舱内的担架床35上。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