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汽车前端模块及与前舱盖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新型汽车前端模块及与前舱盖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汽车前端模块及该前端模块与前舱盖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前端模块作为安装汽车前舱内众多零部件的总成,是汽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因汽车前舱盖、翼子板、前照灯、散热器等重要零部件均需安装在前端模块上,对于前端模块的刚强度要求较高。现有技术为提高前端模块的刚强度,多采用塑料钣金一体式成型结构;或在塑料一体式成型结构基础上,在前舱盖锁连接处、左右横梁处等刚强度要求较高处,设有钣金结构。上述方式都可行,但塑料钣金一体式成型结构钣金定位困难,模具成本高,需要增加冲压工序,进而提高生产成本;而在刚强度要求较高处,设有钣金结构的方式,不利于汽车减重降本及轻量化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型汽车前端模块,可以在满足前端模块需要的高刚度、高强度要求的基础上,省去钣金件结构,避免因前舱盖关闭时对前端模块产生较大向下的冲击力,导致前端模块损伤的问题,同时降低成本,安装简单方便。
4.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汽车前端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的口字型框架主体,所述口字型框架主体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左侧翼框架和右侧翼框架,所述左侧翼框架和右侧翼框架分别设有供前防撞梁穿过的左避让孔和右避让孔,所述前端模块的顶部设有用于安装汽车前舱盖的卡槽结构和前舱盖定位支架。
5.进一步的,所述口字型框架主体的上开口边处设有第一散热器连接支架和第二散热器连接支架,所述口字型框架主体的下开口边处设有第三散热器安装点和第四散热器安装点。散热器通过第一散热器连接支架、第二散热器连接支架、第三散热器安装点、第四散热器安装点四点式安装固定,可以保证散热器的固定牢固。
6.进一步的,所述口字型框架主体与左避让孔的连接处设有左侧翼框架车身安装点,所述口字型框架主体与右避让孔的连接处设有右侧翼框架车身安装点。这样的前端模块固定方式,结合散热器的四点式安装固定,可以保证整个前端模块的受力合理性。
7.进一步的,所述前端模块还设有膨胀壶安装点、翼子板安装点和前照灯安装点。
8.进一步的,所述前端模块设有网格状的加强筋,所述口字型框架主体设有贯穿所述口字型框架主体前后端面的减重孔。这些网格状的加强筋以及减重孔不仅可以保证前端模块满足刚强度、模态要求,还可以极大减轻前端模块重量,有利于汽车轻量化设计。
9.进一步的,为了使前端模块在满足强度等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作进一步的减重,所述前端模块采用pp玻纤材料一体注塑成型。
10.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前端模块与前舱盖的安装结构。
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端模块与前舱盖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盖的
底面后部设有用于连接车身的前舱盖内板第一支架和前舱盖内板第二支架,所述前舱盖的底面前部两侧分别设有前舱盖第一缓冲块和前舱盖第二缓冲块,所述前舱盖的底面前部中段设有与所述前舱盖定位支架配合的前舱盖定位柱,所述前舱盖定位柱的两侧分别设有前舱盖第一卡扣和前舱盖第二卡扣,所述卡槽结构包括设置在口字型框架主体顶部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
12.进一步的,为了更加减少前舱盖关闭时对前端模块产生的冲击力,所述左侧翼框架的顶部和右侧翼框架的顶部分别设有前舱盖第一缓冲块支撑杆和前舱盖第二缓冲块支撑杆。
13.本实用新型的前端模块,在现有普遍的“口”字形前端模块结构基础上,增加了左侧翼框架和右侧翼框架且整个前端模块一体化热塑性注塑成型,在满足刚强度要求的基础上,左、右两侧框架开有用于安装汽车前防撞梁及减重需要的避让孔,可以极大减轻前端模块重量,有利于汽车的轻量化设计,同时由于设置了左侧翼框架和右侧翼框架,可以使前舱盖顶部的各种膨胀壶安装点、翼子板安装点和前照灯安装点受力更加合理,结构更稳固。本实用新型提供前端模块与前舱盖的安装结构,通过在前端模块的顶部设置卡槽结构,前端模块与前舱盖的底面的卡扣通过卡接方式连接,可以省去钣金结构,避免因前舱盖关闭时对前端模块产生较大向下的冲击力导致前端模块损伤的问题,同时降低成本,安装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端模块与前舱盖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端模块与前舱盖的装配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舱盖内侧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舱盖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端模块的后部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端模块的前部结构示意图。
20.其中图示:1、前舱盖;11、前舱盖内板第一支架;12、前舱盖内板第二支架;13、前舱盖第一缓冲块;14、前舱盖第二缓冲块;15、前舱盖第一缓冲块撑杆; 151、前舱盖第一缓冲块撑杆的螺栓安装孔;16、前舱盖第二缓冲块撑杆;161、前舱盖第二缓冲块撑杆的螺栓安装孔;17、前舱盖第一卡扣;18、前舱盖第二卡扣;19、前舱盖定位柱;2、前端模块;20、口字型框架主体;2l、左侧翼框架;2r、右侧翼框架;21、前舱盖定位支架;211、第一安装点;212、第二安装点;22、散热器连接部; 221、第一散热器连接支架;222、第二散热器连接支架;223、散热器第三安装点;224、散热器第四安装点;23、卡槽结构; 231、第一卡槽;232、第二卡槽;24、左避让孔; 241、膨胀壶第一安装点;242、膨胀壶第二安装点;243、膨胀壶第三安装点;244、前端模块右侧翼与车身连接的第一安装点;245、前端模块右侧翼与车身连接的第二安装点;25、右避让孔; 251、前端模块左侧翼与车身连接的第一安装点;252、前端模块左侧翼与车身连接的第二安装点;26、翼子板安装点;261、翼子板第一安装点;262、翼子板第二安装点;263、翼子板第三安装点;264、翼子板第四安装点;27、前照灯安装点; 271、前照灯第一安装点;272、前照灯第二安装点;273、前照灯第三安装点;28、加强筋;29、减重孔;3、翼子板;4、前照灯;5、前防撞梁;6、散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2.如图1-图6,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汽车前端模块2,包括中部的口字型框架主体20,口字型框架主体20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左侧翼框架2l和右侧翼框架2r,左侧翼框架2l和右侧翼框架2r分别设有供前防撞梁5穿过的左避让孔24和右避让孔25,前端模块2的顶部设有用于安装汽车前舱盖的卡槽结构23和前舱盖定位支架21。其中,前舱盖定位支架21通过第一安装点211和第二安装点212固定与前端模块2固定。
23.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口字型框架主体20的上开口边处设有第一散热器连接支架221和第二散热器连接支架222,口字型框架主体20的下开口边处设有第三散热器安装点223和第四散热器安装点224。散热器6通过包括第一散热器连接支架221、第二散热器连接支架222、第三散热器安装点223、第四散热器安装点224的四点式安装结构的散热器连接部22固定,可以保证散热器6的固定牢固。
24.优选的,口字型框架主体20与左避让孔24的连接处设有左侧翼框架车身安装点,口字型框架主体20与右避让孔25的连接处设有右侧翼框架车身安装点。这样的前端模块1的固定方式,结合散热器6的四点式安装固定,可以保证整个前端模块1的受力合理性。其中,左侧翼框架车身安装点包括前端模块右侧翼与车身连接的第一安装点244以及前端模块右侧翼与车身连接的第二安装点245;右侧翼框架车身安装点包括前端模块左侧翼与车身连接的第一安装点251和前端模块左侧翼与车身连接的第二安装点252。
25.优选的,前端模块2还设有膨胀壶安装点、翼子板安装点26和前照灯安装点27。其中,膨胀壶安装点包括膨胀壶第一安装点241、膨胀壶第二安装点242和膨胀壶第三安装点243;用于安装翼子板3的翼子板安装点26包括翼子板第一安装点261、翼子板第二安装点262、翼子板第三安装点263和翼子板第四安装点264;用于安装前照灯4的前照灯安装点27包括前照灯第一安装点271、前照灯第二安装点272、前照灯第三安装点273;翼子板3和前照灯4均左右对称布置,因此、翼子板安装点26和前照灯安装点27也是对称布置。
26.优选的,前端模块2设有网格状的加强筋28,口字型框架主体20设有贯穿口字型框架主体20前后端面的减重孔29。这些网格状的加强筋28以及减重孔29不仅可以保证前端模块2满足刚强度、模态要求,还可以极大减轻前端模块2的重量,有利于汽车轻量化设计。
27.优选的,为了使前端模块2在满足强度等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作进一步的减重,前端模块2采用pp玻纤材料一体注塑成型。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端模块2与前舱盖1的安装结构,前舱盖1的底面后部设有用于连接车身的前舱盖内板第一支架11和前舱盖内板第二支架12,前舱盖1的底面前部两侧分别设有前舱盖第一缓冲块13和前舱盖第二缓冲块14,前舱盖1的底面前部中段设有与前舱盖定位支架21配合的前舱盖定位柱19,前舱盖定位柱19的两侧分别设有前舱盖第一卡扣17和前舱盖第二卡扣18,卡槽结构23包括设置在口字型框架主体20顶部的第一卡槽231和第二卡槽232。
29.优选的,为了更加减少前舱盖1关闭时对前端模块2产生的冲击力,左侧翼框架2l的顶部和右侧翼框架2r的顶部分别设有前舱盖第一缓冲块支撑杆15和前舱盖第二缓冲块
支撑杆16。其中,前舱盖第一缓冲块支撑杆15通过前舱盖第一缓冲块撑杆的螺栓安装孔151固定,前舱盖第二缓冲块支撑杆16通过前舱盖第二缓冲块撑杆的螺栓安装孔161固定。
30.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设计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