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专利正文
一种超声臭氧耦合处理精对苯二甲酸的废水净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超声臭氧耦合处理精对苯二甲酸的废水净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净化技术领域,更具体为一种超声臭氧耦合处理精对苯二甲酸的废水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2.苯二甲酸是一种白色针状结晶或粉末。可燃。低毒。该品绝大部分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酯),是聚酯纤维、薄膜、塑料制品、绝缘漆及增塑剂的重要原料,也用于医药、染料及其他产品的生产。
3.超声空化引起的湍流效应、微扰效应、界面效应和聚能效应所形成的极端物理条件,为强化加快化学反应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途径,随着近年来环境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功率超声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获得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4.目前,现有的废水净化存在如下问题:使用臭氧对苯二甲酸在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净化,臭氧与废水接触时间短,臭氧利用不充分,造成一定的浪费,净化周期长。为此,需要设计一个新的方案给予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声臭氧耦合处理精对苯二甲酸的废水净化设备,解决了使用臭氧对苯二甲酸在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净化,臭氧与废水接触时间短,臭氧利用不充分,造成一定的浪费,净化周期长的问题,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声臭氧耦合处理精对苯二甲酸的废水净化设备,包括:净化装置、出水机构、净化机构和循环机构,所述净化装置的顶部安装有进水管和排气管,所述循环机构包括回水管、水泵和三通阀,所述回水管安装在净化装置的下端及侧壁上端,位于净化装置下端的回水管末端与水泵连接,位于净化装置侧壁的回水管末端与三通阀连接,所述三通阀与水泵之间采用连接管连接,且三通阀的另一端接口连接排水管;
7.所述出水机构安装在净化装置的内顶部且包括导水盘和固定柱,所述导水盘的右侧与回水管连接且内部连通,所述净化机构安装在净化装置的内底部。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水盘为中空结构且底部安装有若干个出水管,所述固定柱安装在导水盘的侧壁且端部与净化装置内壁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净化装置包括导气板、换能器、超声波发生器、臭氧发生器和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竖直安装在导气板的顶面,所述导气板的侧壁采用导管连接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安装在净化装置的侧壁上且臭氧发生器下端的水平高度高于出气管上端。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换能器均匀安装在导气板的底面,所述超声波发生器安装在净化装置的侧壁上且采用导线与换能器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出气管为中空结构且侧壁上开设有若
干个纵向排布的通孔,所述出气管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振动板。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3.本实用新型,废水由上至下流通,臭氧与超声波由下至上输送与废水形成对流,同时废水与出气管接触时,超声波带动振动板及出气管振动,将臭氧在废水中打散呈微小气泡,提高臭氧对废水净化效率,同时通过水泵来将内部废水进行循环,提高废水与臭氧的接触时间,缩减净化周期,提高净化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超声臭氧耦合处理精对苯二甲酸的废水净化设备的结构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出水机构的结构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出气管的结构图。
17.图中:1、净化装置;2、出水机构;3、排气管;4、进水管;5、净化机构;6、超声波发生器;7、回水管;8、臭氧发生器;9、换能器;10、水泵;11、三通阀;12、固定柱;13、导水盘;14、出水管;15、振动板;16、出气管;17、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超声臭氧耦合处理精对苯二甲酸的废水净化设备,包括:净化装置1、出水机构2、净化机构5和循环机构,净化装置1的顶部安装有进水管4和排气管3,循环机构包括回水管7、水泵10和三通阀11,回水管7安装在净化装置1的下端及侧壁上端,位于净化装置1下端的回水管7末端与水泵10连接,位于净化装置1侧壁的回水管7末端与三通阀11连接,三通阀11与水泵10之间采用连接管连接,且三通阀11的另一端接口连接排水管,将废水排入到净化装置1内,通过水泵10、三通阀11和回水管7进行循环,起到多次净化的效果,净化完成后通过三通阀11将废水由排水管排出;
20.出水机构安装在净化装置1的内顶部且包括导水盘13和固定柱12,导水盘13的右侧与回水管7连接且内部连通,净化机构5安装在净化装置1的内底部,通过导水盘13来对废水进行分流,提高处理效率和均匀度。
21.进一步改进地,导水盘13为中空结构且底部安装有若干个出水管14,固定柱12安装在导水盘13的侧壁且端部与净化装置1内壁连接,通过出水管14来将导水盘13内的水排出。
22.进一步改进地,净化装置1包括导气板、换能器9、超声波发生器6、臭氧发生器8和出气管16,出气管16竖直安装在导气板的顶面,导气板的侧壁采用导管连接臭氧发生器8,臭氧发生器8安装在净化装置1的侧壁上且臭氧发生器8下端的水平高度高于出气管16上端,臭氧发生器8产生臭氧后通过导气板来将臭氧导向出气管16,出气管16将臭氧排出。
23.进一步改进地,换能器9均匀安装在导气板的底面,超声波发生器6安装在净化装
置1的侧壁上且采用导线与换能器9连接,通过换能器9进行输出。
24.具体地,出气管16为中空结构且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纵向排布的通孔17,出气管16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振动板15,振动板15产生振动后配合超声波将周围臭氧打散,形成微小的臭氧气泡。
25.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废水由进水管4排入到净化装置1内部,到达净化水位后关闭进水管4,通过水泵10来对废水进行循环,废水由上至下流通,臭氧与超声波由下至上输送与废水形成对流,同时废水与出气管16接触时,超声波带动振动板15及出气管16振动,将臭氧在废水中打散呈微小气泡,提高臭氧对废水净化效率,同时通过水泵10来将内部废水进行循环,提高废水与臭氧的接触时间,净化完成后通过调整三通阀11来将处理完成的废水由排水管排出。
2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超声臭氧耦合处理精对苯二甲酸的废水净化设备,包括:净化装置(1)、出水机构(2)、净化机构(5)和循环机构,所述净化装置(1)的顶部安装有进水管(4)和排气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机构包括回水管(7)、水泵(10)和三通阀(11),所述回水管(7)安装在净化装置(1)的下端及侧壁上端,位于净化装置(1)下端的回水管(7)末端与水泵(10)连接,位于净化装置(1)侧壁的回水管(7)末端与三通阀(11)连接,所述三通阀(11)与水泵(10)之间采用连接管连接,且三通阀(11)的另一端接口连接排水管;所述出水机构安装在净化装置(1)的内顶部且包括导水盘(13)和固定柱(12),所述导水盘(13)的右侧与回水管(7)连接且内部连通,所述净化机构(5)安装在净化装置(1)的内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臭氧耦合处理精对苯二甲酸的废水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盘(13)为中空结构且底部安装有若干个出水管(14),所述固定柱(12)安装在导水盘(13)的侧壁且端部与净化装置(1)内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声臭氧耦合处理精对苯二甲酸的废水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装置(1)包括导气板、换能器(9)、超声波发生器(6)、臭氧发生器(8)和出气管(16),所述出气管(16)竖直安装在导气板的顶面,所述导气板的侧壁采用导管连接臭氧发生器(8),所述臭氧发生器(8)安装在净化装置(1)的侧壁上且臭氧发生器(8)下端的水平高度高于出气管(16)上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超声臭氧耦合处理精对苯二甲酸的废水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能器(9)均匀安装在导气板的底面,所述超声波发生器(6)安装在净化装置(1)的侧壁上且采用导线与换能器(9)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超声臭氧耦合处理精对苯二甲酸的废水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16)为中空结构且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纵向排布的通孔(17),所述出气管(16)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振动板(1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声臭氧耦合处理精对苯二甲酸的废水净化设备,包括:净化装置、出水机构、净化机构和循环机构,净化装置的顶部安装有进水管和排气管,循环机构包括回水管、水泵和三通阀,回水管安装在净化装置的下端及侧壁上端,位于净化装置下端的回水管末端与水泵连接,位于净化装置侧壁的回水管末端与三通阀连接。本实用新型废水由上至下流通,臭氧与超声波由下至上输送与废水形成对流,同时废水与出气管接触时,超声波带动振动板及出气管振动,将臭氧在废水中打散呈微小气泡,提高臭氧对废水净化效率,同时通过水泵来将内部废水进行循环,提高废水与臭氧的接触时间,缩减净化周期,提高净化效率。提高净化效率。提高净化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吴劲 杨景叶 赵海清 李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水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01
技术公布日:202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