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油煤气 专利正文
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渣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属于高炉煤气输送设备附件设计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各大钢铁企业的煤气管道一般采用钢管和铸铁管。由于煤气的成分复杂多样,内含多种杂质,再加上设计、施工等方面的诸多不合理因素,煤气管道内壁也容易被腐蚀剥落产生金属颗粒物;另由于煤气具有易燃、易爆、剧毒多方面的有害特性,容易造成火灾、爆炸以及人身伤害等恶性事故。减少煤气中的杂质对煤气管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现有煤气管路在长期运行中由于上述杂质的存在和不断聚集,不但对煤气管路造成腐蚀性危害,而且还致使管路堵塞造成煤气流量减少甚至堵死,从而引起煤气供气系统和燃烧系统发生异常,对煤气传输和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严重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过滤煤气中常见的粉尘、萘、硫化氢、苯类、管路腐蚀脱落金属颗粒等固体颗粒物和焦油、水分等流体物质的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所述的脱渣装置包括连接机构和脱渣分离机构,所述的煤气输送管道通过所述的连接机构从不同方向与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连通;输送煤气中的焦油、水分和固体颗粒物通过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与煤气分离。
5.进一步的是,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包括一个杂质分离罐,所述的煤气输送管道通过所述的连接机构从不同方向与所述的杂质分离罐连通。
6.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所述的连接机构包括气体输入连接管组、气体输出连接管组和连接法兰,在所述气体输入连接管组和所述气体输出连接管组的末端均分别安装有连接法兰,煤气输送管道的气体输出端通过所述的气体输入连接管组沿水平方向与杂质分离罐连通,煤气输送管道的气体输入端通过所述的气体输出连接管组从顶部与杂质分离罐连通。
7.进一步的是,所述的杂质分离罐呈竖向布置的圆筒状,所述的气体输入连接管组外侧壁与圆筒状杂质分离罐的侧壁相切的连通。
8.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所述气体输入连接管组的轴向中心线至圆筒状杂质分离罐顶部的距离小于该圆筒状杂质分离罐高度的三分之一。
9.进一步的是,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还包括至少一组排渣管,所述的排渣管从底部与圆筒状杂质分离罐连接。
10.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圆筒状杂质分离罐的底部呈向外凸的圆弧形,所述的排
渣管从圆弧形底部的最低点处与该圆弧形底部连通。
11.进一步的是,在圆筒状杂质分离罐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观察孔,所述的观察孔通过透明封堵板密封。
12.进一步的是,在气体输入连接管组、气体输出连接管组以及排渣管的末端还串接有截止阀。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设置一套包括接机构和脱渣分离机构的脱渣装置,并将所述的煤气输送管道通过所述的连接机构从不同方向与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连通;然后使输送煤气中的焦油、水分和固体颗粒物通过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与煤气分离,达到有效过滤煤气中常见的粉尘、萘、硫化氢、苯类、管路腐蚀脱落金属颗粒等固体颗粒物和焦油、水分等流体物质的目的。改变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在煤气输送管道没有任何过滤分离装置而直接输送煤气造成的输送管道容易堵塞的现状。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的俯视图。
16.图中标记为:连接机构1、脱渣分离机构2、煤气输送管道3、气体输入连接管组4、气体输出连接管组5、连接法兰6、杂质分离罐7、排渣管8、观察孔9。
具体实施方式
17.如图1、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以有效过滤煤气中常见的粉尘、萘、硫化氢、苯类、管路腐蚀脱落金属颗粒等固体颗粒物和焦油、水分等流体物质的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所述的脱渣装置包括连接机构1和脱渣分离机构2,所述的煤气输送管道3通过所述的连接机构1从不同方向与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2连通;输送煤气中的焦油、水分和固体颗粒物通过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2与煤气分离。本申请通过设置一套包括接机构和脱渣分离机构的脱渣装置,并将所述的煤气输送管道通过所述的连接机构从不同方向与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连通;然后使输送煤气中的焦油、水分和固体颗粒物通过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与煤气分离,达到有效过滤煤气中常见的粉尘、萘、硫化氢、苯类、管路腐蚀脱落金属颗粒等固体颗粒物和焦油、水分等流体物质的目的。改变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在煤气输送管道没有任何过滤分离装置而直接输送煤气造成的输送管道容易堵塞的现状。
18.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分离效果,同时又方便煤气输送管道接入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2,本申请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2设置成包括一个杂质分离罐7的结构,并使所述的煤气输送管道3通过所述的连接机构1从不同方向与所述的杂质分离罐连通。然后将所述的连接机构1设置成包括气体输入连接管组4、气体输出连接管组5和连接法兰6的结构,将在所述气体输入连接管组4和所述气体输出连接管组5的末端均分别安装有连接法兰3,煤气输送管道3的气体输出端通过所述的气体输入连接管组4沿水平方向与杂质分离罐7连通,煤气输送管道3的气体输入端通过所述的气体输出连接管组5从顶部与杂质分离罐7连通。此时的优选方式为,所述的杂质分离罐呈竖向布置的圆筒状,所述的气体输入连接管组4外侧壁与圆筒状杂质分离罐的侧壁相切的连通。所述气体输入连接管组4的轴向中心线至圆筒状杂质分离罐顶部的距离小于该圆筒状杂质分离罐高度的三分之一。
19.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排出沉积过滤出来的水分、杂质以及各种颗粒物,本申请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2还包括至少一组排渣管8,所述的排渣管8从底部与圆筒状杂质分离罐连接。然后将圆筒状杂质分离罐的底部设计呈向外凸的圆弧形,所述的排渣管8从圆弧形底部的最低点处与该圆弧形底部连通。并在圆筒状杂质分离罐的侧壁上再设置有观察孔9,所述的观察孔9通过透明封堵板密封。同时,在气体输入连接管组4、气体输出连接管组5以及排渣管8的末端还串接有截止阀。
20.具体实施例
21.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充分利用重力及离心力原理,分离煤气管道中的粉尘、萘、硫化氢、苯类、管路腐蚀脱落金属颗粒等固体颗粒物和焦油、水分等流体物使其积存到容器底部,定期对底部的杂质进行清理和排放,就可以保证进入生产环节煤气的清洁度,从而达到提高使用煤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目的,煤气脱渣装置由罐体、法兰、阀、信号管、进气管、出气管、检查孔及堵板等组成,罐体采用无缝钢管进行制作。
22.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将原有煤气管路从中间适当部位切开,安装本脱渣装置,连接煤气进气管沿罐体边部切线进入,煤气出气口管源罐体中部输出,利用重力及离心力原理,分离煤气管道中的杂质并积存到容器底部。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渣装置包括连接机构(1)和脱渣分离机构(2),所述的煤气输送管道(3)通过所述的连接机构(1)从不同方向与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2)连通;输送煤气中的焦油、水分和固体颗粒物通过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2)与煤气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2)包括一个杂质分离罐(7),所述的煤气输送管道(3)通过所述的连接机构(1)从不同方向与所述的杂质分离罐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机构(1)包括气体输入连接管组(4)、气体输出连接管组(5)和连接法兰(6),在所述气体输入连接管组(4)和所述气体输出连接管组(5)的末端均分别安装有连接法兰(3),煤气输送管道(3)的气体输出端通过所述的气体输入连接管组(4)沿水平方向与杂质分离罐(7)连通,煤气输送管道(3)的气体输入端通过所述的气体输出连接管组(5)从顶部与杂质分离罐(7)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杂质分离罐呈竖向布置的圆筒状,所述的气体输入连接管组(4)外侧壁与圆筒状杂质分离罐的侧壁相切的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输入连接管组(4)的轴向中心线至圆筒状杂质分离罐顶部的距离小于该圆筒状杂质分离罐高度的三分之一。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2)还包括至少一组排渣管(8),所述的排渣管(8)从底部与圆筒状杂质分离罐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圆筒状杂质分离罐的底部呈向外凸的圆弧形,所述的排渣管(8)从圆弧形底部的最低点处与该圆弧形底部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圆筒状杂质分离罐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观察孔(9),所述的观察孔(9)通过透明封堵板密封。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气体输入连接管组(4)、气体输出连接管组(5)以及排渣管(8)的末端还串接有截止阀。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脱渣装置,尤其是公开了一种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属于高炉煤气输送设备附件设计制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可以有效过滤煤气中常见的粉尘、萘、硫化氢、苯类、管路腐蚀脱落金属颗粒等固体颗粒物和焦油、水分等流体物质的用于煤气输送管道的脱渣装置。所述的脱渣装置包括连接机构和脱渣分离机构,所述的煤气输送管道通过所述的连接机构从不同方向与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连通;输送煤气中的焦油、水分和固体颗粒物通过所述的脱渣分离机构与煤气分离。分离机构与煤气分离。分离机构与煤气分离。


技术研发人员:李爱国 毛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22
技术公布日:20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