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鞋帽 专利正文
一种可调节女鞋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可调节女鞋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女靴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节女鞋。


背景技术:

2.目前,女鞋是供人穿着的物品,可以保护人脚并具有保暖的作用。
3.相关技术中公告号为cn21174728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水女鞋,包括鞋底和设置于鞋底上的鞋帮,所述鞋底和鞋帮连成一体形成有用于穿着的鞋腔。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鞋腔开口大小固定,当人的脚踝宽度尺寸不一,上述鞋子无法满足使用者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女鞋适用性差,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节女鞋。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调节女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可调节女鞋,包括鞋底以及设置于鞋底上方的鞋帮,所述鞋帮与鞋底围合形成有鞋腔,所述鞋帮包括前帮和后帮,所述前帮和后帮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分别位于鞋腔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与前帮靠近后帮一侧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片、与后帮靠近前帮一侧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片,所述第一固定片位于第二固定片远离鞋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片朝向第一固定片的端面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滑动设置有公扣,所述固定孔的内壁设置有与公扣连接的弹性件,所述第二固定片朝向第一固定片的端面设置有与公扣配合的母扣。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均可以将前帮和后板分离,便于人将脚穿入到鞋腔内部;采用第一连接结构穿鞋时,先将公扣和母扣分离,再将人脚传入的鞋腔内部,然后将公扣与母扣连接固定;由于人的脚踝大小不同,通过设置弹性件和公扣配合,使公扣可以在固定孔内移动,起到调节鞋子松紧的作用,满足不同人的穿着需求。
9.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与公扣连接的松紧带,所述松紧带的一端与固定孔靠近后帮的内壁固定连接,当母扣与公扣连接时,所述松紧带处于拉伸状态。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脚穿入鞋腔内后,连接母扣与公扣时,先公扣施加作用力使公扣在固定孔内移动,使公扣远离后帮,同时松紧带被拉伸,并便于将母扣与公扣连接,松开公扣后,松紧带复位带动公扣移动,公扣拉动母扣和第二固定片,使前帮、后帮更换的与人脚贴合,提高操作的舒适度。
11.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与公扣连接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与固定孔靠近后帮的内壁固定连接,当母扣与公扣连接时,所述第一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脚穿入鞋腔内后,连接母扣与公扣时,先公扣施加作用力使公扣在固定孔内移动,使公扣远离后帮,同时第一弹簧被拉伸,并便于将母扣与公扣连
接,松开公扣后,第一弹簧复位带动公扣移动,公扣拉动母扣和第二固定片,使前帮、后帮更换的与人脚贴合,提高操作的舒适度。
13.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与公扣连接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与固定孔靠近后帮的内壁固定连接,当母扣与公扣连接时,所述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脚穿入鞋腔内后,连接母扣与公扣时,先公扣施加作用力使公扣在固定孔内移动,使公扣远离后帮,同时第二弹簧被压缩,并便于将母扣与公扣连接,松开公扣后,第二弹簧复位带动公扣移动,公扣拉动母扣和第二固定片,使前帮、后帮更换的与人脚贴合,提高操作的舒适度。
15.可选的,所述弹性件还包括与公扣连接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与固定孔靠近后帮的内壁固定连接,当母扣与公扣连接时,所述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脚穿入鞋腔内后,连接母扣与公扣时,先公扣施加作用力使公扣在固定孔内移动,使公扣远离后帮,同时第二弹簧被压缩,并便于将母扣与公扣连接,松开公扣后,第二弹簧复位带动公扣移动,公扣拉动母扣和第二固定片,使前帮、后帮更换的与人脚贴合,提高操作的舒适度;采用两种弹性件,可以更好的调节鞋子的松紧。
17.可选的,所述公扣包括有操作盘,所述操作盘的圆周面上设有两个限位环,两个所述限位环分别位于第一固定片的两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限位环,使公扣不能沿固定孔的轴线方向移动,具有限位作用,使公扣不易与第一固定片分离。
19.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与前帮连接的第一拉链带以及与后帮连接的第二拉链带,所述第一拉链带和第二拉链带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拉链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拉链头下降,使前帮与后帮之间的开口增大,便于人脚穿入到鞋腔内;反之,驱动拉链头上升,将前帮与后帮之间的开口减小,使人脚不易脱离鞋腔。
21.可选的,所述鞋底远离鞋帮的一侧设置有tpu摩擦条。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tpu摩擦条可以增大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采用tpu制成的tpu摩擦条具有较好的高强度、耐磨性,进一步提升鞋底使用寿命。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均可以将前帮和后板分离,便于人将脚穿入到鞋腔内部;采用第一连接结构穿鞋时,先将公扣和母扣分离,再将人脚传入的鞋腔内部,然后将公扣与母扣连接固定;由于人的脚踝大小不同,通过设置弹性件和公扣配合,使公扣可以在固定孔内移动,起到调节鞋子松紧的作用,满足不同人的穿着需求;
25.2.设置第二弹簧,使鞋子可以更好的调节鞋子松紧,提高穿着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28.图3是实施例2凸显弹性件结构的示意图;
29.图4是实施例3凸显弹性件结构的示意图;
30.图5是实施例4凸显弹性件结构的示意图;
31.图6是实施例5凸显弹性件结构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1、鞋底;11、tpu摩擦条;2、鞋帮;21、前帮;22、后帮;3、鞋腔;4、第一连接结构;41、第一固定片;411、固定孔;42、第二固定片;43、公扣;431、操作盘;432、限位环;433、插块;44、母扣;45、弹性件;451、松紧带;452、第一弹簧;543、第二弹簧;5、第二连接结构;51、第一拉链带;52、第二拉链带;53、拉链头。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实施例1
35.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女鞋。参照图1,一种可调节女鞋,包括鞋底1和鞋帮2,鞋底1固定连接于鞋帮2的下方,鞋帮2与鞋底1围合形成有鞋腔3。鞋帮2包括前帮21和后帮22,前帮21和后帮22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第一连接结构4和第二连接结构5,第一连接结构4和第二连接结构5位于鞋腔3相对的两侧。
36.参照图1,第一连接结构4包括第一固定片41、第二固定片42、公扣43、母扣44和弹性件45。
37.参照图1,第一固定片41与前帮21靠近后帮22的一端固定连接,母扣44与第一固定片41朝向鞋腔3的一侧固定连接,母扣44朝向鞋腔3的端面开设有插槽。第二固定片42与后帮22靠近前帮2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固定片42位于第一固定片41靠近鞋腔3的一侧。
38.参照图1和图2,第二固定片42远离鞋腔3的一侧开设有固定孔411,固定孔411呈水平一字孔状,公扣43滑动设置于固定孔411内。公扣43包括操作盘431、限位环432和插块433,操作盘431穿设于固定孔411内,插块433与操作盘431远离鞋腔3的端面固定连接。插块433可以嵌入到插槽内,使母扣44与公扣43连接。限位环432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环432的内壁与操作盘431的外圆周面固定连接,两个限位环432的外径大于固定环的上下间距。两个限位环432沿操作盘431的轴线阵列分布,两个限位环432位于第二固定片42沿固定孔411轴线方向的两侧。
39.参照图1和图2,弹性件45包括松紧带451,松紧带451位于固定孔411内,松紧带451的一侧固定孔411靠近后帮22的内壁固定连接,松紧带451的另一端与操作盘431固定连接。当公扣43与母扣44连接时,松紧带451处于拉伸状态。
40.参照图1,第二连接结构5包括第一拉链带51、第二拉链带52和拉链头53。前帮21与后帮22形成有开口。第一拉链带51与前帮21靠近后帮2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拉链带52与后帮22靠近前帮2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拉链带51和第二拉链带52通过拉链头53连接。拉链头53下降时,使开口增大;反之,驱动拉链头53上升,使开口减小。当拉链头53移动到最低点时,使前帮21和后帮22之间的开口最大,便于人将脚穿入到鞋腔3内部。当拉链头53移动到最高点时,使前帮21和后帮22之间开口最小,防止人脚脱离鞋腔3。
41.参照图1,鞋底1远离鞋帮2的一侧设置有tpu摩擦条11,tpu摩擦条11采用tpu材料,具有高强度、耐磨性的效果,提升鞋底1的使用寿命。
42.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先将公扣43与母扣44分离,并人将脚穿入到鞋腔3内,再对公扣43施加作用力使公扣43朝远离后帮22的方向移动,同时松紧带451被拉伸,再将公扣43与母扣44连接,不再对于对公扣43施加作用力时,松紧带451复位拉动公扣43,调节鞋腔3开
口的大小,使前帮21与后帮22更好的与人脚贴合。
43.实施例2
44.参照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弹性件45包括第一弹簧452,第一弹簧452位于固定孔411内,后帮22的宽度的大于第一弹簧452的外径。第一弹簧452的一侧固定孔411靠近后帮22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弹簧452的另一端与操作盘431固定连接。当公扣43与母扣44连接时,第一弹簧452处于拉伸状态。
45.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先将公扣43与母扣44分离,并人将脚穿入到鞋腔3内,再对公扣43施加作用力使公扣43朝远离后帮22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一弹簧452被拉伸,再将公扣43与母扣44连接,不再对于对公扣43施加作用力时,第一弹簧452复位拉动公扣43,调节鞋腔3开口的大小,使前帮21与后帮22更好的与人脚贴合。
46.实施例3
47.参照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弹性件45包括第二弹簧543,第二弹簧543位于固定孔411内,后帮22的宽度的大于第二弹簧543的外径。第二弹簧543的一侧固定孔411远离后帮22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弹簧543的另一端与操作盘431固定连接。当公扣43与母扣44连接时,第二弹簧543处于压缩状态。
48.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先将公扣43与母扣44分离,并人将脚穿入到鞋腔3内,再对公扣43施加作用力使公扣43朝远离后帮22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二弹簧543被压缩,再将公扣43与母扣44连接,不再对于对公扣43施加作用力时,第二弹簧543复位拉动公扣43,调节鞋腔3开口的大小,使前帮21与后帮22更好的与人脚贴合。
49.实施例4
50.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弹性件45还包括第二弹簧543,第二弹簧543位于固定孔411内,后帮22的宽度的大于第二弹簧543的外径。第二弹簧543的一侧固定孔411远离后帮22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弹簧543的另一端与操作盘431固定连接。当公扣43与母扣44连接时,第二弹簧543处于压缩状态。
51.实施例4的实施原理为:先将公扣43与母扣44分离,并人将脚穿入到鞋腔3内,再对公扣43施加作用力使公扣43朝远离后帮22的方向移动,同时松紧带451被拉伸、第二弹簧543被压缩,再将公扣43与母扣44连接,不再对于对公扣43施加作用力时,松紧带451和第二弹簧543复位而拉动公扣43,调节鞋腔3开口的大小,使前帮21与后帮22更好的与人脚贴合。
52.实施例5
53.参照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弹性件45还包括第二弹簧543,第二弹簧543位于固定孔411内,后帮22的宽度的大于第二弹簧543的外径。第二弹簧543的一侧固定孔411远离后帮22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弹簧543的另一端与操作盘431固定连接。当公扣43与母扣44连接时,第二弹簧543处于压缩状态。
54.实施例5的实施原理为:先将公扣43与母扣44分离,并人将脚穿入到鞋腔3内,再对公扣43施加作用力使公扣43朝远离后帮22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一弹簧452被拉伸、第二弹簧543被压缩,再将公扣43与母扣44连接,不再对于对公扣43施加作用力时,第一弹簧452和第二弹簧543复位而拉动公扣43,调节鞋腔3开口的大小,使前帮21与后帮22更好的与人脚贴合。
5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设计构
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