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湿膜和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湿膜和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湿度调节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湿膜和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2.湿膜主要应用于加湿领域,其加湿原理是将水通过供水管路送至加湿器顶部的淋水器,水在重力作用下,沿湿膜表面向下渗透并被吸水性极佳的湿膜材料充分吸收,形成均匀的水膜,当干燥的空气通过湿膜材料时,水分子充分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而汽化蒸发,从而使空气的湿度增加,形成湿润的空气。
3.目前,湿膜包括多个第一波纹板和多个第二波纹板,第一波纹板和第二波纹板交替设置,相邻的第一波纹板和第二波纹板之间通过波纹结构形成了交叉连通的导流通道。水从湿膜的上方落入,在湿膜上形成了水膜,空气从水平方向吹入,风经过水膜形成湿润的空气。
4.然而,现有湿膜易产生“吹水”现象,水以液滴的形式送到机房中,影响加湿装置的加湿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湿膜和加湿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湿膜中交叉连通的导流通道内空气可以与动态水流直接接触,空气在风速较高时经过导流通道时,易将动态水流吹出湿膜而产生“吹水”现象,影响加湿装置的加湿效果的技术问题。
6.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湿膜,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波纹板、至少一个第二波纹板和至少一个中间板,第一波纹板和第二波纹板层叠交替设置,相邻第一波纹板和第二波纹板之间设置有中间板;
7.第一波纹板上具有多个第一通道,至少部分第一通道为导水通道;
8.第二波纹板上具有多个第二通道,至少部分第二通道为导气通道;
9.中间板分隔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10.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和第二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互交错。
11.如此设置,通过中间板将导水通道和导气通道隔开设置,水流进入导水通道后渗透而浸润中间板和第二波纹板,通过渗透作用在导气通道内产生吸附的水分,导气通道内不会产生动态水流。当导气通道内有风经过时,带走吸附在通道内的水分,达到加湿降温的效果,避免了在导气通道内产生动态水流与风直接接触导致的“吹水”现象。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湿膜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段、第二侧壁段、第三侧壁段和第四侧壁段,第一侧壁段和第三侧壁段相对设置,第二侧壁段和第四侧壁段相对设置。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道的一端的开口均设置在第一侧壁段上,第一通道的另一端的开口均设置在第三侧壁段上,全部第一通道均为导水通道;
14.第二通道的一端的开口均设置在第二侧壁段上,第二通道的另一端的开口均设置
在第四侧壁段上,全部第二通道均为导气通道。
15.如此设置,导水通道的整体面积较大,水流的导流效率较高,另外,导气通道的整体面积较大,气流的导流效率较高,气流与吸附的水分之间接触面积较大,有利于湿膜的加湿。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道的一端的开口均设置在第一侧壁段上,第一通道的另一端的开口均设置在第三侧壁段上,全部第一通道均为导水通道;
17.第二通道的一端的开口分布在第一侧壁段和第二侧壁段上,第二通道的另一端的开口分布在第三侧壁段和第四侧壁段上,一端开口位于第二侧壁段上的第二通道为导气通道。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道的一端的开口分布在第一侧壁段和第二侧壁段上,第一通道的另一端的开口分布在第三侧壁段和第四侧壁段上,一端开口位于第一侧壁段上的第一通道为导水通道;
19.第二通道的一端的开口均设置在第二侧壁段上,第二通道的另一端的开口均设置在第四侧壁段上,全部第二通道均为导气通道。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道的一端的开口分布在第一侧壁段和第二侧壁段上,第一通道的另一端的开口分布在第三侧壁段和第四侧壁段上,两端开口分别位于第一侧壁段和第四侧壁段上的第一通道为导水通道;
21.第二通道的一端的开口分布在第一侧壁段和第四侧壁段上,第二通道的另一端的开口分布在第二侧壁段和第三侧壁段上,两端开口分别位于第三侧壁段和第四侧壁段上的第二通道为导气通道。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至少一个滴水管,滴水管的注水口伸入导水通道的进水口。
23.如此设置,布水器可以通过滴水管将水流全部引入导水通道,可以避免布水器出水口与导水通道进水口之间的错位,保证水流可以准确的被送入到导水通道内。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滴水管的数量与导水通道的数量相等,其中一个滴水管对应其中一个导水通道。
25.如此设置,导水通道均用于导流,导流效率较高,可以更好的润湿湿膜,有利于湿膜的加湿。
26.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加湿装置,至少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湿膜。
27.如此设置,由于加湿装置中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湿膜,在湿膜中,通过中间板将导水通道和导气通道隔开设置,水流进入导水通道后渗透而浸润中间板和第二波纹板,通过渗透作用在导气通道内产生吸附的水分,导气通道内不会产生动态水流。当导气通道内有风经过时,带走吸附在通道内的水分,达到加湿降温的效果,避免了在导气通道内产生动态水流与风直接接触导致的“吹水”现象,提高了加湿装置的加湿效果。
2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布水器和风机,布水器位于湿膜的上方,风机吹出的风流朝向导气通道的进风口,风机吹出的风流方向与导水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互错开设置,布水器流出的水流朝向导水通道的进水口,布水器流出的水流方向与导气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互错开设置。
29.如此设置,可以避免风从湿膜外部直接进入导水通道,另外,还可以避免水从湿膜
外部直接进入导气通道,避免空气与水从同一个导流通道进入而产生直接接触。
3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储水器、液体驱动件和加水管,储水器位于湿膜的下方,储水器用于回收湿膜滴落的水,布水器与储水器之间通过加水管连通,液体驱动件设置在加水管上。
31.如此设置,可以方便地收集加湿使用的水,对水进行循环使用,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3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储水器包括接水盘和水箱,接水盘位于湿膜的下方,接水盘用于回收湿膜滴落的水,接水盘与水箱之间通过管路连通。
33.如此设置,由于接水盘的存在,水箱在空调中的设置位置将较为自由。
3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换热器,湿膜平铺在换热器上或与换热器平行设置,湿膜的出气口朝向换热器的进气口。
35.如此设置,可以对加湿后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
附图说明
3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湿膜中用于制备波纹板的平板的结构图;
3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湿膜中波纹板的第一种实现方式;
3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湿膜中波纹板的第二种实现方式;
4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湿膜中波纹板的第三种实现方式;
4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湿膜中波纹板的第四种实现方式;
42.图7为一种湿膜中未设中间板的结构图;
4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湿膜的结构图;
44.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湿膜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第一种实现方式的透视图;
45.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湿膜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第二种实现方式的透视图;
46.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湿膜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第三种实现方式的透视图;
47.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湿膜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第四种实现方式的透视图;
48.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湿膜中滴水管的结构图。
49.附图标记说明:
50.100-加湿装置;
ꢀꢀꢀꢀꢀꢀꢀꢀꢀꢀꢀꢀꢀꢀ
10-湿膜;
ꢀꢀꢀꢀꢀꢀꢀꢀꢀꢀꢀꢀꢀꢀꢀꢀꢀꢀ
10a-第一侧壁段;
51.10b-第二侧壁段;
ꢀꢀꢀꢀꢀꢀꢀꢀꢀꢀꢀꢀ
10c-第三侧壁段;
ꢀꢀꢀꢀꢀꢀꢀꢀꢀꢀꢀ
10d-第四侧壁段;
52.11-平板;
ꢀꢀꢀꢀꢀꢀꢀꢀꢀꢀꢀꢀꢀꢀꢀꢀꢀꢀꢀ
12-波纹板;
ꢀꢀꢀꢀꢀꢀꢀꢀꢀꢀꢀꢀꢀꢀꢀꢀ
12a-第一侧边段;
53.12b-第二侧边段;
ꢀꢀꢀꢀꢀꢀꢀꢀꢀꢀꢀꢀ
12c-第三侧边段;
ꢀꢀꢀꢀꢀꢀꢀꢀꢀꢀꢀ
12d-第四侧边段;
54.13-第一波纹板;
ꢀꢀꢀꢀꢀꢀꢀꢀꢀꢀꢀꢀꢀ
131-第一通道;
ꢀꢀꢀꢀꢀꢀꢀꢀꢀꢀꢀꢀꢀ
14-第二波纹板;
55.141-第二通道;
ꢀꢀꢀꢀꢀꢀꢀꢀꢀꢀꢀꢀꢀꢀ
15-中间板;
ꢀꢀꢀꢀꢀꢀꢀꢀꢀꢀꢀꢀꢀꢀꢀꢀ
20-储水器;
56.21-接水盘;
ꢀꢀꢀꢀꢀꢀꢀꢀꢀꢀꢀꢀꢀꢀꢀꢀꢀ
22-水箱;
ꢀꢀꢀꢀꢀꢀꢀꢀꢀꢀꢀꢀꢀꢀꢀꢀꢀꢀ
30-布水器;
57.31-滴水管;
ꢀꢀꢀꢀꢀꢀꢀꢀꢀꢀꢀꢀꢀꢀꢀꢀꢀ
41-液体驱动件;
ꢀꢀꢀꢀꢀꢀꢀꢀꢀꢀꢀꢀ
42-加水管;
58.43-排水管;
ꢀꢀꢀꢀꢀꢀꢀꢀꢀꢀꢀꢀꢀꢀꢀꢀꢀ
44-进水管;
ꢀꢀꢀꢀꢀꢀꢀꢀꢀꢀꢀꢀꢀꢀꢀꢀ
45-进水阀;
59.46-排水阀;
ꢀꢀꢀꢀꢀꢀꢀꢀꢀꢀꢀꢀꢀꢀꢀꢀꢀ
50-风机;
ꢀꢀꢀꢀꢀꢀꢀꢀꢀꢀꢀꢀꢀꢀꢀꢀꢀꢀ
60-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60.湿膜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波纹板和至少一个第二波纹板,第一波纹板和第二波纹板交替层叠形成,其中相邻的第一波纹板和第二波纹板之间由于表面存在波纹结构,形成了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由相邻的第一波纹板和第二波纹板上的波纹结构交错连通形成。这样,布水器从湿膜顶端注水,水可以渗透到湿膜材料中,另外,水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到导流通道内,从而形成水膜。当有风水平穿过湿膜时,湿膜上的水气化成蒸汽以加湿干燥的空气,从而调节了空气的湿度。
61.然而,水进入湿膜后,会流进导流通道内,在导流通道内产生多余的动态水流。交错连通的导流通道中既有水流过又有风流过,从而使得风与水直接接触,而湿膜对水的吸附能力有限。例如,将加湿装置置于机房中,随着机房的面积越来越大,若要对机房进行湿度调节,需要加湿装置的风量很大,当风速高到一定程度后,水来不及气化就被空气从湿膜上夹带出来,以液滴的形式送出加湿装置,加湿装置的加湿效果较差。另外,液滴直接送到加湿装置周围的设备,会对加湿装置周围的设备造成影响,甚至造成伤害。这种水分未经气化而直接以液滴形式被风从湿膜中吹出的现象称为“吹水”现象。
62.为了防止吹水,可以在湿膜的出气口一侧设置挡水结构,例如用湿膜材料制成的挡水湿膜,通过挡水湿膜的物理吸附作用而防止吹水。或者,采用空调挡水板,空调挡水板内设置可以阻挡水滴的流道,通过空调挡水板内部的流道变化阻挡水滴,以保证湿膜吹出的水滴不会影响到周围的设备。
63.然而,由于挡水结构位于湿膜的出气口一侧,会对湿膜出风进行阻挡,导致湿膜吹出的风量被削弱,加湿装置的风量下降。
64.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湿膜和加湿装置,通过将湿膜中的导水通道和导气通道隔开设置,避免形成连通的导流通道,可以阻止水流进入湿膜后从导水通道进入导气通道内,从而使风与动态的水不能直接接触。防止湿膜“吹水”现象,提高加湿装置的加湿效果,避免对机房中的设备造成伤害。
65.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技术。
6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加湿器、空调、净化器、冷风机、暖风机、新风机、风机、通风设备等具有湿膜的装置。
67.本技术实施例中,以空调为上述加湿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68.参见图1所示,加湿装置100包括湿膜10、布水器30和风机50、布水器30位于湿膜10的上方,布水器30用于对湿膜10注水。湿膜10上具有隔开设置的导气通道和导水通道,风机50吹出的风流朝向导气通道的进风口,以使风流经过导气通道,风机50吹出的风流方向与导水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互错开设置,以免风流经过导水通道而与导水通道内的动态水直接接触;布水器30流出的水流朝向导水通道的进水口,以使水流进入导水通道,布水器30流出的水流方向与导气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互错开设置,以免水流进入导气通道而与导气通道内
的空气直接接触。
69.空调还可以包括储水器20、液体驱动件41和加水管42,储水器20用于回收湿膜10滴落的水。布水器30与储水器20之间通过加水管42连通,加水管42道上设有液体驱动件41。液体驱动件41可以抽取储水器20中的水进入布水器30,以使布水器30对湿膜10注水。例如,液体驱动件41可以为水泵。
70.液体驱动件41将储水器20中的水输送到湿膜10顶部的布水器30,布水器30将水从湿膜10的顶部注入湿膜10。水沿湿膜10向下渗透并淋湿湿膜10内部的膜层,水被湿膜10吸收,形成均匀的水膜。当干燥的风通过湿膜10时,干燥的空气和湿润的湿膜10表面有较大面积的接触,从而达到较大的水分蒸发量,使空气的湿度增加,达到加湿的目的。另外,经过湿膜10的空气在水分蒸发时被带走热量,流出的湿空气温度较低,从而可以调节机房的温度。
71.其中,储水器20可以包括接水盘21和水箱22,接水盘21可以位于湿膜10的下方,在重力作用下,湿膜10流下的加湿使用的水流到接水盘21中,可以方便地收集加湿使用的水,对水进行循环使用,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接水盘21与水箱22可以通过管路连通,水箱22可以用于存储接水盘21收集的水,液体驱动件41可以抽取水箱22中的水为湿膜10注水。由于接水盘21的存在,水箱22在空调中的设置位置将较为自由。这样,有利于空调内部的空间布置。另外,接水盘21中的水流入水箱22,杂质易在水箱22中沉淀,有利于提高水的纯净度,能够延长湿膜10的使用寿命。
72.储水器20可以与排水管43和进水管44连通,当水箱22中的水过多时,可以通过排水管43将多余的水排出储水器20,当水箱22中的水过少时,可以通过进水管44对储水器20进行加水。进水管44上设有进水阀45,用于控制进水管44的关闭及导通。排水管43上设有排水阀46,用于控制排水管43的关闭及导通。
73.为了加快湿膜10周遭环境的空气流动,可以在空调中设置风机50,风机50运转时产生气流,以使湿膜10注入水后,气流从湿膜10吹出水蒸气以调节机房的湿度。进而加快湿膜10上水分的蒸发,提高加湿装置100的加湿效率。
74.空调中还可以设置换热器60,换热器60与湿膜10相邻设置。湿膜10可以平铺在换热器60的表面或者与换热器60平行布置,湿膜10的出气口朝向换热器60的进气口。这样,从湿膜10流出的空气与换热器60的接触面积较大,换热器60的工作效率较高。换热器60的工作原理可以为:换热器60内部有低于环境温度的制冷剂流动,当高温空气流过换热器60表面后,热量被制冷剂带走,流出的空气温度降低。因此,加湿后的空气经过换热器60后可以降低温度,从而可以调节机房的温度。
75.换热器60可以位于接水盘21的上方,在重力作用下,换热器60产生的冷凝水落入接水盘21中,接水盘21可以对冷凝水进行收集,将冷凝水进行循环利用,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76.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60还可以是具有加热功能的换热器。
77.其中,图1中的箭头a表示的是水流从储水器20向布水器30的流动方向,箭头b表示的是水流从进水管44向储水器20流动的方向,箭头c表示的是水流从接水盘21向水箱22流动的方向,箭头d表示的是风流的方向。
78.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加湿装置100的具体限定。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加湿装置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
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例如加湿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压缩机、液位检测器或湿度检测器等。
7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湿膜10详细的说明。
80.参见图2和图3所示,湿膜材料在制成波纹板12之前为平板11,平板11的两面均为平面结构,通过冲压或辊压后可以形成两面带有波纹结构的波纹板12。其中,平板1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菱形、或圆形、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形状。
81.图3-图6示出了波纹板12的四种实现方式。波纹板12的两面均具有波纹结构,每一条波纹都可以看成一个敞开的通道,波纹板12上有多条波纹,因此波纹板12上可以看成具有多个敞开的通道。波纹板12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边段12a、第二侧边段12b、第三侧边段12c和第四侧边段12d,其中,第一侧边段12a与第三侧边段12c相对设置,第二侧边段12b与第四侧边段12d相对设置。如图3所示,波纹结构形成的通道的延伸方向可以为从第一侧边段12a至第三侧边段12c。如图4所示,波纹结构形成的通道的延伸方向可以为从第二侧边段12b至第四侧边段12d。如图5所示,波纹结构形成的通道的延伸方向可以为从第一侧边段12a和第二侧边段12b至第三侧边段12c和第四侧边段12d。如图6所示,波纹结构形成的通道的延伸方向可以为从第一侧边段12a和第四侧边段12d至第二侧边段12b和第三侧边段12c。其中,波纹板12形成的通道与波纹板12的侧边段之间的夹角角度根据需求设置,例如夹角的角度可以为15度、30度、45度、60度、90度等,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数值。
82.参见图7所示,现有湿膜10中第一波纹板13和第二波纹板14直接接触,第一波纹板13上的波纹结构和第二波纹板14的波纹结构直接交错形成连通的导流通道,导致风与动态的水在湿膜10内部直接接触,从而产生吹水现象,降低加湿装置的加湿效果,对加湿装置周围的设备造成影响。
83.参见图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湿膜1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波纹板13、至少一个第二波纹板14和至少一个中间板15,第一波纹板13和第二波纹板14层叠交替设置。相邻第一波纹板13和第二波纹板14之间均设有中间板15,相邻第一波纹板13和第二波纹板14之间均被中间板15隔开,也就是所,第一波纹板13和第二波纹板14之间不直接接触。第一波纹板13上具有多个第一通道131,第一通道131由第一波纹板13上的波纹结构形成,第二波纹板14上具有多个第二通道141,第二通道141由第二波纹板14上的波纹结构形成,而中间板15可以为平板11,不具有波纹结构。这样,通过中间板15将第一通道131和第二通道141隔开成独立的导流通道,避免第一通道131和第二通道141形成交错连通的导流通道而使风与动态的水直接接触。
84.其中,图7和图8中的箭头表示风流的方向。
85.至少部分第一通道131可以为导水通道,即第一通道131中的一部分通道可以为导水通道,或者,全部第一通道131均可以为导水通道。至少部分第二通道141可以为导气通道,即第二通道141中的一部分通道可以为导气通道,或者,全部第二通道141均可以为导气通道。这样,通过将第一通道131和第二通道141用中间板15隔开,也就相当于把导气通道和导水通道隔开。可以阻止水流进入湿膜10后从导水通道进入导气通道内,避免在湿膜10内部动态水与风流直接接触而造成“吹水”现象。其中,第一通道1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通道141的延伸方向相互交错,可以避免风从湿膜10外部直接进入导水通道,另外,还可以避免水从湿膜10外部直接进入导气通道,避免空气与水从同一个导流通道进入而产生直接接
触。
86.水流从布水器30注入导水通道后,在重力作用下,沿导水通道流下,另外,由于湿膜10的吸水作用,水流渗透而浸润中间板15和第二波纹板14,通过渗透作用在导气通道内产生吸附的水分,而非在导气通道内产生动态水流。当导气通道内有风经过时,带走吸附在导气通道上的水分,达到加湿降温的效果。这样,避免了在导气通道内产生动态水流与风直接接触而导致的“吹水”现象,提高了加湿装置的加湿效果,以防对加湿装置周围的设备造成伤害。
87.其中,第一波纹板13的数量可以是1个、5个、10个、20个、50个,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数量。第二波纹板14的数量可以是1个、5个、10个、20个、50个,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数量。中间板15的数量可以是1个、5个、10个、20个、50个,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数量。第一波纹板13的数量、第二波纹板14与中间板15的数量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可根据需要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88.参见图9所示,湿膜10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段10a、第二侧壁段10b、第三侧壁段10c和第四侧壁段10d,第一侧壁段10a和第三侧壁段10c相对设置,第二侧壁段10b和第四侧壁段10d相对设置。其中,各个侧壁段是指第一通道131和第二通道141的两端的开口所在的湿膜10的侧壁段。图9中示出了第一侧壁段10a、第二侧壁段10b、第三侧壁段10c和第四侧壁段10d沿顺时针方向设置。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侧壁段10a、第二侧壁段10b、第三侧壁段10c和第四侧壁段10d还可以沿逆时针方向设置。相当于,第一侧壁段10a和第三侧壁段10c位置可以互换,第二侧壁段10b和第四侧壁段10d的位置也可以互换。
89.本技术实施例中,以第一侧壁段10a、第二侧壁段10b、第三侧壁段10c和第四侧壁段10d沿瞬时针方向设置,第一侧壁段10a作为布水器30向湿膜10注水的侧壁段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若布水器30通过其他侧壁段向湿膜10注水,其原理类似,不再赘述。
90.其中,图9-图12为第一通道131和第二通道141的透视图,实线段构成的通道为第一通道131,虚线段构成的通道为第二通道141,第一通道131和第二通道141并不在同一层。
91.图9示出了第一通道131和第二通道141在湿膜10上的第一种实现方式,第一通道131的一端的开口可以均设置在第一侧壁段10a上,第一通道131的另一端的开口可以均设置在第三侧壁段10c上,第一通道131的延伸方向为从第一侧壁段10a至第三侧壁段10c。第二通道141的一端的开口可以均设置在第二侧壁段10b上,第二通道141的另一端的开口可以均设置在第四侧壁段10d上,第二通道141的延伸方向为从第二侧壁段10b至第四侧壁段10d。由于第一通道131和第二通道141之间完全错开,这样,全部第一通道131均可以作为导水通道,导水通道的数量较多,面积较大,导水的效率较高,有利于湿膜10加湿。另外,全部第二通道141均可以作为导气通道,导气通道的数量较多,导气通道的整体面积较大,气流的导流效率较高,气流与吸附的水分之间接触面积较大,有利于湿膜10的加湿。
92.图10示出了第一通道131和第二通道141在湿膜10上的第二种实现方式,第一通道131的一端的开口可以均设置在第一侧壁段10a上,第一通道131的另一端的开口可以均设置在第三侧壁段10c上,全部第一通道131均可以作为导水通道。其原理如图9所示,此处不再赘述。
93.第二通道141的一端的开口可以分布在第一侧壁段10a和第二侧壁段10b上,第二通道141的另一端的开口可以分布在第三侧壁段10c和第四侧壁段10d上。由于,第一侧壁段
10a上设置了全部第一通道131和部分数量的第二通道141,第一侧壁段10a上的第一通道131与第二通道141的开口朝向一样,若将第一侧壁段10a上的第二通道141作为导气通道,风与水可以从第一侧壁段10a上同时进入第一通道131或第二通道141。因此,为了避免风与水同时进入第一通道131或第二通道141,一端的开口位于第一侧壁段10a上的第二通道141不用于导气,而可以将一端的开口位于第二侧壁段10b的第二通道141作为导气通道。另外,一端的开口位于第一侧壁段10a上的第二通道141还可以作为导水通道,这样,增加了导水通道的数量,导水通道整体面积更大,导水的效率较高,有利于湿膜10加湿。
94.图11示出了第一通道131和第二通道141在湿膜10上的第三种实现方式,第二通道141的一端的开口可以均设置在第二侧壁段10b上,第二通道141的另一端的开口可以均设置在第四侧壁段10d上,全部第二通道141均可以作为导气通道,其原理如图9所示,此处不再赘述。
95.第一通道131的一端的开口可以分布在第一侧壁段10a和第二侧壁段10b上,第一通道131的另一端的开口可以分布在第三侧壁段10c和第四侧壁段10d上。由于,第二侧壁段10b上设置了全部的第二通道141和部分数量的第一通道131,第二侧壁段10b上的第一通道131和第二通道141的开口朝向一样,风与水可以从第二侧壁段10b上同时进入第一通道131或第二通道141。因此,为了避免风与水同时进入第一通道131或第二通道141,一端开口位于第二侧壁段10b上的第一通道131不用于导水,而可以将一端的开口位于第一侧壁段10a上的第一通道131作为导水通道。另外,一端开口位于第二侧壁段10b上的第一通道131还可以作为导气通道,这样,增加了导气通道的数量,导气通道的整体面积更大,气流与吸附的水分之间接触面积更大,有利于湿膜10的加湿。
96.图12示出了第一通道131和第二通道141在湿膜10上的第四种实现方式,第一通道131的一端的开口可以分布在第一侧壁段10a和第二侧壁段10b上,第一通道131的另一端的开口可以分布在第三侧壁段10c和第四侧壁段10d上,两端开口分别位于第一侧壁段10a和第四侧壁段10d上的第一通道131可以作为导水通道;
97.第二通道141的一端的开口可以分布在第一侧壁段10a和第四侧壁段10d上,第二通道141的另一端的开口可以分布在第二侧壁段10b和第三侧壁段10c上,两端开口分别位于第三侧壁段10c和第四侧壁段10d上的第二通道141可以作为导气通道,风流方向可以从第三侧壁段10c至第四侧壁段10d。这样,导水通道和导气通道可以完全错开。
98.另外,两端开口分别位于第二侧壁段10b和第三侧壁段10c的第一通道131可以作为导气通道,风流方向可以从第三侧壁段10c至第二侧壁段10b,以增加导气通道的数量。两端开口分别位于第一侧壁段10a和第二侧壁段10b上的第二通道141可以作为导水通道,以增加导水通道的数量。
99.可以理解的是,导气通道指的是可以用于导气的通道,并不是说导气通道一定要用于导气。因此,导气通道中可以用于导气的通道数量可以大于等于实际用于导气的通道数量,实际用于导气的通道数量根据需求设置,不做限制。导水通道的原理类似,不再赘述。
100.参见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湿膜10上还可以设有至少一个滴水管31,布水器30通过滴水管31与至少部分导水通道连通,各个滴水管31的一端与布水器30连通,各个滴水管31的另一端的注水口伸入导水通道的进水口。布水器30可以通过滴水管31将水流全部引入导水通道,可以避免布水器30出水口与导水通道进水口之间的错位,保证水流可以准
确的被送入到导水通道内。其中,滴水管31的数量可以是1个、2个、5个、10个、20个,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数量。
101.示例性的,滴水管31的数量可以与导水通道的数量相等,其中一个滴水管31对应其中一个导水通道。这样,导水通道均用于导流,导流效率较高,可以更好的润湿湿膜10,有利于湿膜10的加湿。当然的,一个导水通道也可以对应多个滴水管31,例如,伸入一个导水通道内的滴水管31数量可以是2个、3个、4个,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数量。
10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103.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104.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10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