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蒸汽发生装置及熨烫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蒸汽发生装置及熨烫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及熨烫装置。


背景技术:

2.熨烫装置用于熨烫衣服,以使衣服平整,如电熨斗、蒸汽刷、挂烫机等。目前市面上的挂烫机的蒸汽发生装置多为发热炉,而发热炉多采用单面流道设计,液态的水与发热管不能进行充分的换热,易出现滴水、蒸汽忽大忽小等异常现象,影响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蒸汽发生装置易出现滴水现象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可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滴水现象的蒸汽发生装置及熨烫装置。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包括:
5.壳体,其上设有进水口、排气口;
6.隔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将所述壳体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隔板的上表面设有分隔结构,所述分隔结构将所述上腔室分隔为排气腔和流道腔;
7.第一流道,设在所述隔板的上表面并位于所述流道腔内,所述第一流道具有第一流道入口及第一流道出口,所述第一流道入口与所述进水口相对,所述第一流道出口连通所述流道腔和所述下腔室;
8.发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同时对所述上腔室和所述下腔室加热;
9.蒸汽通孔,设在所述隔板上,所述蒸汽通孔连通所述排气腔和所述下腔室,所述下腔室产生的蒸汽适于通过所述蒸汽通孔进入所述排气腔,所述排气口设在所述排气腔的侧壁和/或顶壁上。
10.可选地,所述隔板的上表面设有分隔结构,所述分隔结构将所述上腔室分隔为排气腔和流道腔,所述第一流道设在所述流道腔内,所述排气口设在所述排气腔的侧壁和/或顶壁上,所述蒸汽通孔连通所述下腔室和所述排气腔。
11.可选地,所述隔板的上表面设有迷宫结构,以使所述第一流道弯曲设置。
12.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出口设有两个,且对称设在所述隔板的两侧。
13.可选地,所述下腔室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具有第二流道入口及第二流道出口,所述第二流道入口与所述第一流道出口相对,所述第二流道出口与所述蒸汽通孔相对。
14.可选地,所述第二流道弯曲设置。
15.可选地,所述壳体的底壁或所述隔板的下表面上设有筋槽,对应的,所述隔板的下表面或所述壳体的底壁上设有筋条,所述筋条适于插入所述筋槽中,并使所述下腔室内形成所述第二流道。
16.可选地,所述发热装置嵌在所述隔板内部。
17.可选地,所述发热装置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内设有多个发热丝,所述发热丝均匀分布在所述隔板内。
18.可选地,所述隔板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设有花纹结构。
19.可选地,所述所述第一流道入口处设有凹槽。
20.可选地,所述排气口设在所述排气腔的侧壁上,所述隔板的上表面靠近所述排气口的位置处设有若干挡筋。
21.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顶部的上盖板、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底部的下盖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主体部内,所述进水口设在所述上盖板上,所述进水口处设有密封结构。
2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熨烫装置,包括所述的蒸汽发生装置。
2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4.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工作时,液态水由进水口进入第一流道中,经过第一流道的不断加热,液态水及加热产生的蒸汽经第一流道的第一流道出口进入下腔室中,在下腔室再次加热后,由蒸汽通孔进入排气腔,最后从排气口排出。蒸汽由第一流道流入下腔室再通往排气腔,有强制的上下运动过程,可有效提高蒸汽的加热效果。经过上下两层加热的蒸汽,如未完全蒸发,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停留在下腔室中继续加热,可有效避免滴水现象。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爆炸图;
27.图2为图1所示的主体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图1所示的主体部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主体部;2、上盖板;3、下盖板;31、筋槽;4、发热管;5、密封结构;6、第一流道入口;7、第一流道出口;8、蒸汽通孔;9、排气口;10、第一筋板;11、第二筋板;12、第三筋板;13、第四筋板;14、第一挡板;15、挡筋;16、筋条;17、第二挡板;18、安装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6.实施例1
37.熨烫装置用于熨烫衣服,以使衣服平整,如电熨斗、蒸汽刷、挂烫机等。目前市面上的挂烫机的蒸汽发生装置多为发热炉,而发热炉多采用单面流道设计,液态的水与发热管不能进行充分的换热,易出现滴水、蒸汽忽大忽小等异常现象,影响用户使用。
38.为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可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滴水现象。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装置包括壳体、隔板、第一流道、发热装置、蒸汽通孔8。
39.其中,壳体上设有进水口、排气口9;隔板设置在壳体中,将壳体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隔板的上表面设有分隔结构,分隔结构将上腔室分隔为排气腔和流道腔;第一流道设在隔板的上表面并位于流道腔内,第一流道具有第一流道入口6及第一流道出口7,第一流道入口6与进水口相对,第一流道出口7连通流道腔和下腔室;发热装置设置在壳体内,同时对上腔室和下腔室加热;蒸汽通孔8设在隔板上,蒸汽通孔8连通排气腔和下腔室,下腔室产生的蒸汽适于通过蒸汽通孔8进入排气腔,排气口9设在排气腔的侧壁和/或顶壁上。
40.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装置工作时,液态水经进水口进入第一流道中,经过发热装置的不断加热后,液态水及加热产生的蒸汽经第一流道的第一流道出口7进入下腔室中,在下腔室再次加热后,由蒸汽通孔8进入排气腔,最后从排气口9排出。蒸汽由第一流道流入下腔室再通往排气腔,有强制的上下运动过程,可有效提高蒸汽的加热效果。经过上下两层加热的蒸汽,如未完全蒸发,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停留在下腔室中继续加热,可有效避免滴水现象。
41.如图1所示,壳体包括主体部1、设置在主体部1顶部的上盖板2、设置在主体部1底部的下盖板3,隔板设在主体部1内,进水口设在上盖板2上,进水口处设有密封结构5。其中,主体部1呈矩形环状。
42.主体部1上设有用于与熨烫面板相连的连接结构。上盖板2、下盖板3分别通过打胶及螺钉练接在主体部1上,如图4所示,上盖板2和下盖板3设有用于固定安装温控器、熔断器的安装部位18。
43.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隔板的上表面设有迷宫结构,以使第一流道弯曲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流道弯曲设置,使得第一流道的长度较长,从而使液态水在第一流道中加热的时间变长,使液态水充分均匀加热,从而可避免出现蒸汽波动等异常现象,有效提升蒸汽量,提高熨烫效率。
44.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道出口7设有两个,
且对称设在隔板的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两个第一流道出口7,且对称设在隔板的两侧,增加了液态水与隔板的基础面积,可使液态水充分均匀加热,从而可避免出现蒸汽波动等异常现象,有效提升蒸汽量,提高熨烫效率。
45.如图2所示,隔板的上表面设有呈螺旋状卷绕的第一筋板10,第一筋板10的内侧设有呈u型的第二筋板11,第二筋板11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互平行,第三侧板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筋板10的内圈环绕在第二筋板11外,第一流道入口6位于第一筋板10的内圈与第一侧板之间,第一筋板10的内圈上延伸有第三筋板12,第三筋板12的端部设置有l型第四筋板13,第四筋板13包括与第三筋板12水平设置的第一板状部、与第三筋板12垂直设置的第二板状部,第一板状部插入第二筋板11形成的u形槽中,且与第二筋板11之间具有间隙,第二板状部远离第一板状部的一端与第二侧板的一端之间形成流通口,该流通口与第一筋板10的内圈的开口连通。第一流道出口7设在第一筋板10的外圈与上腔室的侧壁之间。第一筋板10的外圈与上腔室的侧壁之间设有第一挡板14,第一挡板14紧邻第一流道出口7设置,可确保液态水经第一流道出口7流入下腔室,第一挡板14和第一筋板10的部分外圈共同形成了分隔结构。如图所示,隔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二挡板17,第二挡板17与第一挡板14对称设置,第一流道出口7和蒸汽通孔8分布在第一挡板14、第二挡板17的两侧。
4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下腔室设有第二流道,第二流道具有第二流道入口及第二流道出口,第二流道入口与第一流道出口7相对,第二流道出口与蒸汽通孔8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下腔室设置第二流道,可确保液态水在下腔室内的流动路径,确保下腔室产生的蒸汽能够经蒸汽通孔8进入上腔室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流道出口7设有两个,且对称设在隔板的两侧时,对应的,第二流道也设有两个,并对称分布。
47.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流道弯曲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二流道弯曲设置,使得第二流道的长度较长,从而使液态水在第二流道中加热的时间变长,使液态水充分均匀加热,从而可避免出现蒸汽波动等异常现象,有效提升蒸汽量,提高熨烫效率。
48.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壳体的底壁也即下盖板3的内壁上设有筋槽31,隔板的下表面设有筋条16,筋条16适于插入筋槽31中,并使下腔室内形成第二流道。本实施方式这样设置确保了液态水及蒸汽的流动路径。在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底壁也即下盖板3的内壁上设有筋条16,隔板的下表面上设有筋槽31,筋条16适于插入筋槽31中,并使下腔室内形成第二流道。
49.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发热装置嵌在隔板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发热装置嵌在隔板内部,发热装置可同时对上腔室和下腔式进行加热,结构紧凑,可有效利用发热装置两侧产生的热量,使发热装置与上腔室和下腔式进行更充分的换热,实现更为稳定的蒸汽输出。
50.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发热装置包括发热管4,发热管4内设有多个发热丝,发热丝均匀分布在隔板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发热丝均匀分布在隔板内,使隔板均匀受热,隔板的上下两侧均匀受热,隔板的上表面对第一流道内的液态水均匀加热,隔板的下表面对第二流道内的液态水均匀加热,使液态水充分均匀加热,
从而可避免出现蒸汽波动等异常现象,有效提升蒸汽量,提高熨烫效率,实现更为稳定的蒸汽输出。
51.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隔板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设有花纹结构。通过在隔板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设置花纹结构,可增加液态水与隔板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对液态水的加热面积,提高加热效果。具体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只在隔板的上表面设置花纹结构。在另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只在隔板的下表面设置花纹结构。在另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同时在隔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花纹结构。
5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道入口6处设有凹槽。凹槽的设置使得水经过进水口进入上腔室后,先落入凹槽内,之后再从凹槽中流出,沿第一流道流动,防止液态水进入上腔室后溅射到其他结构上。
53.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排气口9设在上腔室的侧壁上,隔板的上表面靠近排气口9的位置处设有若干挡筋15。在本实施方式中,挡筋15的设置可截留一部分使用后自然冷却的冷凝水,确保再次使用时冷凝水不会从排气口9流出或喷出。
54.本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液态水由进水口进入第一流道中,经过第一流道的不断加热,液态水及蒸汽由第一流道的第一流道出口7进入第二流道中,经过第二流道的不断加热后,由蒸汽通孔8进入排气腔,最后从排气口9排出。蒸汽在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中,由第一流道流入第二流道再通往排气腔,有强制的上下运动过程,可有效提高蒸汽的加热效果。经过上下两层加热的蒸汽,如未完全蒸发,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停留在下腔室中继续加热,可有效避免滴水问题。
55.实施例2
5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熨烫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
57.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