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船舶设备 专利正文
一种全封闭防积砂钢跳板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3-0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全封闭防积砂钢跳板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船舶修造、石化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封闭防积砂钢跳板。


背景技术:

2.我国现在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建筑行业及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施工领域迅速产业化,现代的建筑行业和船舶行业大多已经抛弃了传统的小作坊式的施工器材,例如传统的建筑行业、船舶行业使用的跳板大多是竹、木跳板等。现在虽然使用了新的、产业化的施工器材,例如现在使用的是钢制的跳板,但是其钢跳板的技术标准仍然是1988年制定的部级标准(ybj211—88)。该标准关于强度、挠度、安全性能、拆装、产品形状等标准已经不符合现在市场的需求。特别是随着金属材料的发展,一些新的金属材料已经被用来制造钢跳板,比如镀锌钢材。
3.现有技术中的钢跳板下方设有多条纵横交错的加强筋,每条加强筋的端部均固定在边框上;现有技术中的板体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组冲孔,冲孔呈锥形,冲孔上侧凸出于板体且向外圈倾斜45
°
,起到防滑的作用。
4.但本技术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1、板体底部的加强筋两侧面以及边框内侧产生的灰尘很难处理,在实际作业时,灰尘会被吹到船体的船板上,进而会影响船板的耐腐性能。
5.2、板体表面设置的冲孔只起到了防滑的作用,不能同时起到防砂的作用。
6.3、传统的钢跳板板体采用焊接工艺,焊接后会破会表面镀层,容易生锈。


技术实现要素:

7.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全封闭防积砂钢跳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板体底部的加强筋两侧面以及边框内侧产生的灰尘很难处理,在实际作业时,灰尘会被吹到船体的船板上,进而会影响船板的耐腐性能等技术问题,实现了钢跳板上的灰尘很容易被清理干净,不会影响船板的耐腐性能。
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封闭防积砂钢跳板,包括钢跳板板体,所述的钢跳板板体两侧均通过热镀锌板材围成中空的方管;进一步的,所述的方管的外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加强筋;进一步的,所述的方管的底部均设置有圆弧状第二加强筋;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加强筋内安装有防滑胶条;进一步的,所述的方管的内侧面的热镀锌板材设置为倾斜的“l”形支撑面并与钢跳板板体背面接触;进一步的,所述的钢跳板板体的正面且靠近方管处设置有第三加强筋;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三加强筋由内侧向外侧挤压,挤压后的第三加强筋和倾斜的

l”形支撑面接触;进一步的,所述的钢跳板板体的正面中央横向设置有第四加强筋,所述的第四加强筋内均匀布置有若干组排水孔。
9.进一步的,所述的钢跳板板体的正面且位于第四加强筋两侧均匀布置有若干组冲孔组件。
10.进一步的,所述的冲孔组件具体包括防滑冲孔和漏砂冲孔,所述的防滑冲孔和漏砂冲孔之间采用间隔布置,相邻两组的防滑冲孔和漏砂冲孔之间采用“s”形布置;所述的冲孔组件最外侧均采用防滑冲孔。
11.进一步的,所述的防滑冲孔呈锥形,冲孔上侧凸出于钢跳板板体表面且向外圈倾斜45
°
;进一步的,所述的漏砂冲孔呈锥形,冲孔下侧凹出于钢跳板板体表面且向内圈倾斜45
°

12.进一步的,所述的钢跳板板体两侧面且位于方管外端焊接有封头板;进一步的,所述的封头板设置有两组“v”形开口;进一步的,所述的“v”形开口之间的封头板设置为向内侧折边。
13.进一步的,所述的排水孔设置为平孔。
14.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1、由于采用了钢跳板板体两侧均通过热镀锌板材围成中空的方管,钢跳板板体两侧面且位于方管外端焊接有封头板,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板体底部的加强筋两侧面以及边框内侧产生的灰尘很难处理,在实际作业时,灰尘会被吹到船体的船板上,进而会影响船板的耐腐性能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钢跳板上的灰尘很容易被清理干净,不会影响船板的耐腐性能。
15.2、由于采用了防滑冲孔和漏砂冲孔之间采用间隔布置,相邻两组的防滑冲孔和漏砂冲孔之间采用“s”形布置,防滑冲孔呈锥形,冲孔上侧凸出于钢跳板板体表面且向外圈倾斜45
°
;漏砂冲孔呈锥形,冲孔下侧凹出于钢跳板板体表面且向内圈倾斜45
°
,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板体表面设置的冲孔只起到了防滑的作用,不能同时起到防砂的作用,进而实现了钢跳板既可防滑又可漏砂的功能,同时采用s形布置的防滑冲孔还可以增加防滑性能。
16.3、由于采用热镀锌板材制造钢跳板,方管的内侧面的热镀锌板材设置为倾斜的“l”形支撑面并与钢跳板板体背面接触;钢跳板板体的正面且靠近方管处设置有第三加强筋;第三加强筋由内侧向外侧挤压,挤压后的第三加强筋和倾斜的“l”形支撑面接触,钢跳板板体通过第三加强筋挤压限制了“l”形支撑面,免焊接,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钢跳板生锈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钢跳板具备防锈的效果,延长了钢跳板的使用周期。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封头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全封闭防积砂钢跳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板体底部的加强筋两侧面以及边框内侧产生的灰尘很难处理,在实际作业时,灰尘会被吹到船体的船板上,进而会影响船板的耐腐性能等技术问题,实现了钢跳板上的灰尘很容易被清理干净,不会影响船板的耐腐性能。
19.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20.实施例一一种全封闭防积砂钢跳板,包括钢跳板板体1,所述的钢跳板板体1两侧均通过热镀锌板材围成中空的方管8;所述的方管8的外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加强筋9;所述的方管8的底部均设置有圆弧状第二加强筋7;所述的第二加强筋9内安装有防滑胶条;所述的方管8的内侧面的热镀锌板材设置为倾斜的“l”形支撑面11并与钢跳板板体1背面接触;所述的钢跳板板体1的正面且靠近方管8处设置有第三加强筋6;所述的第三加强筋6由内侧向外侧挤压,挤压后的第三加强筋6和倾斜的“l”形支撑面11接触;所述的钢跳板板体1的正面中央横向设置有第四加强筋4,所述的第四加强筋4内均匀布置有若干组排水孔5。所述的钢跳板板体1的正面且位于第四加强筋4两侧均匀布置有三组冲孔组件;所述的冲孔组件具体包括防滑冲孔3和漏砂冲孔2,所述的防滑冲孔3和漏砂冲孔2之间采用间隔布置,相邻两组的防滑冲孔3和漏砂冲孔2之间采用“s”形布置;所述的冲孔组件最外侧均采用防滑冲孔3。所述的防滑冲孔3呈锥形,冲孔上侧凸出于钢跳板板体1表面且向外圈倾斜45
°
;所述的漏砂冲孔2呈锥形,冲孔下侧凹出于钢跳板板体1表面且向内圈倾斜45
°
;所述的钢跳板板体1两侧面且位于方管8外端焊接有封头板10;所述的封头板10设置有两组“v”形开口101;所述的“v”形开口101之间的封头板10设置为向内侧折边;所述的排水孔5设置为平孔。
21.上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由于采用了钢跳板板体两侧均通过热镀锌板材围成中空的方管,钢跳板板体两侧面且位于方管外端焊接有封头板,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板体底部的加强筋两侧面以及边框内侧产生的灰尘很难处理,在实际作业时,灰尘会被吹到船体的船板上,进而会影响船板的耐腐性能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钢跳板上的灰尘很容易被清理干净,不会影响船板的耐腐性能。
22.由于采用了防滑冲孔和漏砂冲孔之间采用间隔布置,相邻两组的防滑冲孔和漏砂冲孔之间采用“s”形布置,防滑冲孔呈锥形,冲孔上侧凸出于钢跳板板体表面且向外圈倾斜45
°
;漏砂冲孔呈锥形,冲孔下侧凹出于钢跳板板体表面且向内圈倾斜45
°
,冲孔组件最外侧均采用防滑冲孔,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板体表面设置的冲孔只起到了防滑的作用,不能同时起到防砂的作用,进而实现了钢跳板既可防滑又可漏砂的功能,同时采用s形布置的防滑冲孔还可以增加防滑性能。
23.由于采用热镀锌板材制造钢跳板,方管的内侧面的热镀锌板材设置为倾斜的“l”形支撑面并与钢跳板板体背面接触;钢跳板板体的正面且靠近方管处设置有第三加强筋;第三加强筋由内侧向外侧挤压,挤压后的第三加强筋和倾斜的“l”形支撑面接触,钢跳板板体通过第三加强筋挤压限制了“l”形支撑面,免焊接,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钢跳板生锈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钢跳板具备防锈的效果,延长了钢跳板的使用周期。
24.实施例二钢跳板板体1的正面且位于第四加强筋4两侧均匀布置有两组冲孔组件;所述的冲孔组件具体包括防滑冲孔3和漏砂冲孔2,所述的防滑冲孔3和漏砂冲孔2之间采用间隔布置,相邻两组的防滑冲孔3和漏砂冲孔2之间采用“s”形布置;所述的防滑冲孔3呈锥形,冲孔上侧凸出于钢跳板板体1表面且向外圈倾斜45
°
;所述的漏砂冲孔2呈锥形,冲孔下侧凹出于钢跳板板体1表面且向内圈倾斜45
°

25.实施例三本技术发明的尺寸(宽
×
侧高)包括240mm
×
45mm、240mm
×
50mm、250mm
×
50mm、300mm
×
50mm、300mm
×
55mm等。
26.本技术热镀锌板采用dx51d+z。
27.本技术第二加强筋内安装的防滑橡胶垫可采用铆钉安装或者胶水安装,大幅度提高了安全性能。
28.本技术钢跳板板体宽≥300mm的采用6排孔,宽<300mm的采用4排孔。
29.本技术通过对第三加强筋外侧表面进行均匀挤压,保证第三加强筋能够限制“l”形支撑面的跑动,达到免焊接的目的,不会破坏钢跳板板体表面的镀层,起到了防锈的作用,延长了钢跳板的使用周期。
30.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31.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