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一种胸腔检查用套管穿刺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胸腔检查用套管穿刺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套管穿刺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胸腔检查用套管穿刺器。


背景技术:

2.胸腔检查用套管穿刺器供专科医生在胸腔手术中穿刺胸腔、对胸腔内检查,并建立内窥镜和手术器械从外界进出胸腔的通道时使用;各种胸腔手术,包括外科微创手术,妇科微创手术,胸外科,泌尿外科等腔镜手术,可与国内外各种胸腔电视系统相匹配。
3.在现有技术中,专科医生使用胸腔检查用穿刺器对病人的胸腔进行检查时,通过人力将穿刺器刺入病人胸腔,专科医生的力道存在使用不准确而对病人造成伤害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胸腔检查用套管穿刺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专科医生使用胸腔检查用穿刺器对病人的胸腔进行检查时,通过人力将穿刺器刺入病人胸腔,专科医生的力道存在使用不准确而对病人造成伤害的危险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胸腔检查用套管穿刺器,包括:
7.穿刺器主体,所述穿刺器主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穿刺器套筒;
8.穿刺针筒,所述穿刺针筒滑动连接于穿刺器主体和穿刺器套筒内,所述穿刺针筒的圆周内壁上部固定连接有连接针筒;以及
9.按压机构,所述按压机构包括第二按压板、第一按压板、转动轴、两个固定杆和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均固定连接于穿刺器主体的两端,两个所述固定杆对称固定连接于连接针筒的圆周表面,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于两个固定块的相靠近端,所述第二按压板转动连接于转动轴的圆周表面,且转动轴与两个固定杆相匹配,所述第一按压板固定连接于穿刺器主体的上端。
10.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穿刺针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针头。
11.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连接针筒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分叉针筒,所述分叉针筒的内壁活动插接有塑料盖,且塑料盖固定连接于分叉针筒的圆周表面。
12.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方案,还包括两组复位机构,每组所述复位机构均包括滑动板、滑杆、弹簧、滑动孔和底板,所述底板固定连接于穿刺器套筒的底端,所述滑动孔开设于穿刺器套筒的圆周表面,所述滑杆固定连接于穿刺器主体和底板的相靠近端,所述滑动板固定连接于穿刺针筒的圆周表面,且滑动板滑动连接于滑杆的圆周表面,所述弹簧固定连接于滑动板和底板的相靠近端。
13.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穿刺器主体内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套筒和多个限位块,所述限位套筒固定连接于穿刺器主体的圆周内壁,多个所述限位块均固定连接于穿刺针筒的圆周表面,且多个限位块均与限位套筒相匹配。
14.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连接针筒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顶盖。
15.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按压板和穿刺器主体的相靠近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杆。
16.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穿刺器主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密封块,且密封块套设于连接针筒的圆周表面。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8.1、本方案中,使用本装置专科医生在对病人胸腔进行检查时,控制本装置内的按压机构将本装置的穿刺针筒刺入病人胸腔内,方便操作便于使用,不会对病人造成意外伤害,有效提高穿刺器使用时的安全性。
19.2、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的密封块起到对穿刺器主体的上部进行密封的作用,提高本装置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2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视角剖视图;
22.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23.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24.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视角剖视图;
25.图5为本发明的第三视角剖视图。
26.图中:1、穿刺器主体;101、限位套筒;2、穿刺器套筒;3、穿刺针筒;301、针头;302、连接针筒;303、顶盖;4、固定块;5、第一按压板;501、支撑杆;6、密封块;7、转动轴;8、第二按压板;801、固定杆;901、滑动板;902、滑杆;903、弹簧;904、滑动孔;905、底板;10、分叉针筒;11、塑料盖。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实施例1
29.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0.一种胸腔检查用套管穿刺器,包括:
31.穿刺器主体1,穿刺器主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穿刺器套筒2;
32.穿刺针筒3,穿刺针筒3滑动连接于穿刺器主体1和穿刺器套筒2内,穿刺针筒3的圆周内壁上部固定连接有连接针筒302;以及
33.按压机构,按压机构包括第二按压板8、第一按压板5、转动轴7、两个固定杆801和固定块4,两个固定块4均固定连接于穿刺器主体1的两端,两个固定杆801对称固定连接于连接针筒302的圆周表面,转动轴7转动连接于两个固定块4的相靠近端,第二按压板8转动连接于转动轴7的圆周表面,且转动轴7与两个固定杆801相匹配,第一按压板5固定连接于
穿刺器主体1的上端。
34.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穿刺器套筒2固定在穿刺器主体1的底端,穿刺针筒3滑动连接于穿刺器主体1和穿刺器套筒2内,通过将穿刺器主体1与外部固定架连接,连接有通过控制按压机构带动穿刺针筒3在穿刺器主体1和穿刺器套筒2内向下滑动,通过穿刺针筒3下端的针头301刺入病人的胸腔,按压机构中的两个固定块4分别固定在穿刺器主体1的两端,第二按压板8通过转动轴7转动连接于两个固定块4之间,并通过第二按压板8与连接针筒302表面的两个固定杆801连接,通过第二按压板8的转动使第二按压板8的端部挤压固定杆801通过固定杆801带动连接针筒302在穿刺器主体1内向下滑动,从而使穿刺针筒3向下移动;外部固定架不作为本装置的主要技术特征,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35.具体的请参阅图1,穿刺针筒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针头301。
36.本实施例中:针头301呈锥形,通过针头301的下部尖端刺入病人胸腔内。
37.具体的请参阅图4,连接针筒302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分叉针筒10,分叉针筒10的内壁活动插接有塑料盖11,且塑料盖11固定连接于分叉针筒10的圆周表面。
38.本实施例中:分叉针筒10与连接针筒302连通,将塑料盖11打开后通过分叉针筒10将医用物品经过连接针筒302和穿刺针筒3放入病人胸腔内。
39.具体的请参阅图1,还包括两组复位机构,每组复位机构均包括滑动板901、滑杆902、弹簧903、滑动孔904和底板905,底板905固定连接于穿刺器套筒2的底端,滑动孔904开设于穿刺器套筒2的圆周表面,滑杆902固定连接于穿刺器主体1和底板905的相靠近端,滑动板901固定连接于穿刺针筒3的圆周表面,且滑动板901滑动连接于滑杆902的圆周表面,弹簧903固定连接于滑动板901和底板905的相靠近端。
40.本实施例中:复位机构中的滑动孔904开设于穿刺器套筒2的圆周表面,滑动板901固定在穿刺针筒3的圆周表面,滑动板901滑动连接于滑动孔904内,同时滑动板901滑动连接于滑杆902的圆周表面,起到限位的作用,提高穿刺针筒3在穿刺器主体1内滑动时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的弹簧903起到复位的作用。
41.具体的请参阅图1-图5,穿刺器主体1内设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套筒101和多个限位块,限位套筒101固定连接于穿刺器主体1的圆周内壁,多个限位块均固定连接于穿刺针筒3的圆周表面,且多个限位块均与限位套筒101相匹配。
42.本实施例中:穿刺针筒3通过多个限位块滑动连接于穿刺器主体1内,通过设置的穿刺器主体1和多个限位块对穿刺针筒3的滑动进行限位,使其在滑动过程中不会产生转动。
43.具体的请参阅图4,连接针筒30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顶盖303。
44.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顶盖303对连接针筒302的上端覆盖,通过设置的顶盖303可以通过顶盖303对穿刺针筒3进行按压,控制穿刺针筒3在穿刺器主体1和穿刺器套筒2内向下滑动。
45.具体的请参阅图1,第一按压板5和穿刺器主体1的相靠近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杆501。
46.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两个支撑杆501起到对第一按压板5进行加固的作用。
47.具体的请参阅图2,穿刺器主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密封块6,且密封块6套设于连接针筒302的圆周表面。
48.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密封块6起到对穿刺器主体1的上部进行密封的作用,提高本装置的密封性。
49.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穿刺器主体1通过外部固定架固定在病人胸腔部位,通过控制按压机构,医生手部挤压第一按压板5和第二按压板8,通过第二按压板8的转动带动穿刺针筒3向下移动并刺入病人胸腔内;刺入病人胸腔后将外部固定架移出,后松开第一按压板5和第二按压板8使其通过复位机构进行复位;复位后将塑料盖11打开,并将窥镜等物品经过分叉针筒10和穿刺针筒3进入病人胸腔内,通过窥镜对病人胸腔进行查看;查看完成后将窥镜取出,随后将塑料盖11盖在分叉针筒10内,并手动将穿刺针筒3从病人胸腔抽出即可;通过使用本装置专科医生在对病人胸腔进行检查时,控制本装置内的按压机构将本装置的穿刺针筒3刺入病人胸腔内,方便操作便于使用,不会对病人造成意外伤害,有效提高穿刺器使用时的安全性。
5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