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基于人体体感温度控制的电热毯及其调节加热的方法与流程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热毯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基于人体体感温度控制的电热毯及其调节加热的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电热毯是当今人们在冬季的必备物品。相对于空调等耗能大的加热设备,电热毯耗能较低,且能够满足在寒冷的冬季满足人们的睡眠需求。
3.现有电热毯存在以下问题:1、其调节加热的方式单一,往往是通过简单的环境温度来进行调节, 其由于未考虑到使用者自身的体感温度,继而很容易出现温度过高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2、一旦出现温度过高产生烟雾时,很难及时通知熟睡中的使用者,严重影响使用者的人身健康。3、其电热毯的功能单一,很难对使用者的打呼噜情况进行调整。
4.因此,本发明专利申请中,申请人精心研究了一种基于人体体感温度控制的电热毯及其调节加热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不足,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人体体感温度控制的电热毯及其调节加热的方法,其将卡扣和卡槽卡合或分离,使得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第一主控模块呈电性导通或断开状态,使用更方便;也进一步提高使用便利性,智能化程度较高,还有,通过结合人体体感温度、环境温度、睡眠空间温度以及电热毯本身工作温度而自动调节加热方法,实现较好的节能效果,调节方法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6.为实现上述之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人体体感温度控制的电热毯,包括有电热毯本体、电热控制模块以及用于穿戴使用者身上的智能项链;所述电热毯本体包括有可左右翻折连接的躺卧部和覆盖部,所述躺卧部和覆盖部内均设置有若干电发热片和用于检测电热毯本体内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所有电发热片沿电热毯本体的长度方向间距布置,所述覆盖部的上表面设有用于检测盖上覆盖部后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躺卧部的上端面外侧具有卡槽,所述卡槽内设置有导电接触部,所述覆盖部的上端面外侧具有卡扣,所述卡扣上设置有弹性导电件,所述弹性导电件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智能项链上设有第二主控模块、第一无线模块以及用于检测人体体感温度的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连接第二主控模块;所述电热控制模块包括有第一主控模块、存储模块、用于检测室内温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用于供电的供电电路以及用于分别无线连接第一无线模块、移动终端的第二无
线模块,所述第一主控模块分别连接电发热片、第一温度传感器、存储模块、温湿度传感器、导电接触部以及第二无线模块;当翻折覆盖部后,卡扣适配于卡槽内且所述导电接触部与弹性导电件电性连接以使第一主控模块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
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智能项链上还有设有鼾声检测器,所述鼾声检测器连接第二主控模块。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智能项链上还有设有微型振动器,所述微型振动器连接第二主控模块。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智能项链上还设有烟雾传感器和蜂鸣器,所述烟雾传感器和蜂鸣器分别连接第二主控模块。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躺卧部的前端连接有枕头,所述枕头包括有枕套以及枕芯,所述枕套具有上端开口的内腔,所述枕芯装设于内腔且所述枕芯露于枕套,所述枕芯的上端面和枕套的上端面共面;所述枕芯的上端面沿左右方向依次分为左向侧睡区、中央仰睡区以及右向侧睡区;所述左向侧睡区、中央仰睡区以及右向侧睡区分别对应设置有一微型电动推杆,所述微型电动推杆装设于内腔且每一微型电动推杆驱动连接相应睡区的枕芯,所述第一主控模块连接微型电动推杆。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中央仰睡区内设有两条横向隔断,其将中央仰睡区分为上段仰睡区、下段仰睡区以及用于匹配头部位置的中段仰睡区,所述中段仰睡区的厚度小于上段仰睡区和下段仰睡区。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热控制模块包括有壳体,所述第一主控模块、温湿度传感器、供电电路以及第二无线模块均装设于壳体上。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于存放智能项链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设置有用于检测智能项链是否被取走的红外感应模块,所述红外感应模块连接第一主控模块。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供电电路包括有集成在电源板上的ac/dc转换电路、dc/dc电路以及快充电路,所述dc/dc电路分别连接ac/dc转换电路和快充电路。
15.一种应用所述的基于人体体感温度控制的电热毯的调节加热方法,其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a,采集电热毯本体内工作温度t1、采集翻折覆盖部后的温度t2、获取人体体感温度的变化率t3的大小以及电热毯的环境温度t4;步骤b,判断变化率t3的正负,如果变化率t3为负,则进入步骤c,否则,进入步骤d;步骤c,判断︱t3︱是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ta,是,则进入步骤e;步骤d,判断︱t3︱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tb,是,则驱动电发热片降低工作温度;步骤e,判断t1是否小于t4,如果是,则驱动电发热片提高工作温度,否则,进入步骤f;步骤f,判断t2是否小于t4的两倍,是,则驱动电发热片提高工作温度。
16.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卡扣和卡槽的配合,将卡扣和卡槽卡合或分离,使得第二温度传感
器与第一主控模块呈电性导通或断开状态,使用更方便;而且,通过将检测人体体感温度的功能集成于项链上,进一步提高使用便利性,智能化程度较高,还有,通过结合人体体感温度、环境温度、睡眠空间温度以及电热毯本身工作温度而自动调节加热方法,实现较好的节能效果,调节方法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其次是,通过鼾声检测器和微型振动器的配合,当使用者在睡眠时出现打呼噜的情况,则会通过振动的方式来让使用者下意识地调整睡姿继而打断打呼噜;再者是,通过烟雾传感器和蜂鸣器集成于智能项链上,当出现温度过高产生烟雾时,能够通过声音的方式提醒使用者;而且,通过头枕部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域的设置,让使用者无论仰睡或者侧睡都能获得有力的支撑,有利于释放头部、颈部和肩部的紧张感与压力感,帮助使用者更好睡眠;以及,通过红外感应模块的设计,当使用者取走智能项链后,第一主控模块才能被唤醒后开始正常工作,达到节能效果,智能化程度较高。
17.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枕头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卡扣和卡槽相配合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智能项链俯视图;图5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大致控制框图;图6是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调节加热的方法流程图。
19.附图标号说明:10、电热毯本体
ꢀꢀꢀꢀꢀꢀꢀꢀꢀꢀꢀꢀꢀꢀꢀꢀꢀꢀ
11、躺卧部111、第一连接件
ꢀꢀꢀꢀꢀꢀꢀꢀꢀꢀꢀꢀꢀꢀꢀꢀꢀ
112、卡槽113、导电接触部12、覆盖部
ꢀꢀꢀꢀꢀꢀꢀꢀꢀꢀꢀꢀꢀꢀꢀꢀꢀꢀꢀꢀꢀꢀ
121、卡扣122、第二连接件
ꢀꢀꢀꢀꢀꢀꢀꢀꢀꢀꢀꢀꢀꢀꢀꢀꢀ
123、弹性导电件13、枕头131、枕套
ꢀꢀꢀꢀꢀꢀꢀꢀꢀꢀꢀꢀꢀꢀꢀꢀꢀꢀꢀꢀꢀꢀꢀ
132、枕芯133、内腔
ꢀꢀꢀꢀꢀꢀꢀꢀꢀꢀꢀꢀꢀꢀꢀꢀꢀꢀꢀꢀꢀꢀꢀ
134、左向侧睡区1351、上段仰睡区
ꢀꢀꢀꢀꢀꢀꢀꢀꢀꢀꢀꢀꢀꢀꢀꢀ
1352、下段仰睡区1353、中段仰睡区
ꢀꢀꢀꢀꢀꢀꢀꢀꢀꢀꢀꢀꢀꢀꢀꢀ
1354、横向隔断136、右向侧睡区
ꢀꢀꢀꢀꢀꢀꢀꢀꢀꢀꢀꢀꢀꢀꢀꢀꢀ
137、微型电动推杆14、电发热片
ꢀꢀꢀꢀꢀꢀꢀꢀꢀꢀꢀꢀꢀꢀꢀꢀꢀꢀꢀꢀ
15、第一温度传感器16、第二温度传感器20、电热控制模块
ꢀꢀꢀꢀꢀꢀꢀꢀꢀꢀꢀꢀꢀꢀꢀꢀ
21、壳体211、红外感应模块22、第一主控模块
ꢀꢀꢀꢀꢀꢀꢀꢀꢀꢀꢀꢀꢀꢀꢀꢀ
23、存储模块
24、温湿度传感器
ꢀꢀꢀꢀꢀꢀꢀꢀꢀꢀꢀꢀꢀꢀꢀ
25、第二无线模块30、智能项链31、第一无线模块
ꢀꢀꢀꢀꢀꢀꢀꢀꢀꢀꢀꢀꢀꢀꢀ
32、鼾声检测器33、微型振动器
ꢀꢀꢀꢀꢀꢀꢀꢀꢀꢀꢀꢀꢀꢀꢀꢀꢀ
34、烟雾传感器35、蜂鸣器
ꢀꢀꢀꢀꢀꢀꢀꢀꢀꢀꢀꢀꢀꢀꢀꢀꢀꢀꢀꢀꢀ
36、第三温度传感器37、第二主控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21.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基于人体体感温度控制的电热毯,包括有电热毯本体10、电热控制模块20以及用于穿戴使用者身上的智能项链30;所述电热毯本体10包括有可左右翻折连接的躺卧部11和覆盖部12,使用者可以直接躺在躺卧部11上,然后掀起覆盖部12当盖毯使用,此时,覆盖部12的上端面和躺卧部11的上端面形成有睡眠活动空间。
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躺卧部11的前端连接有枕头13,所述枕头13包括有枕套131以及枕芯132,所述枕套131具有上端开口的内腔133,所述枕芯132装设于内腔133且所述枕芯132露于枕套131,所述枕芯132的上端面和枕套131的上端面共面;所述枕芯132的上端面沿左右方向依次分为左向侧睡区134、中央仰睡区以及右向侧睡区136;所述左向侧睡区134、中央仰睡区以及右向侧睡区136分别对应设置有一微型电动推杆137,所述微型电动推杆137装设于内腔133且每一微型电动推杆137驱动连接相应睡区的枕芯132,所述第一主控模块22连接微型电动推杆137。当下述鼾声检测器32检测到使用者睡觉时的呼噜声,则会依次控制左向侧睡区134、中央仰睡区以及右向侧睡区136对应的微型电动推杆137工作继而让使用者下意识的更换睡姿。
23.所述中央仰睡区内设有两条横向隔断1354,其将中央仰睡区分为上段仰睡区1351、下段仰睡区1352以及用于匹配头部位置的中段仰睡区1353,所述中段仰睡区1353的厚度小于上段仰睡区1351和下段仰睡区1352。通过上下段仰睡区1352高于中段仰睡区1353,便于使用者的头部、颈部较好低贴合枕面,承托头部仰睡时颈椎保持前凸5度的自然生理弧度。
24.所述躺卧部11和覆盖部12内均设置有若干电发热片14和用于检测电热毯本体10内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5,所有电发热片14沿电热毯本体10的长度方向间距布置,所述覆盖部12的上表面设有用于检测盖上覆盖部12后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6;所述躺卧部11的上端面外侧具有卡槽112,优选地,所述躺卧部11的上端面左侧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11,所述连接件111具有卡槽112,所述卡槽112内设置有导电接触部113,所述覆盖部12的上端面外侧具有卡扣121,优选地,所述覆盖部12的上端面右侧设置有第二连接件122,所述第二连接件122具有卡扣121,所述卡扣121上设置有弹性导电件123,所述弹性导电件123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16;所述智能项链30上设有第二主控模块37、第一无线模块31、鼾声检测器32、微型振动器33、烟雾传感器34、蜂鸣器35以及用于检测人体体感温度的第三温度传感器36,所述鼾声检测器32、微型振动器33、第三温度传感器36、烟雾传感器34和蜂鸣器35分别连接第二主
控模块37;所述鼾声检测器32、第三温度传感器36以及烟雾传感器34所检测的数据均通过第一无线模块31与下述第二无线模块25传输至下述第一主控模块22,下述第一主控模块22通过第一无线模块31与第二无线模块25分别发送控制信号至微型振动器33。
25.所述电热控制模块20包括有壳体21、第一主控模块22、存储模块23、用于检测室内温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24、用于供电的供电电路以及用于分别无线连接第一无线模块31、移动终端的第二无线模块25,所述第一主控模块22、温湿度传感器24、供电电路以及第二无线模块25均装设于壳体21上;所述第一主控模块22分别连接电发热片14、第一温度传感器15、存储模块23、温湿度传感器24、导电接触部113以及第二无线模块25;所述供电电路包括有集成在电源板上的ac/dc转换电路、dc/dc电路以及快充电路,所述dc/dc电路分别连接ac/dc转换电路和快充电路。
26.所述壳体21上设置有于存放智能项链30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设置有用于检测智能项链30是否被取走的红外感应模块211,所述红外感应模块211连接第一主控模块22。
27.当翻折覆盖部12后,卡扣121适配于卡槽112内且所述导电接触部113与弹性导电件123电性连接以使第一主控模块22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16。当覆盖部12通过卡扣121和躺卧部11的卡槽112相适配时,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16才能和第一主控模块22电连接。
28.一种应用所述的基于人体体感温度控制的电热毯的调节加热方法,其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a,采集电热毯本体10内工作温度t1、采集翻折覆盖部12后的温度t2(即睡眠活动空间内温度)、获取人体体感温度的变化率t3的大小以及电热毯的环境温度t4;在此步骤中,需要通过人体温度变化来获取人体体感温度的变化率t3的大小。一般地,需要将获取的实时人体体感温度数据拟合成函数t=f(t),其中,t为获取人体体感温度的采样时刻,t为获取的实时人体体感温度;再根据t3=[ f(t)-f(t-t)] /t计算出变化率t3的大小,此处,t为获取人体体感温度的采样周期。
[0029]
步骤b,判断变化率t3的正负,如果变化率t3为负,则进入步骤c,否则,进入步骤d;在此步骤中,进一步判断计算所得的变化率的正负。实际上,在此步骤中,根据变化率t3的正负基本得出使用者是否盖上覆盖部12。若为负,则代表使用者踢被子(即覆盖部12未呈现盖毯功能)或者电热毯温度过低,则进入步骤c;若为正,则代表已盖上覆盖部12并进入步骤d。
[0030]
步骤c,判断︱t3︱是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ta,是,则进入步骤e;在此步骤中,进一步判断为负数的变化率t3的绝对值︱t3︱是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ta。若︱t3︱大于第一预设阈值ta,则说明人体体感温度下降较快,使用者已经足够冷,则进入步骤e;若︱t3︱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ta,说明人体体感温度降低有限,暂时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并则返回步骤a。
[0031]
步骤d,判断︱t3︱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tb,是,则驱动电发热片14降低工作温度;在此步骤中,进一步判断为正数的变化率t3的绝对值︱t3︱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tb。若︱t3︱大于第二预设阈值tb,则说明人体体感温度上升较快,则驱动电发热片14降低工作温度并返回至步骤a;若︱t3︱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tb,说明人体体感温度上升有限,暂时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并则返回步骤a。
[0032]
步骤e,判断t1是否小于t4,如果是,则驱动电发热片14提高工作温度,否则,进入
步骤f;在此步骤中,进一步判断t1是否小于t4。实际上,在此步骤中,根据t1是否小于t4基本得出是否电热毯的温度不够。若t1小于t4,则代表电热毯温度过低,则驱动电发热片14提高工作温度并则返回步骤a;若t1大于或等于t4,则代表不是电热毯的温度不够并则进入步骤f。
[0033]
步骤f,判断t2是否小于t4的两倍,是,则驱动电发热片14提高工作温度。在此步骤中,进一步判断t2是否小于t4。实际上,在此步骤中,根据t2是否小于t4基本得出是否为使用者踢被子,即覆盖部12未呈现盖毯功能。若t2小于t4,则代表使用者踢被子,则驱动电发热片14提高工作温度并则返回步骤a;若t2大于或等于t4,则返回步骤a本发明设计要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卡扣和卡槽的配合,将卡扣和卡槽卡合或分离,使得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第一主控模块呈电性导通或断开状态,使用更方便;而且,通过将检测人体体感温度的功能集成于项链上,进一步提高使用便利性,智能化程度较高,还有,通过结合人体体感温度、环境温度、睡眠空间温度以及电热毯本身工作温度而自动调节加热方法,实现较好的节能效果,调节方法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其次是,通过鼾声检测器和微型振动器的配合,当使用者在睡眠时出现打呼噜的情况,则会通过振动的方式来让使用者下意识地调整睡姿继而打断打呼噜;再者是,通过烟雾传感器和蜂鸣器集成于智能项链上,当出现温度过高产生烟雾时,能够通过声音的方式提醒使用者;而且,通过头枕部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域的设置,让使用者无论仰睡或者侧睡都能获得有力的支撑,有利于释放头部、颈部和肩部的紧张感与压力感,帮助使用者更好睡眠;以及,通过红外感应模块的设计,当使用者取走智能项链后,第一主控模块才能被唤醒后开始正常工作,达到节能效果,智能化程度较高。
[0034]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