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油煤气 专利正文
一种高效管式生物碳化炉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高效管式生物碳化炉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碳化炉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管式生物碳化炉。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产生活领域的扩大,有机废的产量也剧增,对有机残渣进行进一步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碳化炉是一种有效碳化处理方式,其主要通过炉内高温条件对垃圾、木屑、稻壳、花生壳、植物秸秆、树皮等含碳的等有机物料进行干馏、无氧碳化处理。
3.现有专利技术cn201620081818.5公开了一种高效管式生物碳化炉,属于生物碳化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生物碳化炉热效率低、产品均匀性差、占地面积大以及不能连续作业,无法回收木焦油等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炉主体,炉主体内腔为燃烧室,燃烧室内并排设置有至少三个干馏管,炉主体顶部安装有螺旋给料机,螺旋给料机由提升机供料,炉主体从上到下依次分为干燥段、碳化段和冷却段,干燥段的炉主体外接冷凝罐,冷却段的炉主体下方安装有导碳管,导碳管上安装有出碳阀,导碳管下方安装有出碳输送机。其中,在导碳管中的碳料中,由于存在粉状碳料,所以在落下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扬尘,但又缺乏合理的防尘措施,影响车间的生产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管式生物碳化炉在出料过程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防尘效果较好且实用性较强的一种高效管式生物碳化炉。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管式生物碳化炉,包括炉主体,所述炉主体的外部设置有提升机,所述提升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螺旋给料机,所述炉主体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三个干馏管,所述炉主体由上到下分为干燥段、碳化段和冷却段,所述冷却段的底部设置有导碳管和导碳阀,所述导碳管的下方设置有出碳输送机,所述导碳管与出碳输送机之间设置有防尘组件,所述防尘组件包括密封盘,所述密封盘上设置有多个与导碳管套设的连接孔,所述密封盘设置在槽形的防尘壳上,所述防尘壳的底部设置有与出碳输送机支撑连接的支撑板,所述防尘壳的两端为开放端且其侧面呈倒梯形状,所述防尘壳在其朝向出碳输送机后侧的一端设置有挡边,所述挡边绕防尘壳的后端周长分布,所述防尘壳的前端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吸尘机构,所述吸尘机构包括吸尘箱,所述吸尘箱包括朝向防尘壳的斜面、朝向出碳输送机中心的侧面和与出碳输送机相对的底面,所述吸尘箱的斜面、侧面和底面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吸尘孔,所述吸尘箱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一端设置有pvc钢丝管,所述pvc钢丝管的一端设置有布袋除尘机。
6.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头包括三个接口,其中两个为互相连通的输入管口和输出管口,另一个为封闭管口,所述封闭管口活动设置在连接板的底部,所述连接板与防尘壳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底部设置有与封闭管口滑动连接的连接槽。
7.作为优选,所述吸尘箱的内部设置有三角形的内壳,所述内壳的三个侧面分别与吸尘箱上设置有吸尘孔的面构成倾斜腔、竖直腔和水平腔。
8.作为优选,所述密封盘设置在靠近防尘壳前端的位置,所述密封盘与防尘壳法兰连接。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0.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管式生物碳化炉,通过在导碳管与出碳输送机之间增加防尘组件可以有效防止本装置在出碳过程中出现大面积扬尘的现象,而且本装置防尘组件的防尘与除尘性能较高,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利用率较高,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效管式生物碳化炉的主视图;
13.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防尘组件的轴测图;
14.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防尘组件在另一方向上的轴测图;
15.图4为实施例提供的吸尘机构的轴测图;
16.图5为实施例提供的吸尘机构的剖视图;
17.以上各图中,1、炉主体;11、干燥段;12、碳化段;13、冷却段;2、提升机;3、螺旋给料机;4、干馏管;5、导碳管;6、导碳阀;7、出碳输送机;8、防尘组件;81、密封盘;82、防尘壳;83、支撑板;84、挡边;85、吸尘机构;851、吸尘箱;851a、斜面;851b、侧面;851c、底面;851d、内壳;851e、倾斜腔;851f、竖直腔;851g、水平腔;852、吸尘孔;853、连接头;853a、输入管口;853b、输出管口;853c、封闭管口;854、pvc钢丝管;855、布袋除尘机;9、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1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0.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管式生物碳化炉,包括炉主体1,所述炉主体1的外部设置有提升机2,提升机2的输出端设置有螺旋给料机3,炉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三个干馏管4,炉主体1由上到下分为干燥段11、碳化段12和冷却段13,冷却段13的底部设置有导碳管5和导碳阀6,导碳管5的下方设置有出碳输送机7。其中,炉主体1、提升机2、螺旋给料机3、干馏管4、导碳管5、导碳阀6和出碳输送机7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是在导碳管5与出碳输送机7之间设置防尘
组件8,利用防尘组件8来提高本装置出碳位置的防尘与除尘性能,进而改善车间的生产环境。
21.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尘组件8包括密封盘81,密封盘81上设置有多个与导碳管套设的连接孔,密封盘81设置在槽形的防尘壳82上,防尘壳82的底部设置有与出碳输送机支撑连接的支撑板83,防尘壳82的两端为开放端且其侧面呈倒梯形状,防尘壳82在其朝向出碳输送机后侧的一端设置有挡边84,挡边84绕防尘壳82的后端周长分布,防尘壳82的前端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吸尘机构85,吸尘机构85包括吸尘箱851,吸尘箱851包括朝向防尘壳82的斜面851a、朝向出碳输送机中心的侧面和与出碳输送机相对的底面,吸尘箱851的斜面851a、侧面851b和底面851c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吸尘孔852,吸尘箱851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头,连接头853的一端设置有pvc钢丝管854,pvc钢丝管854的一端设置有布袋除尘机855。其中,密封盘81一是用来为防尘壳82与导碳管建立连接关系,另一方面则保证其与防尘壳82连接处的密封性,减少粉尘逃逸量。为了降低防尘壳82的装配难度,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盘、防尘壳82和支撑板采用了分步装配的形式。密封盘81的连接孔与导碳管5的外周面紧配合,而且密封盘81的顶面可与导碳阀6的底面相抵接;支撑板83可通过螺栓与出碳输送机的两侧壳体相连接。
22.本装置的工作原理是,由导碳管5排入出碳输送机7上的碳料中,被激起的粉末料一部分向后沿着挡边84移动,另一部分向前被吸尘机构85吸引,而向后移动的粉末料在未排出防尘壳82后端面之前会由于吸尘机构85的吸引而产生反向运动,从而再次回到出碳输送机7上的碳堆上或者与向前运动的粉末料一起进入吸尘机构85。进一步地,吸尘机构85的布袋除尘机855包括除尘布袋和风机,该风机产生外排风力,并通过pvc钢丝管在吸尘箱851的斜面851a、侧面851b、底面851c均产生吸引力,从而以相对全面的吸引方向将粉末料吸入除尘布袋中,进而达到高效防尘与除尘的目的。吸尘箱851的斜面851a与防尘壳82的前端斜面接触配合,但吸尘箱851的斜面851a宽度宽于防尘壳82的壁厚,所以吸尘箱851的斜面851a还起到导向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本吸尘机构85的吸尘效果,减少粉尘的逃逸量。
23.为了便于调节吸尘组件的水平位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头853包括三个接口,其中两个为互相连通的输入管口853a和输出管口853b,另一个为封闭管口853c,封闭管口853c活动设置在连接板9的底部,连接板9与防尘壳82的一端连接,连接板9的底部设置有与封闭管口滑动连接的连接槽。通过改变封闭管口853c在连接槽中的水平位置即可对吸尘组件的水平位置进行调节,有利于获得最佳的吸尘效果;同时输入管口853a与输出管口853b作为吸尘路线的一部分,其由下至上的吸引形式便于吸尘箱851的三个吸尘工作面产生合理的吸尘压力,实用性较强,吸尘效果较好。
24.为了提高本装置的除尘性能,本实用新型在吸尘箱851的内部设置有三角形的内壳851d,内壳的三个侧面分别与吸尘箱851上设置有吸尘孔852的面构成倾斜腔851e、竖直腔851f和水平腔851g,利用倾斜腔851e、竖直腔851f和水平腔851g作为吸尘箱851中粉尘的三个通道可以有效保证本装置为吸尘机构85所设计的多面吸尘能力的实现,同时其三个壁面所产生的导流效果令本吸尘机构85整体的吸尘效率大大提高。
25.为了减少粉末碳料向后逃逸量,本实用新型将密封盘81设置在靠近防尘壳82前端的位置,密封盘81与防尘壳82法兰连接,通过延长防尘壳82后端的延伸长度可有效限制粉尘的自由扩散能力,从而令两个吸尘机构85及时将大部分粉末料回收,设计合理,结构简
单,实用性较强,利用率较高。
2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