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湿器。


背景技术:

2.加湿器的应用范围广,如经常用在办公室或卧室等经常开空调致使空气湿度相对较低的环境,加湿器采用超声波高频振荡或高温加热等手段将水雾化形成水雾,水雾经加湿器的出雾嘴喷出至周围环境,达到对环境加湿的目的。现有的加湿器的出雾嘴固定设置,只具备单一的出雾方向,工作时,水雾经出雾嘴喷出后,覆盖的范围较小,用户在使用时不易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器,以改善上述问题。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器,包括壳体以及出雾盖,壳体形成有供水雾流通的风道;出雾盖包括彼此可相对转动的第一旋转部以及第二旋转部,第二旋转部环绕于第一旋转部设置,第一旋转部设置有第一出雾嘴,第二旋转部设置有第二出雾嘴,第一出雾嘴和第二出雾嘴均设置有导雾机构;出雾盖装配于壳体并封闭风道,以使第一出雾嘴和第二出雾嘴均连通风道,导雾机构用于将水雾朝向背离第一旋转部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导出。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雾盖还包括支架,支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支架内形成空腔,第一端嵌入风道,第二端突出于壳体,第一端设置进风口,进风口连通风道,第二端设置有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连通空腔,第二旋转部以及第一旋转部装配于第二端,且第一出雾嘴和第二出雾嘴均连通出风口。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端设置有第一扣合部,第二旋转部设置有与第一扣合部配合的第二扣合部,第二扣合部转动装配于第一扣合部。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部的外侧边缘朝向风道方向弯折形成第二扣合部。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部还设置有第三扣合部,第一旋转部设置有与第三扣合部配合的第四扣合部,第四扣合部旋转装配于第三扣合部。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扣合部设置于第二旋转件的朝向风道的表面,且邻近于第二旋转部的内侧边缘,第一旋转部的外侧边缘朝向风道方向弯折形成第四扣合部。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部在朝向风道的表面设置有限位轴,限位轴沿第一旋转部的转动轴线延伸;支架还包括限位部,限位轴转动设置于限位部。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出雾嘴的出雾面积大于第一出雾嘴的出雾面积。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雾机构包括导雾板,导雾板具有相对于第一旋转部的转动轴线倾斜设置的导雾斜面,导雾斜面设置于第一出雾嘴和第二出雾嘴处。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底座、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顶板,顶板与底座相对设置,第一侧板连接于底座和顶板之间,且环绕第二侧板设置,顶板连接于底座和顶板之
间,第二侧板围成风道,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形成用于盛装水的容纳腔,顶板被配置为漏斗型,出雾盖设置于顶板并封闭风道。
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通过设置彼此可相对转动的两个出雾嘴,同时在出雾嘴处设置导雾机构,使得用户可自定义调整出雾嘴的朝向,提升加湿效率的同时以及出雾覆盖范围的同时,双出雾嘴能使水雾喷出时的高度增大,尽量避免打湿桌面等情况,提升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加湿器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加湿器的壳体的剖面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加湿器的出雾盖的爆炸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加湿器的支架的剖面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加湿器第一视角的剖面图;
20.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加湿器第二视角的剖面图;
22.图8为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3.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加湿器的另一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加湿器的包括另一种支架的剖面图;
26.图12为图11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7.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加湿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析说明如后。
29.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器10,可以包括壳体110以及出雾盖120,出雾盖120装配于壳体110,同时壳体110还用于承载产生水雾以及将水雾吹出至环境中的各组件,例如雾化装置和风机,雾化装置用于将水雾化以形成水雾,风机将水雾经出雾盖120吹出加湿器10,以实现对环境进行加湿。
30.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10形成有供水雾流通的风道1110,具体的,壳体110可以包括底座1120、第一侧板1130、第二侧板1140和顶板1150,底座1120用于支撑第一侧板1130、第二侧板1140以及顶板1150,顶板1150用于支撑出雾盖120(如图5所示),顶板1150被配置为漏斗型,出雾盖120设置于顶板1150的漏斗中心处并封闭风道1110,防止从风道1110吹入至出雾盖120的水雾从出雾盖120与风道1110的连接处逸散至壳体110内部,顶板1150和底座1120相对设置,第一侧板1130和第二侧板1140均可以连接于底座1120和顶板1150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二侧板1140围成风道1110,第一侧板1130连接于顶板1150以及底座1120,同时第一侧板1130可以环绕第二侧板1140设置,示例性的,第一侧板1130可以设置第一隔板1131与第二隔板1132,在装配状态下,第一隔板1131相比于第二隔板1132靠近
顶板1150,同时,第二侧板114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隔板1131,另一端延伸至邻近于顶板1150的位置;另外,第一侧板1130与第二侧板1140之间形成可以盛装水的容纳腔1160,第一隔板1131与第二隔板1132之间形成可以安装雾化装置的空间,第二隔板1132可以选择性连通容纳腔1160与雾化装置,使得容纳腔1160的水可以流入雾化装置中以产生水雾,第二隔板1132与底座1120之间形成可以安装风机的空间,同时在第一隔板1131和第二隔板1132上均设置有通风孔,第一隔板1131的通风孔与第二隔板1132的通风孔连通风道1110,风机吹出的风依次通过第二隔板1132的通风孔以及第一隔板1131的通风孔,最终到达流入风道1110内,带动雾化装置产生的水雾经第一隔板1131的通风孔流入风道1110内。
31.请参阅图3,出雾盖120可以包括彼此可相对转动的第一旋转部1210以及第二旋转部1220,第一旋转部1210设置有第一出雾嘴1211,第二旋转部1220设置有第二出雾嘴1221。本实施例中,第二旋转部1220可以是圆环状结构,第一旋转部1210可以是圆板状的结构,且第二旋转部1220与第一旋转部1210在相对转动时,第二旋转部1220与第一旋转部1210的转动轴线重合,同时,为了使第一旋转部1210和第二旋转部1220均可实现360
°
转动,在第二旋转部1220的中部开设与第一旋转部1210的形状相配合的配合孔1224,当第一旋转部1210转配于配合孔1224内时,第二旋转部1220具有外侧边缘和内侧边缘,同时第一旋转部1210也具有外侧边缘,其中第二旋转部1220的外侧边缘是指第二旋转部1220远离转动轴线的边缘部分,第二旋转部1220的内侧边缘是指形成配合孔1224并与第一旋转部1210相配合的边缘部分,第一旋转部1210的外侧边缘是指与第二旋转部1220的内侧边缘形成装配关系的边缘部分,从而实现第二旋转部1220环绕于第一旋转部1210设置。另外,第一旋转部1210以及第二旋转部1220可彼此相对转动,使得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均能360
°
旋转,用户可同时转动第一旋转部1210与第二旋转部1220,以调节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至用户需要的朝向,亦或是用户可单独转动第一旋转部1210或第二旋转部1220以达到用户的需求,当然,示例性的,第一旋转部1210与第二旋转部1220还可以均只能转动半周,以带动第一出雾嘴1211以及第二出雾嘴1221在180
°
范围内转动,同时第一出雾嘴1211与第二出雾嘴1221的转动范围不重合,使得用户满足其需求,例如,用户需对某一方向加湿,若第一出雾嘴1211不能转动到此方向上时,用户转动第二出雾嘴1221至此方向上来实现。
32.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出雾盖120还可以包括支架1240,支架1240用于支撑第一旋转部1210以及第二旋转部1220,支架1240可以包括相对的第一端1241和第二端1242,第一端1241设置有进风口1244,第二端1242设置有出风口1245,支架1240内形成空腔1243,进风口1244和出风口1245均连通空腔1243,空腔1243从第一端1241延伸至第二端1242,并可供水雾通过。
33.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支架1240将第一旋转部1210和第二旋转部1220连接于壳体110上,支架1240的第一端1241嵌入风道1110,使得出雾盖120封闭风道1110,进风口1244连通风道1110,当水雾从风道1110进入进风口1244时,水雾不会从支架1240的第一端1241与风道1110的连接处逸散至壳体110内部,保证了水雾充分导出至环境中;第二端1242可以部分突出于壳体110并与第二旋转部1220以及第一旋转部1210配合,装配时,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均连通出风口1245。上述方案中,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均连通风道1110以使风道1110中的水雾由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喷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从风道1110经进风口1244进入空腔1243内的水雾,从空腔1243中位于第一端
1241的位置运动至空腔1243中位于第二端1242的位置,再经出风口1245到达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并从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喷出至环境中。
34.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雾盖120可以包括第一旋转部1210和第二旋转部1220,此时,壳体110部分凸出形成中空的凸出部以代替支架1240,第一旋转部1210与凸出部形成装配关系,风道1110延伸至凸出部并与凸出部相接,使得在风道1110内的水雾经凸出部流动至第一出雾嘴1211与第二出雾嘴1221,并最终从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喷出。
35.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为了达到第二旋转部1220相对于壳体110可转动的目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支架1240嵌于壳体110并被限制相对于壳体110转动的基础上,可以在支架1240的第二端1242设置有第一扣合部1246,在第二旋转部1220设置与第一扣合部1246配合的第二扣合部1222,通过第二扣合部1222转动装配于第一扣合部1246,使得第二旋转部1220可相对于支架1240转动,从而达到第二旋转部1220相对于壳体110转动的目的。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扣合部1246可以是支架1240的第二端1242向背离第二旋转部122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经一次弯折而形成,且在以第二旋转部1220的转动轴线所在的平面为横截面的基础上,弯折后的部分可以是任意形状;第二旋转部1220的外侧边缘朝向风道1110的方向经两次弯折形成第二扣合部1222,第二扣合部1222形成槽状结构,第一扣合部1246可以嵌入槽内,且第二扣合部1222与第一扣合部1246采用间隙配合,当第二扣合部1222与第一扣合部1246配合时,第一扣合部1246始终卡在第二扣合部1222的槽状结构内,使得第二旋转部1220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平动自由度被限制,防止加湿器10在倾斜的情况下,第二扣合部1222与第一扣合部1246脱离配合而造成第二旋转部1220脱离于支架1240。此外,第一扣合部1246可以围绕第二旋转部1220的转动轴线旋转延伸一周,而第二扣合部1222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此种方式可以使得第二旋转部1220在与支架1240安装或分离时较为容易。
36.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使壳体110部分凹陷形成凹槽,第二旋转部1220的外侧边缘弯折,将第二旋转部1220放置在支架1240上时,弯折后外侧端部伸入壳体110的凹槽内,且第二旋转部1220可以沿着凹槽转动,此时支架1240的第二端1242轻抵在第二旋转部1220上形成支撑即可。
37.请一并参阅图8与图9,为了使第一旋转部1210可以相对于第二旋转部1220转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旋转部1220上设置有第三扣合部1223,在第一旋转部1210上设置有与第三扣合部1223配合的第四扣合部1212,当第三扣合部1223与第四扣合部1212配合时,第二旋转部1220可以与第一旋转部1210相对转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部1210的外侧边缘朝向风道1110的方向弯折形成第四扣合部1212,同时在第一旋转部1210的朝向风道1110的表面设置有定位板1215,定位板1215邻近第四扣合部1212且与第四扣合部1212间隔设置,定位板1215的靠近风道1110的端部设置有多个定位齿1216,定位板1215与第四扣合部1212的间隔形成第一定位槽1217;第三扣合部1223设置于第二旋转件的朝向风道1110的表面,且第三扣合部1223邻近于第二旋转部1220的内侧边缘,第三扣合部1223可以是由第二旋转件的内侧边缘经三次弯折形成,第三扣合部1223的第一次弯折部分与第三次弯折的部分形成第二定位槽1225,当第四扣合部1212配合第三扣合部1223时,第四扣合部1212伸入第二定位槽1225内,第三扣合部1223的第三次弯折部分伸入第一定位槽1217
内,同时定位齿1216将第三扣合部1223的第二次弯折部分卡住,限制第一旋转部1210相对于第二旋转部1220的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平动,同时使得第四扣合部1212旋转装配于第三扣合部1223,第四扣合部1212可以在第三扣合部1223形成的第二定位槽1225内转动,第三扣合部1223可以在第四扣合部1212与定位板1215形成的第一定位槽1217内转动。
38.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支架1240的第二端1242设置具有多个通孔的平板,在平板上开设两条邻近的且同轴设置的滑槽;第二旋转部1220的内侧边缘弯折后伸入其中一个滑槽,第一旋转部1210的外侧边缘经过弯折后伸入另一滑槽,第一旋转部1210与第二旋转部1220均可以沿着滑槽转动。
3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实现第一旋转部1210相对于第二旋转部1220转动还可以是如下的方案,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0,支架1240还包括限位部1247,限位部1247连接于支架1240的用于形成空腔1243的内壁,限位部1247可以包括第一条状结构与第二条状结构,第一条状结构和第二条状结构均可以位于同一垂直于第一旋转部1210的转动轴线的平面上,且第一条状结构与第二条状结构垂直相交,第一条状结构与第二条状结构的相交处开设有限位孔1248;同时,请一并参阅图11和图12,在第一旋转部1210的朝向风道1110的表面设置限位轴1213,限位轴1213位于转动轴线的位置上,限位轴121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旋转部1210,另一端沿第一旋转部121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在装配状态下,限位孔1248位于第一旋转部1210的转动轴线上,限位轴1213穿设于限位孔1248中,并且限位孔1248的直径长度可以稍大于限位轴1213的直径长度,以便于限位轴1213与限位孔1248之间形成间隙配合,另外可以在限位孔1248的远离第一旋转部1210的一端设置螺钉1214,螺钉1214的螺帽邻近于限位部1247的远离第一旋转部1210的表面,上述方案使得第一旋转部1210大致被限制平动的同时,可以围绕限位轴1213转动。当然,上述方案中,第一旋转部1210的外侧边缘与第二旋转部1220的内侧边缘可以配合,使得第二旋转部1220可以支撑第一旋转部1210。
40.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支架1240的内壁上开设滑槽,设置于第一旋转部1210的限位轴1213可以经过弯折后伸入支架1240的滑槽,同时第二旋转部1220配合支撑第一旋转部1210,使得当转动第一旋转部1210时,弯折后的限位轴1213在滑槽内滑动,从而实现第一旋转部1210相对于第二旋转部1220转动。
41.请一并参考图7与图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可以突出于第一旋转部1210和第二旋转部1220的远离风道1110的表面,第一出雾嘴1211以及第二出雾嘴1221均具有围成通道的内壁,水雾顺着第一出雾嘴1211以及第二出雾嘴1221的内壁喷出,且第二出雾嘴1221的远离风道1110的内壁围成的面积大于第一出雾嘴1211的远离风道1110的内壁围成的面积,即第二出雾嘴1221的出雾面积大于第一出雾嘴1211的出雾面积,使得在相同时间以及相同速率的条件下,通过第一出雾嘴1211的水雾量大于通过第二出雾嘴1221的水雾量。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雾嘴1211的出雾面积可以大于第二出雾嘴1221的出雾面积,当然,第一出雾嘴1211的出雾面积与地二出雾嘴的出雾面积可以大致相等。
42.请重新参考图8与图9,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均设置有导雾机构1230,导雾机构1230用于将水雾朝背离第一旋转部121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导出,使得水雾从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喷出时,能够尽量远离加湿器10的中心,朝向四周扩散,从而增大加湿范围避免过多的水雾下落在加湿器10上。在本实施例中,导雾机构1230可
以包括导雾板1231,导雾板1231可以具有主要起导雾功能的导雾斜面1232,导雾斜面1232设置于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处,且导雾斜面1232可以相对于第一旋转部1210的转动轴线倾斜一定角度,例如,导雾斜面1232与第一旋转部1210的转动轴线的倾斜角度大致范围为30
°‑
50
°
,示例性的,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的内壁倾斜于第一旋转部1210的转动轴线,导雾斜面1232连接在第一出雾嘴1211以及第二出雾嘴1221的内壁,且导雾斜面1232相比于第一出雾嘴1211以及第二出雾嘴1221的内壁,可以更加倾斜于第一旋转部1210的转动轴线,使得水雾沿着导雾斜面1232喷出时尽量远离第一旋转部1210的转动轴线并扩散,增大加湿范围。
43.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导雾结构还可以包括可转动的调整板,调整板设置于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处,调整板可以相对于导雾板1231转动,调整板可以转到一定位置,可以压住从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喷出的水雾,使得水雾经导雾板1231一次调整方向的水雾再经调整板进行二次调整方向,从而可以使用户自定义水雾喷出时倾斜角度以及水雾可以达到的高度。
4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10的工作原理如下:处于容纳腔1160中的水形成水雾后进入风道1110并在风道1110内流动,再流入与风道1110连通的支架1240的进风口1244,从支架1240的进风口1244处经支架1240的空腔1243流动至支架1240的出风口1245,最终从连通出风口1245的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中喷出,实现对环境的加湿。
45.当用户需要对某两个不同方向的环境加湿时,用户通过转动第一旋转部1210和第二旋转部1220,使得第一出雾嘴1211朝向第一个方向,第二出雾嘴1221朝向第二个方向,实现通过用户自定义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的朝向,从而对两个方向的环境进行加湿,提升用户的体验。
46.当用户只需要对一个方向的环境加湿时,用户通过转动第一旋转部1210和第二旋转部1220,使得第一出雾嘴1211和转部1210和第二旋转部1220,使得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朝向同一个方向。这种使用状态下,由于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合在一起,从风道1110喷出的水雾没有被分散,使得从出雾嘴喷出的水雾高度更大,水雾的覆盖范围更广。
4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10,通过设置可相对转动的第一旋转部1210和第二旋转部1220,用户通过转动第一旋转部1210和第二旋转部1220来自定义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的大致朝向,同时设置于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的到无结构可以进一步调整水雾从第一出雾嘴1211和第二出雾嘴1221喷出时的倾斜方向,增大水雾覆盖的范围,同时满足用户对不同方向以及不同环境的加湿需求。
4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