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天航空 专利正文
一种移动机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移动机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机场。


背景技术:

2.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在测绘、巡检、消防、快递等领域无人机的使用量逐年升高。现有无人机通常采用锂离子电池供电,但电池的续航能力弱价格昂贵,应用成本高,且伴随着密集的工作任务以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需要选择使用移动机场为无人机提供安全保障和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进行起飞或降落,且移动机场在收纳无人机的同时,可时刻对无人机进行充电,保证无人机的续航。
3.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旋翼无人机降落装置(中国专利号cn201910846242.5),包括降落平台、升降机构、框架、舱门和天线,降落平台包括无人机脚架夹紧机构和平台自身旋转机构,无人机脚架夹紧机构包括正反丝杆模组、第一伺服电、红外传感器和w型夹紧板,正反丝杆模组与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通过联轴器连接,红外传感器固定安装在正反丝杆模组的一侧,w型夹紧板固定在正反丝杆模组的滑块上,无人机脚架夹紧机构上设置有充电接头。上述发明方案的降落平台通过设有脚架夹紧机构对无人机进行夹紧稳固,且设有充电接头,使得无人机降落后第一时间对无人机进行充电。但是,该w型夹紧板是通过中间的正反丝杆模组进行滑动的,夹紧板不受到支撑,因此在夹紧板两侧对无人机的夹紧力度小,受力不均,容易导致无人机停放偏差,进而影响无人机的充电,且在夹紧板的运动过程中,夹紧板的两侧是悬空的,受到重力等因素的影响,夹紧板在运动过程不平稳,且稳固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移动机场,该移动机场的升降结构根据舱盖的开启或关闭而相对壳体伸缩,结构布置合理、紧凑,且舱盖在闭合后对功能组件具有保护作用;另外,对中结构沿纵向连接于两侧的导轨结构上,运动平稳、结构牢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6.一种移动机场,包括移动载体,和位于所述移动载体上的架体,所述架体包括:可开启的舱盖、起降平台、和位于所述架体前的功能仓,所述舱盖与功能仓相连并位于所述起降平台上方时形成机库空间;
7.所述功能仓,包括壳体、升降结构、和位于所述升降结构上的功能组件,所述升降结构可在舱盖形成机库空间时向下运动至所述壳体内;
8.所述起降平台,位于所述架体的上部,包括起降板、沿纵向设置于所述起降板上部的对中结构、和沿横向设置于所述起降板两侧的导轨结构,所述对中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轨结构连接。
9.优选的,所述导轨结构包括位于所述起降板两侧的滑轨,和可相对所述滑轨横向运动的滑块;
10.所述滑块,至少一个的,设有凸起于所述起降板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上端与所
述对中结构的端部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对中结构为至少两个呈相对设置的对中板,所述对中板包括第一连接体、和与所述第一连接体对称设置的第二连接体;
12.所述第一连接体,包括外连接端一和内连接端一,所述外连接端一与所述支撑座相连,所述第一连接体朝起降板纵向边沿的方向内凹形成夹持部一;
13.所述第二连接体,包括外连接端二和内连接端二,所述外连接端二与所述支撑座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体朝起降板纵向边沿的方向内凹形成夹持部二,所述夹持部一与夹持部二呈同向设置;
14.所述内连接端一与内连接端二相连并凸起构成抵靠部,所述抵靠部与夹持部一和/或夹持部二呈反向设置。
15.优选的,所述对中板包括可贴合或靠近所述起降板纵向边沿的侧端部一,和与所述侧端一相对的侧端部二,所述夹持部一、抵靠部和夹持部二依次设于所述侧端部二上。
16.优选的,两个相对的所述夹持部一之间形成可调节的夹持区域一,两个相对的所述夹持部二之间形成可调节的夹持区域二,所述夹持区域一与夹持区域一相贯通,或由所述抵靠部相分隔;
17.所述夹持部一和/或夹持部一上设有至少一个的充电座。
18.优选的,所述架体包括用于支撑所述起降平台的框架一,和部分或/全部支撑所述功能仓的框架二;
19.所述框架一,包括横梁一、和位于一地面或平面上的立柱一;
20.所述框架二,包括横梁二、和位于所述起降板前部的立柱二;
21.所述立柱二,至少两个的,从底部贯穿于所述功能仓并与所述升降结构相连,所述横梁二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相抵靠。
22.优选的,所述升降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的位于所述立柱二前部的导轨、与所述导轨活动连接的升降块、以及沿横向设置于所述升降块前部的升降梁,所述升降梁的两端分别与升降块相连并相对所述导轨沿高度方向运动。
23.优选的,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多个固定座、位于所述固定座上的连接杆,以及位于所述连接杆上方的多个功能件,所述功能组件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升降梁的运动行程;
24.所述固定座,呈间隔设置于所述升降梁前部,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供连接杆穿过的连接通道;
25.所述连接杆,沿高度方向设置,下端位于所述连接通道内,上端与所述功能件相连;
26.所述功能件,包括基站、气象仪、风向仪和/或通信天线。
27.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前板体、后板体、和可与所述舱盖相连的上板体;
28.所述前板体设有用于散热的排风通道,后板体部分支撑于所述起降板和/或框架一上,以及所述上板体设有供所述功能件和/或连接杆升出至外部的至少一个的安装通道。
29.优选的,所述舱盖包括顶盖结构、位于所述起降板下方的驱动结构、用于带动所述顶盖结构位置变化的连杆结构,以及用于调节所述连杆结构运动的辅助开启结构;
30.所述顶盖结构,包括可与所述前板体相连的顶板、和位于所述顶板下方的的侧板、所述顶板和侧板可围绕形成所述的机库空间;
31.所述连杆结构,一端与所述顶板和/或侧板的内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驱动结构和辅助开启结构相连,所述连杆结构位于所述框架一与导轨结构之间。
32.本实用新型主要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33.该移动机场包括移动载体和位于移动载体上的架体,其中架体包括可开启或闭合的舱盖、位于架体上部供无人机停放或起飞的起降平台、和位于架体前的功能仓,当舱盖闭合,即舱盖与功能仓相连并位于起降平台上方时形成机库空间,无人机可位于该机库空间内。因此,该舱盖在闭合后,不仅具有容纳和防护无人机的作用,且该舱盖与功能仓相连,又具有对功能仓的保护作用,避免恶劣的外部环境对功能仓造成损坏,大大延长功能仓的使用寿命,相比于目前现有的一些移动机场,通常舱盖只用于盖合或防护无人机,功能仓为又一个独立个体,因此功能仓长时间暴露于外界中,使用寿命短且容易功能失效。该功能仓主要包括壳体、升降结构和位于升降结构上的功能组件,且该升降结构可在舱盖形成机库空间时向下运动至壳体内,从而功能组件也位于该壳体内部。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升降结构使得功能组件是可以伸出至外界的,也可以是收纳于壳体内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舱盖开启时,舱盖远离功能仓和起降平台,此时功能仓中的升降结构向上运动将功能组件伸出至外界,从而功能组件中的信号能更好地传输至无人机,或者功能组件中的感应件能更及时或准确地检测到外部环境的变化;舱盖关闭时,舱盖靠近功能仓且位于起降平台上方,此时功能仓中的升降结构向下运动将功能组件收纳回壳体内,从而结构布置合理、紧凑,不占用舱盖运动的空间,且舱盖也具有对功能组件防护的作用,避免受到外部损伤或恶劣环境的影响。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起降平台包括起降板、沿纵向设置于起降板上部的对中结构、和沿横向设置于起降板两侧的导轨结构,对中结构的两端分别与导轨结构连接。由此可知,对中结构是通过位于起降板两侧的导轨结构进行驱动的,对中结构的两端均受到支撑,而非悬空,因此对中结构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惯性力等因素的影响小,结构牢靠、运动平稳且夹持力度均匀。
34.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移动机场闭合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移动机场打开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8.图3

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移动机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9.图7和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移动机场的导轨结构示意图;
40.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图4的a局部示意图;
41.图10

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移动机场的对中结构示意图;
42.图14

1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移动机场的升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7.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48.如图1

6和1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公开了一种移动机场,主用作为无人机等移动设备的机场,该移动机场包括移动载体和位于移动载体上的架体100,移动载体一般为车辆,架体100包括可开启或闭合的舱盖1、位于架体100上部供无人机101停放或起飞的起降平台2、和位于架体100前的功能仓3,当舱盖1闭合,即舱盖1与功能仓3相连并位于起降平台2上方时形成机库空间201,无人机101可位于该机库空间201内。因此,该舱盖1在闭合后,不仅具有容纳和防护无人机101的作用,且该舱盖1与功能仓3相连,又具有对功能仓3的保护作用,避免恶劣的外部环境对功能仓造成损坏,大大延长功能仓3的使用寿命,相比于目前现有的一些移动机场,通常舱盖只用于盖合或防护无人机,功能仓为又一个独立个体,因此功能仓长时间暴露于外界中,使用寿命短且容易功能失效。该功能仓3主要包括壳体31、升降结构32和位于升降结构32上的功能组件33,且该升降结构32可在舱盖1形成机库空间201时向下运动至壳体31内,从而功能组件33也位于该壳体31内部。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升降结构32使得功能组件33是可以伸出至外界的,也可以是收纳于壳体31内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舱盖1开启时,舱盖1远离功能仓3和起降平台2,此时功能仓3中的升
降结构32向上运动将功能组件33伸出至外界,从而功能组件33中的信号能更好地传输至无人机101,或者功能组件33中的感应部件能更及时和准确地检测到外部环境的变化;舱盖1关闭时,舱盖1靠近功能仓3且位于起降平台2上方,此时功能仓3中的升降结构32向下运动将功能组件33收纳回壳体31内,从而结构布置合理、紧凑,不占用舱盖1运动的空间,且舱盖1也具有对功能组件33防护的作用,避免受到外部损伤或恶劣环境的影响。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起降平台2包括起降板21、沿纵向设置于起降板21上部的对中结构22、和沿横向设置于起降板22两侧的导轨结构23,对中结构22的两端分别与导轨结构23连接。由此可知,对中结构22是通过位于起降板21两侧的导轨结构23进行驱动的,对中结构22的两端均受到支撑,而非悬空,因此对中结构22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惯性力等因素的影响小,结构牢靠、运动平稳且夹持力度均匀。
49.如图7

1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导轨结构23包括位于起降板21两侧的滑轨231,和可相对滑轨231横向运动的滑块23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滑轨231沿起降板21的长度方向设置,该滑轨231包括与架体100相连的滑轨座2311和位于所述滑轨座2311上的滑杆2312,其中滑轨座2311向外开设有凹槽,且位于凹槽的中间位置处设有限位块2313,该限位块2313用于约束滑块232的运动,以避免相邻滑块232的碰撞。具体的,滑块232套设于该滑杆2312上,本实施例中每根滑杆上设置两个滑块232,分别位于限位块2313的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滑块232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个,且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轨结构23也可以是液压滑轨、气压杆等具有驱动作用的移动结构。此外,该滑块232的上端设有凸起于起降板21的支撑座2314,支撑座2314的上端与对中结构22的端部连接,即水平面至支撑座2314的高度大于水平面至起降板21的高度,支撑座2314将托起对中结构22,使得对中结构22与起降板2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避免相互摩擦,对中结构22的运动更流畅、稳定。
50.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对中结构22为至少两个呈相对设置的对中板2201,对中板2201包括第一连接体221、和与第一连接体221对称设置的第二连接体22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对中板2201设置为两个且呈相对设置,将对中板2201划分为对称的第一连接体221和第二连接体221,其中第一连接体221包括外连接端一231和内连接端一232,外连接端一231嵌置或卡合于支撑座2314的上端部以使两者相固定,其第一连接体221朝起降板21纵向边沿的方向内凹形成夹持部一233,以用于稳固和夹持无人机。同样的,第二连接体222包括外连接端二241和内连接端二242,外连接端二241嵌置或卡合于支撑座2314的上端部以使两者相固定,且第二连接体222朝起降板21纵向边沿的方向内凹形成夹持部二243,且夹持部一233与夹持部二234呈同向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该夹持部一233和夹持部二234的内凹外形可以是弧形、多边形等多种外形,内凹程度可以不同程度的凹陷,且夹持部一233和夹持部二234的内凹外形和内凹程度并不要求一致,均不影响对中板2201对无人机的夹持。此外,内连接端一232与内连接端二242相连并凸起构成抵靠部251,该抵靠部251与夹持部一233和/或夹持部二243呈反向设置,因此当两个对中板2201相向运动时,两个相对的抵靠部251可相互抵碰,以限定两个对中板2201之间的最小行程,避免出现过度夹持无人机的现象,具有防护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对中板2201还可以设置多个夹持部一233和/或夹持部二243和/或抵靠部251,同样具有上述效果。
5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对中板2201包括可贴合或靠近起降板21纵向边沿的侧端部一
261,和与侧端一261相对的侧端部二26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对中板2201包括两侧端,在对中板2201运动的过程中,侧端部一261可抵靠于起降板21纵向边沿,本实施例的侧端部一261上设有与起降板21纵向边沿相平行的一平面,其他实施例中侧端部一261也可以是其他外形。此外,本实施例中,夹持部一233、抵靠部251和夹持部二243依次设于侧端部二262上,因此该侧端部二262既具有对无人机101的夹持作用,又能限定夹持的最小行程,结构设计合理,且夹持部一233和夹持部二243分别位于抵靠部251的两旁,受力均匀、结构稳定。
5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相对的夹持部一233之间形成可调节的夹持区域一271,两个相对的夹持部二243之间形成可调节的夹持区域二272,该夹持区域一271和夹持区域二272相贯通或由抵靠部251相分隔。在本实施例中,相对的夹持部一233之间形成夹持无人机101一脚架的夹持区域一271,该夹持区域一271是可通过对中板2201的运动进行调节大小,适配于不同长度的无人机101脚架;同样的,相对的夹持部二243之间形成夹持无人机101另一脚架的夹持区域二272,该夹持区域二272是可通过对中板2201的运动进行调节大小,适配于不同长度的无人机101脚架,且在本实施例中夹持区域一271与夹持区域二272的调节幅度是相同步的,从而夹持力度均匀、稳定。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夹持部一233和夹持部二243上都设有一个充电座281,因此当无人机101降落至起降板21上时,对中板2201朝向无人机101滑动,将无人机101的脚架夹紧,使充电座281与无人机101脚架相抵靠,相应的无人机101脚架设有与充电座281相匹配的充电接头,此时充电座281为无人机101充电,从而该对中板2201不仅对无人机101夹紧,避免其在机库空间201内晃动,且该对中板2201可以对无人机101提供电量支持,将无人机101的性能维持在最佳状态。
53.如图14

18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架体100包括用于支撑起降平台2的框架一11,和部分或/全部支撑功能仓3的框架二1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框架一11包括横梁一111和位于一地面或平面上的立柱一112,框架二12包括横梁二121和位于起降板21前部的立柱二122。横梁一111与立柱一112相垂直设置围绕于起降板21的外周,且具有对起降板21一定的支撑作用,框架二12位于架体100前部,具有构成和支撑功能仓3的作用,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立柱二122设置为两个,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三个或更多个,有利于结构稳定,该立柱二122从底部贯穿于功能仓3与升降结构32相连,并与横梁二121相垂直设置,该横梁二121部分位于壳体31内,且最上方的横梁二121与壳体31相抵靠,从而支撑壳体31,提高功能仓3的抗形变能力。
54.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升降结构32包括至少两个的位于立柱二112前部的导轨321、与导轨321活动连接的升降块322、以及沿横向设置于升降块322前部的升降梁323,升降梁323的两端分别与升降块322相连并相对导轨321沿高度方向运动。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导轨321沿纵向设置于立柱二112的前端,升降块322位于导轨321上且相对导轨321运动,升降梁323沿横向设置且两端分别与升降块322连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只要升降块322相对导轨321的上下运动便会驱使升降梁323,因此升降结构32的传动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
55.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功能组件33包括多个固定座331、位于固定座331上的连接杆332,以及位于连接杆332上方的多个功能件333。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32的下端设置为固定座331,下端设置为功能件333,固定座331与升降梁323相连,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升降梁323的运动带动功能组件33相对壳体31伸缩,以使功能组件33伸出至外界
或收纳回壳体31内,且为了保证功能组件33在收纳时完全位于壳体内,该功能组件33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升降梁323的运动行程。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座331呈间隔设置于升降梁323的前部,且在固定座331上设有供连接杆332下端穿过的连接通道334,功能件333包括基站、气象仪、风向仪和/或通信天线等用于监测、感应和传输服务于无人机101的功能件。因此,功能组件33通过升降结构32向上运动将功能组件33伸出至外界,从而功能组件33中的信号能更好地传输至无人机101,以及功能组件33中的感应部件能更及时和准确地检测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功能组件33通过升降结构32向下运动将功能组件33收纳后,不占用舱盖1空间,且舱盖1也具有对功能组件33防护的作用。
56.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壳体31包括前板体311、后板体312和可与舱盖1相连的上板体313。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前板体311设有用于散热的排风通道314,以避免功能仓3内过热,后板体312部分支撑于起降板21和/或框架一11上,从而起降板21和/或框架一11具有对壳体31一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结构的稳定,此外上板体313设有供功能件333和/或连接杆332升出至外部的至少一个的安装通道315,且该安装通道315与功能组件33相对应。因此该壳体31的结构设计合理、紧凑,具有通风、收纳的作用,但又不妨碍功能组件33的升降。
57.如图5所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舱盖1包括顶盖结构400、位于起降板21下方的驱动结构500、用于带动顶盖结构400位置变化的连杆结构700,以及用于调节连杆结构700运动的辅助开启结构600。其中顶盖结构400包括可与前板体311相连的顶板41、和位于顶板41下方的侧板42,顶板41和侧板42可围绕形成机库空间201。因此,在舱盖1运动的过程中,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结构500的间接驱动,再通过连杆结构700直接带动顶盖结构400,而连杆结构700受到驱动力,且加之本身的重力、运动惯性力等因素导致连杆结构700在运动过程中稳定性差,使得顶盖结构400开关时运动速度不均,或者是顶盖结构400未完全闭合,机库空间201不密封等情况,因此本实用新型再通过设置辅助开启结构400对连杆结构700进行调节,进一步保障顶盖结构400的开闭,运动速度均匀、结构稳定且可控性好。进一步的,连杆结构700一端与顶板41和/或侧板42的内壁相连,另一端与驱动结构500和辅助开启结构600相连,连杆结构700位于框架一11与导轨结构23之间。因此,舱盖结构2在闭合时,连杆结构700也被部分或全部收纳入机库空间201内,而非暴露于外部环境中,在实际的应用中,尤其是在恶劣的室外环境下,这样的结构可以避免连杆结构700受到氧化生锈、侵蚀等破坏,延长连杆结构700的使用寿命,提高灵活度和保证结构的稳固性。
5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59.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