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一种液晶显示屏色偏检测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液晶显示屏色偏检测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屏色偏检测器。


背景技术:

2.液晶显示器,为平面超薄的显示设备,它由一定数量的彩色或黑白像素组成,放置于光源或者反射面前方。液晶显示器功耗很低,因此倍受工程师青睐,适用于使用电池的电子设备。它的主要原理是以电流刺激液晶分子产生点、线、面配合背部灯管构成画面。
3.相关技术中,液晶显示屏在生产后,为了保持产品的质量,需要对生产后的显示屏进行色偏检测,在对显示屏进行色偏检测时,需要对显示屏进行固定,从而保证检测时的稳定性,避免误差的现象,然而现有的显示屏的固定方式,通常采用螺栓或连杆的固定,以至于显示屏拿取时,过于不便,降低了工作效率。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屏色偏检测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屏色偏检测器,解决了采用螺栓或连杆的固定,以至于显示屏拿取时,过于不便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晶显示屏色偏检测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部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框,所述限位框的底部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的顶部,所述限位框的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顶端贯穿所述限位框并延伸至所述限位框的顶部,其中,所述限位杆的底端贯穿所述限位框并延伸至所述限位框的内部,所述限位杆延伸至所述限位框的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垫板,所述垫板的底部和所述限位框的内壁的底部之间设置有挤压弹簧;
7.通过限位组件的设置,便于对需要检测色偏的液晶显示屏进行限位,避免在检测过程中,显示屏前后左右移动,造成检测效果下降,而且通过通孔、限位杆、垫板和挤压弹簧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并且呈现阵列方式进行设置,通过多个限位杆的设置,可以对显示屏的底部形状进行吻合,进而对显示屏的前后左右运动进行限位,保证其稳定性。
8.优选的,所述底板的顶部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u型槽,所述u型槽固定于所述底板的顶部,所述u型槽的内壁的底部滑动连接有驱动块,所述驱动块贯穿所述固定板并延伸至所述固定板的顶部,所述驱动块延伸至所述固定板的顶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限位框的底部。
9.优选的,所述驱动块上固定连接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的一端贯穿所述u型槽并延伸至所述u型槽的外部,所述操作杆延伸至所述u型槽的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环。
10.优选的,所述操作杆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表面设置有弹性挤压套,所述套筒固定于所述u型槽的内壁。
11.优选的,所述底板的顶部的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u型架,所述u型架的内壁的两侧
之间滑动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顶部和所述u型架的内壁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
12.优选的,所述升降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正面设置有观察眼镜。
13.优选的,所述u型架的一侧的顶部设置有控制面板。
14.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晶显示屏色偏检测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屏色偏检测器,通过限位组件的设置,便于对需要检测色偏的液晶显示屏进行限位,避免在检测过程中,显示屏前后左右移动,造成检测效果下降,而且通过通孔、限位杆、垫板和挤压弹簧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并且呈现阵列方式进行设置,通过多个限位杆的设置,可以对显示屏的底部形状进行吻合,进而对显示屏的前后左右运动进行限位,保证其稳定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晶显示屏色偏检测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图;
18.图3为图1所示限位框的结构立体图;
19.图4为图1所示b处的局部放大图;
20.图5为图1所示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标号:1、底板;2、支撑架;3、固定板;4、限位组件;41、限位框;42、通孔;43、限位杆;44、垫板;45、挤压弹簧;5、驱动组件;51、u型槽;52、驱动块;53、操作杆;54、拉环;55、套筒;6、u型架;7、升降板;8、电动伸缩杆;9、防护罩;10、观察眼镜;11、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3.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晶显示屏色偏检测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所示限位框的结构立体图;图4为图1所示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1所示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液晶显示屏色偏检测器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架2,两个所述支撑架2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的顶部设置有限位组件4,所述限位组件4包括限位框41,所述限位框41的底部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3的顶部,所述限位框41的顶部开设有通孔42,所述通孔4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杆43,所述限位杆43的顶端贯穿所述限位框41并延伸至所述限位框41的顶部,其中,所述限位杆43的底端贯穿所述限位框41并延伸至所述限位框41的内部,所述限位杆43延伸至所述限位框41的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垫板44,所述垫板44的底部和所述限位框41的内壁的底部之间设置有挤压弹簧45;
24.通过限位组件4的设置,便于对需要检测色偏的液晶显示屏进行限位,避免在检测过程中,显示屏前后左右移动,造成检测效果下降,而且通过通孔42、限位杆43、垫板44和挤压弹簧45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并且呈现阵列方式进行设置,通过多个限位杆的设置,可以
对显示屏的底部形状进行吻合,进而对显示屏的前后左右运动进行限位,保证其稳定性。
25.所述底板1的顶部设置有驱动组件5,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u型槽51,所述u型槽51固定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所述u型槽51的内壁的底部滑动连接有驱动块52,所述驱动块52贯穿所述固定板3并延伸至所述固定板3的顶部,所述驱动块52延伸至所述固定板3的顶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限位框41的底部;
26.通过驱动组件5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带动限位组件4前后运动,通过限位组件4前后的运动,方便工作人员对显示屏的存放和拿取,避免防护罩9的设置,影响工作人员对显示屏的放置和拿取。
27.所述驱动块52上固定连接有操作杆53,所述操作杆53的一端贯穿所述u型槽51并延伸至所述u型槽51的外部,所述操作杆53延伸至所述u型槽51的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环54;
28.通过操作杆53前后的拉动,可以带动驱动块52前后运动,而驱动块52前后的运动,可以带动限位框41前后运动,通过将限位框41从防护罩9的正下方移出,便于工作人员更好的对显示屏的放置和拿取,而且通过拉环54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对操作杆53运动的控制。
29.所述操作杆53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套筒55,所述套筒55的内表面设置有弹性挤压套,所述套筒55固定于所述u型槽51的内壁;
30.通过套筒55内部的弹性挤压套对操作杆53的挤压,使得操作杆抽拉时的阻性,进而提高了抽拉后的稳定性。
31.所述底板1的顶部的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u型架6,所述u型架6的内壁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有升降板7,所述升降板7的顶部和所述u型架6的内壁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8;
32.两个电动伸缩杆8均采用现有技术的电动气缸,与外界的电源和控制开关连接,用于带动升降板7上下运动,而升降板上下的运动,就可以带动防护罩9上下运动,对显示屏进行覆盖,提高检测的效果,而且不工作时,可以对限位组件4进行防护。
33.所述升降板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护罩9,所述防护罩9的正面设置有观察眼镜10;
34.通过防护罩9的设置,可以对显示屏的显示面进行覆盖,使得检测时,便于工作人员通过观察眼镜10更好的观看色差情况。
35.所述u型架6的一侧的顶部设置有控制面板11;
36.控制面板11的设置,用于对检测器进行控制:通过按下液晶显示屏控制开关控制液晶显示屏的开闭,并将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发送至实时感光模块控制其关闭;实时感光模块用于及时检测液晶显示屏和环境的对比亮度,并将对比亮度发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将对比亮度计算得到对比亮度值,并与控制模块预先设置好的亮度值进行对比;如对比亮度值大于亮度值,则通过调色信号发送至调色模块,通过调色模块对液晶显示屏进行降亮处理;如对比亮度值小于亮度值,则通过调色信号发送至调色模块,通过调色模块对液晶显示屏进行增亮处理。
3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晶显示屏色偏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38.手动抽拉拉环54,通过拉环54的拉动,可以配合操作杆53将驱动块52进行拉动,而驱动块52的拉动,就会带动限位框41向后与运动,进而可以将限位组件4从防护罩9的正下方运动出,这时工作人员可以将需要检测的显示屏放置在限位组件4上,并且将显示屏与外
界的供电和测试端通过导线连接;
39.通过显示屏放置在限位组件4上,显示屏处于上方,通过显示屏自身的重力,就会对限位杆43进行挤压,使得受到挤压力的限位杆43向下运动,而未遭受挤压的限位杆43保持不变,限位杆43的运动,取决于显示屏底部的形状,通过多个限位杆43的组成,可以对模拟该显示屏底部形状的凹槽,从而形成前后左右的限位;
40.再手动推动拉环54,配合操作杆53就可以带动驱动块52向前运动,可以带动限位组件4向前运动,使得限位组件4带动显示屏向防护罩9的正下方运动;
41.通过两个电动伸缩杆8的启动,可以带动升降板7上下运动,而升降板上下的运动,就可以带动防护罩9上下运动,对显示屏进行覆盖,提高检测的效果,在检测时,工作人员通过观察眼镜10更好的观看色差情况。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