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器,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配置在空气净化器的语音引导扬声器。


背景技术:

2.空气净化器是吸入室内的被污染的空气,并且经过一系列净化作用后,将被净化的空气向室内供应的装置。
3.为了将空气净化器的运转状态或室内的空气质量信息提供给用户,在空气净化器可以配置有扬声器,扬声器需要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用户对于输出的语音的识别力。
4.但是,不易寻找适当的布置位置以使从扬声器产生的声音以具有较高的识别力的方式向空气净化器外部输出,并且存在有所产生的声音因流动噪音或风扇驱动音而其分辨率降低的问题。
5.韩国授权特许10-1994906中披露有在空气净化器外壳内安装蓝牙扬声器,并通过语音提供空气净化器运转状态相关的信息的方式,但是,存在有从扬声器产生的语音因流动噪音及风扇驱动音而其分辨率降低的问题。
6.韩国授权特许10-1872669中披露有在形成外观的外壳内安装蓝牙扬声器的结构,但是,由于未配备有用于放大从扬声器产生的声音的结构,存在有对于通过扬声器输出的语音的识别力降低的问题。
7.在先技术文献
8.专利文献
9.(专利文献1)韩国授权特许10-1994906
10.(专利文献2)韩国授权特许10-1872669


技术实现要素:

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提高通过扬声器输出的语音的识别力。
12.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将通过扬声器输出的语音进行放大。
13.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在不受到空气流动的影响的位置布置扬声器。
14.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利用以往被浪费的空间来实现紧凑化。
15.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向全方向均匀地输出语音。
16.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稳定地支撑扬声器。
17.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将包括扬声器在内的各种基板集成化。
18.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从以下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目的。
19.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包括:第一送风装置,形成有第一流入口和第一吐出口,在内部配置有第一风扇;第二送风装置,与所述第一送风装置隔开配置,形成有第二流入口和第二吐出口,在内部配置有第二风扇;过滤器,配置在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和所述第二送风装置中的至少一方,滤除所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杂质;分隔主体,配置在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和所述第二送风装置之间,在内部形成有空间;以及扬声器,配置在所述分隔主体的内部,由此,使通过扬声器输出的语音被分隔主体放大,从而能够提高所输出的语音的识别力。
20.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可以还包括:支撑主体,配置在所述分隔主体内,所述扬声器安置在所述支撑主体,由此,能够利用支撑主体稳定地支撑扬声器。
21.所述支撑主体可以包括:内板,所述扬声器安置在所述内板;外板,从所述内板向外侧延伸;以及下板,从所述内板向下侧延伸,由此,能够将复数个基板以集成化的方式配置。
22.所述支撑主体可以形成有从所述支撑主体向外侧凸出并与所述分隔主体连接的支撑凸起,由此,能够通过支撑凸起与分隔主体连接。
23.在所述支撑主体的外侧可以配置有以包围所述支撑主体的方式配置并与所述分隔主体连接的缘部,由此,能够利用缘部稳定地支撑支撑主体。
24.在所述支撑主体可以以包围所述扬声器的外壁的方式形成有第一栅栏,由此,扬声器在支撑主体上的移动可以受到制约。
25.在所述支撑主体可以形成有从所述支撑主体凸出并支撑所述扬声器的一侧的支架,由此,可以利用支架固定扬声器。
26.与所述扬声器电连接的第一基板可以安置在所述支撑主体,由此,可以稳定地实现与扬声器的连接。
27.在所述支撑主体可以以包围所述第一基板的外壁的方式形成有第二栅栏,由此,能够将第二栅栏稳定地固定在支撑主体。
28.在所述支撑主体可以形成有以支撑所述第一基板的上侧的方式凸出的第一上凸起,由此,能够限制第一基板的向上侧的移动。
29.在所述支撑主体可以形成有以覆盖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延伸的檐部,由此,能够限制第一基板的向上侧的移动。
30.在所述支撑主体可以形成有支撑所述第一基板的下侧的下凸起,由此,能够限制第一基板的向下侧的移动。
31.在所述支撑主体可以形成有供与所述第一基板连接的电线通过的电线槽,由此,能够防止电线的不良接触。
32.与提供空气质量相关的信息的复数个传感器的各个电连接的第二基板可以安置在所述支撑主体,由此,能够利用第二基板控制复数个传感器的各个。
33.与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中的至少一方电连接的第三基板可以安置在所述支撑主体,由此,能够利用第三基板控制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
34.所述第三基板可以以贯穿所述支撑主体的方式形成有插入凸起,由此,能够稳定
地固定在所述支撑主体。
35.接收从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的外部传送的传播信号的第四基板可以安置在所述支撑主体,由此,能够通过第四基板与空气净化器的外部进行无线通信。
36.在所述支撑主体可以形成有支撑所述第四基板的上侧的第二上凸起,由此,第四基板可以稳定地固定在支撑主体。
37.所述第一基板可以配置在所述内板,所述第二基板可以配置在所述下板的一侧面,所述第三基板可以配置在所述下板的另一侧面,由此,能够利用支撑主体将复数个基板集成化并固定。
38.所述分隔主体可以包括:柱体,与所述第一送风装置连接,越靠近上侧就越向外侧延伸;以及顶部,与所述柱体连接,越靠近下侧就越向外侧延伸,由此,能够将从扬声器产生的语音向外侧扩散。
39.其他实施例的具体的内容包含在详细的说明及附图中。
40.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具有如下的效果中的一种或其以上。
41.第一、将通过分隔主体放大的语音向空气净化器的外部传递,从而能够提高对于输出的语音的识别力。
42.第二、通过在上下配置的送风装置之间连接送风装置的分隔主体上布置扬声器,能够防止从扬声器输出的语音因空气流动而使其分辨率降低的现象。
43.第三、通过在原本用于屏蔽上下隔开配置的送风装置之间的空气流动的中空的分隔主体内部布置扬声器,能够利用被浪费的空间。
44.第四、通过在上下隔开配置的送风装置之间布置扬声器,能够使从扬声器产生的语音上下均匀地扩散。
45.第五、通过用于稳定地支撑扬声器的支撑主体的结构,能够在分隔主体内稳定地固定扬声器。
46.第六、通过支撑主体的结构设计来将复数个基板固定在单一的支撑主体,能够将用于空气净化器的控制的装置高度集成化。
47.本发明的效果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效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48.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立体图。
49.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纵剖视图。
50.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分隔主体的主视图。
51.图4的(a)和(b)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分隔主体和送风装置的结合关系的图。
52.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基板组件和缘部的结合结构的图。
53.图6是从上侧透视图5所示的结构物的图。
54.图7的(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支撑主体的立体图。
55.图7的(b)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基板组件的立体图。
56.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基板组件和分隔主体的结合结构的图。
57.图9的(a)和(b)是分别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支撑主体结合扬声器及第一pcb
之前及之后的结构的图。
58.图10是从下侧透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支撑主体上结合的第一pcb的图。
59.图11的(a)和(b)是分别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支撑主体结合第二pcb之前及之后的结构的图。
60.图12的(a)和(b)是分别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支撑主体结合第三pcb之前及之后的结构的图。
61.图1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支撑主体结合第三pcb及第四pcb的结构的图。
62.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扬声器中产生的声音的传播路径的图。
63.附图标记的说明
64.10:空气净化器;20:基板组件;30:扬声器;40:第一基板;50:第二基板;60:第三基板;70:第四基板;80:缘部;100:第一送风装置;110:下部外壳;112:第一流入口;120:第一过滤器;150:吐出主体;160:分隔主体;162:柱体;164:顶部;170:连接主体;180:底座;200:第二送风装置;210:上部外壳;212:第二流入口;220:第二过滤器;300:循环器
具体实施方式
65.参照与所附的附图一并详细地后述的实施例能够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优点、特征以及实现其的方法。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披露的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彼此不同的多种形态实现,只是,本实施例是为了更加完整地公开本发明,并且向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完整地提示本发明的范围而提供,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进行定义。在整个说明书的范围内,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
66.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进行说明。
67.参照图1及图2,首先对空气净化器10的整体组成进行说明。图1是从上方观察空气净化器10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空气净化器10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
68.空气净化器10可以包括:送风装置100、200,用于产生空气流动;以及循环器300,用于转换送风装置100、200中产生的空气流动的吐出方向。送风装置100、200可以包括:下部送风装置100,向下部区域吐出净化空气;以及上部送风装置200,向上部区域吐出净化空气。
69.下部送风装置100和上部送风装置200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上部送风装置200可以与下部送风装置100的上侧隔开地配置。
70.空气净化器10可以包括形成外观的外壳110、210。外壳110、210可以包括:下部外壳110,形成下部送风装置100的外观;上部外壳210,形成上部送风装置200的外观。
71.下部外壳110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圆筒形,下部外壳110上部的直径可以小于下部的直径。
72.在下部外壳110形成有吸入空气的第一吸入口112,第一吸入口112可以被称为供外部空气向下部外壳110内流入的空气流入口112。第一吸入口112可以沿着下部外壳110的周缘面形成有复数个,并且沿上下方面开放形成。在下部外壳110的上部形成有使流入的空气向外部吐出的第一吐出口152,第一吐出口152可以朝上侧呈开口的方式形成。第一吐出口152可以被称为使下部外壳110内部的空气向外部吐出的空气吐出口152。
73.复数个第一吸入口112可以在下部外壳110的周向上均匀地形成,从而能够以下部
外壳110为基准沿径向的全方向吸入空气。
74.在下部送风装置100的上部可以配置有形成第一吐出口152的第一吐出盖150,第一吐出盖150可以被称为将向上方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向规定的吐出方向引导的吐出主体150。
75.在下部外壳110的内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配置有第一过滤器120。第一过滤器120可以具有圆筒形的形状,并可以滤除通过第一过滤器120的外周面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杂质。
76.第一过滤器框架122可以提供能够装卸第一过滤器120的空间,并可以配置在第一过滤器120的外侧。第一过滤器120可以被第一过滤器框架122支撑,第一过滤器框架122可以规定第一过滤器120的安装空间。
77.在第一过滤器120的上侧可以配置有第一风扇壳体130,在第一风扇壳体130内可以配置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的第一风扇132和向第一风扇132赋予动力的第一风扇马达134。
78.在第一风扇壳体130的下侧可以形成有供通过了第一过滤器120的空气流入的圆形的第一壳体吸入孔130a,在上侧可以形成有供利用第一风扇132吹送的空气流动的第一壳体吐出孔130b。作为第一风扇132可以使用斜流式风扇,利用第一风扇132吹送的空气可以向径向外侧上方流动。
79.第一风扇132可以包括:第一毂132a,结合有第一风扇马达134的转轴;第一护罩132b,与第一毂132a隔开地配置;复数个第一叶片132c,配置在第一毂132a和第一护罩132b之间。第一风扇马达134可以在第一风扇132的上侧结合。
80.在第一风扇132的上侧可以配置有将利用第一风扇132吹送的空气向上侧引导的第一送风引导件140。
81.第一送风引导件140可以形成供从第一风扇132吹送的空气流动的环形的第一送风流路140a。
82.第一送风引导件140可以包括:第一送风主体142,呈圆筒形状并形成外观;第一马达盖144,呈碗形状,配置在第一送风主体142的中央部,第一风扇马达134插入在所述第一马达盖144;复数个第一引导叶轮146,在第一送风主体142和第一马达盖144之间形成的第一送风流路140a上沿周向彼此隔开地配置。
83.复数个第一引导叶轮146可以将从第一风扇132吐出到第一送风流路140a的空气向上侧引导。复数个第一引导叶轮146的各个可以呈以接近于上下轴方向的方式直立地配置的弯折的筋形状。第一引导叶轮146可以从第一马达盖144的外周面向第一送风主体142的内周面延伸,第一引导叶轮146可以有复数个彼此隔开地配置。
84.第一风扇马达134的转轴可以从第一风扇马达134向下方延伸,可以贯穿第一马达盖144的底面部并连接在第一毂132a。
85.在下部外壳110的下侧可以配置有与地面接触的底座180。底座180可以从下部外壳110的下端部向下方隔开地布置,在下部外壳110和底座180之间的隔开空间可以形成有供外部空气流入的底座吸入部114。
86.在下部送风装置100和上部送风装置200之间配置有限制从吐出主体150吐出的空气的上侧方向流动的分隔主体160。在分隔主体160的作用下,上部送风装置200可以向下部
送风装置100的上侧隔开地布置。
87.分隔主体160可以沿着空气吐出口152延伸。此时,“沿着空气吐出口延伸”的表述可以被理解为沿着与形成有空气吐出口152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含义。因此,分隔主体160可以从与空气吐出口152的上侧隔开的位置向与形成有空气吐出口152的方向平行地延伸。
88.分隔主体160可以切断从下部送风装置100吐出的空气向上部送风装置200的第二吸入口212流入。
89.分隔主体160可以包括:柱体162(stem),与下部外壳110连接并向上侧延伸;顶部164(roof),配置在柱体162的上侧。柱体162可以朝上方以具有弧度的方式延伸,顶部164可以朝下方以具有弧度的方式延伸。柱体162可以从吐出主体150向上侧延伸,柱体16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为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的曲面部。
90.在分隔主体160的下侧可以配置有下部送风装置100的吐出主体150,在分隔主体160的上侧配置有供上部送风装置200安置的连接主体170。
91.连接主体170可以具有环形的形状,其可以从内周面朝外周面以向上方进行弧度处理的方式延伸。
92.上部外壳210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圆筒形,上部外壳210上部的直径可以小于下部的直径。在上部外壳210形成有吸入外部空气的第二吸入口212。第二吸入口212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开放形成,并在周向上彼此隔开地形成有复数个。
93.在上部送风装置200中,也可以在第二过滤器框架222配置有第二过滤器220,与此相关的内容将可以与以上说明的第一过滤器120及第一过滤器框架122中说明的内容相同地进行说明。第一过滤器120和第二过滤器220可以被相同地称为“过滤器”,第一过滤器框架122和第二过滤器框架222可以被相同地称为“过滤器框架”。
94.上部送风装置200可以包括:第二风扇232,配置在第二过滤器220的上侧,用于吹送所流入的空气;第二风扇马达234,用于向第二风扇232赋予动力;第二风扇壳体230,用于容置第二风扇232。上述的第二风扇232、第二风扇马达234、第二风扇壳体230可以具有与以上说明的第一风扇132、第一风扇马达134、第一风扇壳体130相同的结构元件和相似的形态,并执行相同的功能。第二风扇232可以是斜流式风扇,并且与第一风扇132相同地可以由毂232a、护罩232b以及复数个叶片232c构成。
95.上部送风装置200可以还包括:第二送风引导件240,配置在第二风扇232的上侧,并将从第二风扇232吹送的空气向上侧引导。第二送风引导件240可以包括:第二送风主体242,呈圆筒形状并形成外观;第二马达盖244,呈碗形状,配置在第二送风主体242的中央部,第二风扇马达234插入在所述第二马达盖244;复数个第二引导叶轮246,在第二送风主体242和第二马达盖244之间形成的第二送风流路240a上在周向上彼此隔开地配置。上述的第二送风主体242、第二马达盖244、复数个第二引导叶轮246可以具有与以上说明的第一送风主体142、第一马达盖144、复数个第一引导叶轮146相同的结构元件和相似的形态,并执行相同的功能。
96.在上部送风装置200的上部可以配置有第二吐出盖250,所述第二吐出盖250形成在上侧方向上呈开口的第二吐出口252。第二吐出口252可以形成为环形,在第二吐出盖250可以配置有形成为放射形的第二吐出格栅258。
97.第二吐出盖250可以包括:第二盖壁254,形成圆柱形状的边框;引导底座256,配置在第二盖壁254的内侧;第二吐出格栅258,从引导底座256朝第二盖壁254向放射方向延伸。
98.上部送风装置200可以包括:移动引导件2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在引导底座256,并支撑循环器300;移动装置(mover)270,沿着移动引导件260移动,并改变循环器300的倾斜角。
99.移动引导件260可以配置在引导底座256的上侧,并且能够可旋转地配置在引导底座256。
100.引导底座256可以呈圆盘形态,并在周缘可以配置有第二吐出格栅258。在移动引导件260的内侧可以形成有布置移动齿轮262和齿轮马达263的空间。
101.移动装置270在与循环器300结合的状态下,可以沿着移动引导件260移动来变更循环器300的倾斜角。移动装置270可以包括朝移动引导件260凸出地形成的引导板272,在引导板272可以形成有与移动齿轮262咬合的齿轮轨道274。
102.移动装置270通过与循环器300的下方面结合,能够遮蔽循环器300的下部形成的吸入口的一部分。
103.在移动引导件260的一侧可以沿着周缘面形成有外切齿轮264,在第二吐出格栅258的一侧可以配置有与外切齿轮264咬合旋转的行星齿轮266和用于旋转行星齿轮266的马达268。
104.通过使移动齿轮262和齿轮轨道274咬合旋转,循环器300的以上下轴为基准的倾斜角可以改变,通过使外切齿轮264和行星齿轮266咬合旋转,循环器300可以以上下轴为转轴沿着周向旋转。
105.循环器300可以配置在上部送风装置200的上侧,并转换从上部送风装置200向上侧吐出的空气的风向。循环器300可以与第二吐出口252形成的平面平行地或倾斜地配置。
106.在循环器300可以形成有环形的第三吐出口320a,从上部送风装置200吐出并流入到循环器300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三吐出口320a向外部吐出。
107.在循环器300的上侧可以配置有显示空气净化器10的运转信息的显示器390。显示器390可以配置在第三吐出口320a的径向内侧,并可以形成循环器300的上方面。
108.循环器300可以包括:下盖310,形成下部的外观,并与上部送风装置200连接;上盖320,形成上部的外观,并配置在下盖310的上侧;第三风扇330,用于使空气向循环器300内流动;风扇马达340,用于旋转第三风扇330;马达盖350,用于容置风扇马达340;第三风扇壳体370,用于容置第三风扇330;外侧盖380,配置在上盖320的外侧。
109.以下参照图3对分隔主体160进行说明。图3示出从正面透视分隔主体160的形态。
110.分隔主体160可以包括:柱体162,与下部送风装置100连接,越靠近上侧越向外侧延伸;顶部164,与柱体162连接,越靠近下侧越向外侧延伸。
111.柱体162可以配置在下部送风装置100的上侧,顶部164可以配置在柱体162的上侧。
112.柱体162和顶部164可以具有以与上下轴垂直的平面为基准彼此对称的形状。由此,顶部164的形状可以呈将柱体162倒置的形态。
113.柱体162可以包括:下主体162a,与下部送风装置100连接,并向上侧延伸;下框架162b,从下主体162a向径向外侧方向延伸。
114.下主体162a可以越靠近上侧越向外侧弯折地延伸,并且其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缸筒形。下主体162a的下端部可以与吐出主体150的上部连接,并且可以沿着下主体162a的外侧周缘形成有空气吐出口152。
115.下框架162b可以从下主体162a的上侧端部向径向外侧方向延伸,并且其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环形。下框架162b可以与吐出主体150的上侧隔开,并且其可以与空气吐出口152上下面对。空气吐出口152可以沿着下框架162b延伸的方向形成为环形。
116.顶部164可以包括:上主体164a,与上部送风装置200连接,并向下侧延伸;上框架164b,从上主体164a向径向外侧方向延伸。
117.上主体164a可以越靠近下侧越向外侧弯折地延伸,并且其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缸筒形。上主体164a的上端部可以与连接主体170的下部连接,连接主体170可以呈向上主体164a的外侧凸出并沿着周缘方向延伸的环形。
118.上框架164b可以从上主体164a的下侧端部向径向外侧方向延伸,并且其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环形。上框架164b可以与连接主体170的下侧隔开,并且可以与连接主体170的下方面面对。连接主体170可以沿着上框架164b延伸的方向形成为环形,并且与上框架164b的内直径及外直径可以相同。
119.上框架164b和下框架162b可以彼此连接,上框架164b和下框架162b的内直径和外直径可以相同。上框架164b和下框架162b可以具有上下隔开的间隔g的状态连接。
120.从下部送风装置100的吐出主体150吐出的空气可以沿着第一路径x向上侧流动。沿着第一路径x流动的空气将触及到下框架162b的下方面,并且可以与下框架162b碰撞并向第二路径x’转换流动方向。由此,向外侧上方流动的空气可以向径向外侧方向转换流动方向,从而向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吐出。因此,分隔主体160也可以被称为不仅放大从后述的扬声器30输出的语音,而且还防止从吐出主体150吐出的空气被再次吸入到上部送风装置200的“遮蔽主体”。
121.以下参照图4对分隔主体160和送风装置100、200的结合关系进行说明。图4的(a)示出吐出主体150和柱体162以及顶部164连接的形态,图4b示出吐出主体150和柱体162连接的形态。
122.吐出主体150可以包括:外侧主体151,形成吐出主体150的外周缘面;内侧主体154,在外侧主体151的内侧隔开地配置;吐出引导件153,配置在外侧主体151和内侧主体154之间。
123.外侧主体151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缸筒形,内侧主体154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其直径小于外侧主体151的缸筒形。外侧主体151和内侧主体154可以呈处于同心圆关系的圆筒形,在外侧主体151和内侧主体154之间可以配置有形成空气吐出口152的吐出引导件153。
124.从下部送风装置100吐出的空气可以通过吐出引导件153向下部送风装置100的外部吐出,并可以在外侧主体151和内侧主体154之间流动。
125.柱体162可以与内侧主体154的上部连接并向上侧延伸。柱体162的外周面可以位于比吐出引导件153更向径向内侧方向的位置,从吐出引导件153吐出的空气可以沿着下主体162a的外周面到达下框架162b的下方面。
126.顶部164可以包括:连接环164c,构成上主体164a的上部,并与连接主体170连接。
连接环164c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环形,并可以具有与连接主体170的内直径相同的大小的内直径。连接主体170可以在顶部164的上侧通过连接环164c与分隔主体160连接。连接主体170可以呈其内侧部与连接环164c连接的环形。
127.在分隔主体160的内侧可以形成有呈中空的放大空间s。放大空间s可以被理解为在柱体162和顶部164的内侧形成的圆筒形的空间,也可以被理解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语音传递区域。
128.由于柱体162和顶部164防止从吐出主体150吐出的空气向分隔主体160内流入,因而在放大空间s内不存在有流动空气。因此,放大空间s内产生的声波不受到因空气流动引起的阻力。并且,由于声波具有相较于气体在固体内更快地传播的特性,因而在放大空间s内产生的声波沿着柱体162和顶部164的壁面快速地向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输出。
129.以下参照图5及图6对基板组件20和缘部80的结合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结合在缘部80的基板组件20的立体图,图6从上侧向正下方透视缘部80上结合的基板组件20。
130.在分隔主体160的放大空间s内可以配置有基板组件20,扬声器30可以配置在基板组件20的上侧。基板组件20的上部可以呈圆盘形,在基板组件20的圆盘形上部的外侧可以配置有支撑基板组件20的缘部80。
131.缘部80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环形,缘部80的内直径可以大于基板组件20的外直径。在缘部80的内侧可以配置有基板组件20,基板组件20可以从缘部80的内侧向上方凸出地配置。
132.缘部80可以包括:内缘部81,与基板组件20的外周面接触;中间缘部82,与内缘部81的外周面接触;外缘部83,与中间缘部82的外周面接触。
133.内缘部81、中间缘部82、外缘部83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均呈环形,并且越是配置在外侧的缘部80,其内直径和外直径可以越大。内缘部81和中间缘部82以及外缘部83可以处于同心圆关系,并且也可以彼此一体地形成。
134.缘部80可以配置在下框架162b和上框架164b之间,并且可以具有与下框架162b和上框架164b相同的形状。缘部80可以在下框架162b和上框架164b之间被贴压固定,并且可以通过额外的紧固构件连接。缘部80可以配置在下框架162b和上框架164b之间的间隔g内。
135.在内缘部81可以形成有上下呈开口的内孔81a,内孔81a可以在周缘方向上彼此隔开地形成有复数个。内缘部81可以通过贯穿内孔81a的规定的紧固构件(未图示)来与下框架162b及上框架164b连接。
136.在外缘部83可以形成有向上侧凸出的第一凸柱83a,第一凸柱83a可以在周缘方向上彼此隔开地形成有复数个。在外缘部83可以形成有向上侧凸出的第二凸柱83c,第二凸柱83c可以形成在相较于第一凸柱83a更向径向内侧方向的位置。第二凸柱83c可以从外缘部83向中间缘部82的被切开的部位延伸的凸柱板83b的上方面向上侧凸出。外缘部83可以通过贯穿第一凸柱83a和第二凸柱83c的规定的紧固构件(未图示)来与下框架162b及上框架164b连接。
137.中间缘部82可以利用贯穿第二凸柱83c的规定的紧固构件(未图示)来在下框架162b和上框架164b之间被贴压固定。
138.在基板组件20可以形成有向外侧凸出的支撑凸起421,支撑凸起421可以有两个以彼此对向的方式成对地形成。支撑凸起421可以插入到内缘部81的被切开的部位并向下侧
凸出,其可以在上下方面上弯折地延伸以被内缘部81支撑。
139.以下参照图7对在支撑主体400结合各种基板30、40、50、60、7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的(a)示出在基板30、40、50、60、70结合之前的支撑主体400的形态,图7的(b)示出在基板30、40、50、60、70结合之后的基板组件20的形态。
140.支撑主体400可以被理解为一体地形成的注塑物,并可以被理解为固定各种基板30、40、50、60、70的支撑体。支撑主体400可以配置在分隔主体160内,并且安置扬声器30。
141.支撑主体400的纵截面的形状可以呈“t”字形,其可以是形成上部的圆盘形的结构物和形成下部的板形的结构物的集合体。
142.支撑主体400可以包括:内板410,用于安置扬声器30;外板420,从内板410向外侧延伸;下板430,从内板410向下侧延伸;内壁440,从内板410向上侧延伸,并将内板410和外板420连接。
143.内板410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其至少一部分开放的圆盘形,并且可以提供安置扬声器30的空间。
144.内壁440可以从内板410的外侧周缘面向上侧凸出地形成,并可以沿着内板410的周缘方向延伸。内壁440可以包括:第一壁440a,沿着内板410的周缘方向延伸;第二壁440b,从第一壁440a的一侧向径向外侧方向延伸;第三壁440c,从第一壁440a的另一侧向径向外侧方向延伸。
145.第一壁440a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弧(arc)形,并且可以从内板410的两侧以彼此面对的方式成对地形成。
146.第二壁440b和第三壁440c可以从第一壁440a的两侧端部分别向径向外侧方向延伸,并且可以从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形成的一对第一壁440a的各个延伸。第二壁440b可以被理解为形成在与第一基板40邻近的位置的壁,第三壁440c可以被理解为形成在与第四基板70邻近的位置的壁。
147.外板420可以从内壁440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方向延伸,并且可以形成在比内板410更外侧的位置。外板420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其至少一部分开放的环形,并且可以沿着周缘方向延伸并包围内板410的外侧。外板420的内直径可以大于或等于内板410的外直径,内壁440可以从内板410朝外板420垂直地延伸。
148.支撑凸起421可以从外板420的外周面向外侧凸出地形成。支撑凸起421可以在外板420的两侧以呈对称的方式成对地形成,并且可以彼此对向地形成。
149.下板430可以从内板410的下方面向下侧延伸,并且其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矩形板形。下板430可以从内板410垂直地延伸,并且可以从内板410的中心向下侧延伸。
150.参照图7的(b),基板组件20可以被理解为在支撑主体400安装有扬声器30、第一基板40、第二基板50、第三基板60、第四基板70的集合体。
151.第一基板40可以与扬声器30电连接,并且可以控制从扬声器30输出的语音引导信号。在第一基板40控制扬声器30的角度上,可以将其称为“语音引导pcb”。第一基板40的外形可以呈矩形板形,并且可以与扬声器30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152.扬声器30可以配置在内板410的上侧,并可以配置在内板410的中心部。
153.第一基板40可以配置在内板410的上侧,并可以配置在比扬声器30更外侧的位置。第一基板4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形成的第二壁440b之间,其余部分可
以位于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壁440a之间。
154.第二基板50可以与提供空气质量相关的信息的复数个传感器分别电连接,并可以基于从各传感器提供到的信息来控制送风风扇132、232、330、显示器390、吐出格栅153、循环器300的驱动。在第二基板50控制空气净化器10的结构元件132、232、330、390、153、300的驱动的角度上,可以将其称为“控制pcb”。
155.虽然与第二基板50连接的传感器并未图示,但是可以包括配置在过滤器框架122、222和风扇壳体130、230之间的灰尘传感器、co2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差压传感器以及uwb传感器。
156.第二基板50可以配置在下板430的第一面430a,并可以配置在下板430的中心部。第二基板50的上部可以与内板410的下方面接触,第二基板50的两侧部可以位于内板410的下侧。
157.第三基板60可以与第一风扇132和第二风扇232以及第三风扇330中的至少一种电连接,并且可以与送风风扇132、232、330均并联连接。第三基板60可以供应送风风扇132、232、330的驱动所需的电力,可以通过向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露出的插头(未图示)将从外部电源(插座)传递的电力供应给送风风扇132、232、330。第三基板60可以通过电线(未图示)与风扇马达134、234、340电连接,从所述外部电源供应的电力可以依次地经过第三基板60和风扇马达134、234、340并供应给送风风扇132、232、330。第三基板60还可以与用于旋转吐出格栅153和循环器300的马达以及显示器390电连接,并且可以向所述马达及显示器390供应电力。在第三基板60传递从东外部接收的动力的角度上,可以将其称为“功率pcb”。
158.第三基板60可以配置在下板430的第二面430b,并可以配置在下板430的中心部。第三基板60的上部可以与内板410的下方面接触,第三基板60的两侧部可以位于外板420的下侧。
159.第四基板70可以接收从送风装置100、200的外部传送的传播信号,并且可以与扬声器30及第一基板40电连接。在第四基板70将从外部接收的无线信号传送给扬声器30及第一基板40的角度上,可以将其称为“通信pcb”。
160.第四基板70可以配置在内板410的上侧,并可以配置在比扬声器30更外侧的位置。第四基板7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形成的第二壁440b之间,其余部分可以位于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壁440a之间。第四基板70可以配置在比内板410的上方面更向上侧凸出的位置,并且可以配置在内板410和外板420的中间高度的位置。
161.以下参照图8对基板组件20固定在分隔主体16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放大示出基板组件20和分隔主体160连接的部位。
162.基板组件20可以由支撑主体400通过支撑凸起421连接在柱体162来固定到分隔主体160。
163.支撑凸起421可以包括:第一支撑部421a,从外板420向下侧延伸;第一弧度部421b,从第一支撑部421a的下部向下方弯折地延伸;第二支撑部421c,从第一弧度部421b向上侧延伸;第二弧度部421d,从第二支撑部421c的上部向上方弯折地延伸。
164.第一支撑部421a和第二支撑部421c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垂直地延伸,第一弧度部421b可以具有在径向上向下凸出的形状延伸,从而将第一支撑部421a和第二支撑部421c连接。第二弧度部421d可以从第二支撑部421c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方向延伸规定长度后,朝
上侧弯折地延伸。
165.在支撑凸起421可以形成有供柱体162的固定凸起162e插入的固定凸起插入槽421s。固定凸起插入槽421s可以由第二支撑部421c和第二弧度部421d的一部分被切开而形成。基板组件20可以通过固定凸起162e插入到固定凸起插入槽421s来固定到分隔主体160。
166.柱体162可以包括:安置缘部162c,从下框架162b的内侧端部向上侧延伸;柱体凸柱162d,在安置缘部162c的径向外侧方向上隔开并向上侧凸出;固定凸起162e,在安置缘部162c和柱体凸柱162d之间向上侧凸出;加强筋162f,从安置缘部162c向径向外侧方向延伸,与固定凸起162e在周缘方向上彼此隔开地形成有复数个。
167.安置缘部162c可以呈沿着周缘方向延伸的缸筒形,当基板组件20与柱体162连接时,安置缘部162c可以与外板420的下表面接触。柱体凸柱162d可以将柱体162和顶部164连接。
168.以下参照图9及图10对扬声器30和第一基板40安装在支撑主体4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的(a)放大了在扬声器30和第一基板40安装之前的支撑主体400的一部分,图9的(b)放大了在扬声器30和第一基板40安装之后的基板组件20的一部分,图10从下侧观察在扬声器30和第一基板40安装之后的基板组件20。
169.内板410可以包括向内板410的上侧凸出的第一栅栏411(fence)。第一栅栏411可以从内板410的上方面向上侧垂直地凸出,其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
“┓”
形。第一栅栏411可以包括:一侧栅栏411a,支撑扬声器30的一侧;另一侧栅栏411b,支撑扬声器30的另一侧。一侧栅栏411a和另一侧栅栏411b可以彼此对向地形成,并且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并对称地配置。一侧栅栏411a可以彼此面对的方式成对地形成有两个,另一侧栅栏411b可以仅形成有一个。
170.内板410可以包括向内板410的上侧凸出的支架412。支架412可以从内板410的上方面向上侧垂直地凸出,其可以整体上具有猪鼻的形状。支架412可以包括:呈环形状的支架侧壁412a;支架槽412b,在支架侧壁412a的内侧以呈开口的方式形成。支架侧壁412a可以被理解为从内板410的上方面向上侧凸出的缸筒形的外壁,其凸出的高度可以在周缘方向上不同地形成。支架槽412b可以彼此隔开的方式成对地形成有两个,并且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并排地形成。支架412可以形成在第一栅栏411的内侧,并可以形成在一侧栅栏411a和另一侧栅栏411b的中央。
171.内板410可以包括向内板410的上侧凸出的上凸柱413。上凸柱413可以从内板410的上方面向上侧垂直地凸出,其整体上可以呈缸筒形。上凸柱413可以包括:第一上凸柱413a,形成在一对一侧栅栏411a之间;第二上凸柱413b,形成在另一侧栅栏411b的外侧。上凸柱413的内部可以呈开口,在上凸柱413可以连接有规定的紧固构件(未图示)。
172.内板410可以包括向内板410的上侧凸出的第二栅栏414。第二栅栏414可以从内板410的上方面向上侧垂直地凸出,其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
“┓”
形。第二栅栏414可以包括:栅栏内壁414a,支撑第一基板40的一面;栅栏外壁414b,支撑第一基板40的另一面;栅栏凸起414c,从栅栏内壁414a及栅栏外壁414b分别凸出。栅栏内壁414a和栅栏外壁414b可以沿着彼此垂直的方向延伸,栅栏凸起414c可以从栅栏内壁414a和栅栏外壁414b各个的下部垂直地凸出。第二栅栏414可以成对地形成有两个,一对第二栅栏414各个的栅栏外壁414b可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形成。第二栅栏414可以形成在相较于第一栅栏411在径向外侧方向上隔开
的位置,并可以形成在扬声器30的外侧。
173.内板410可以包括向内板410的上侧凸出的第一上凸起415。第一上凸起415可以从内板410的上方面向上侧垂直地凸出,其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
“┓”
形。第一上凸起415可以包括:第一凸起柱415a,从内板410的上方面向上侧延伸;第一凸起卡钩415b,从第一凸起柱415a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方向倾斜。第一上凸起415可以形成在一对第二栅栏414之间,并且可以位于相较于第一栅栏411更外侧的位置并形成在扬声器30的外侧。
174.内板410可以包括向内板410的上侧凸出的上筋418。上筋418可以从内板410的上方面向上侧垂直地凸出,其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口”形。上筋418可以形成为四角闭环形状,从而在内侧形成插入槽418s。
175.在外板420可以形成有供与第一基板40连接的电线(未图示)通过的电线槽422。电线槽422可以形成在外板420的端部,并可以具有与第二壁440b对向的一面。电线槽422可以表示在外板420在上下方向上呈开口的区域,并可以被理解为具有四角柱形状的空余的空间。
176.在支撑主体400可以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开放的基板容置部410s。基板容置部410s可以被理解为在内板410具有四边形的形状并被切开的部位,也可以被理解为容置第一基板40的容置空间。基板容置部410s可以形成在内板410的外侧,其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在一对第二壁440b之间,其余部分形成在一对第一壁440a之间。
177.基板容置部410s的大体的形状可以呈四角柱形,并可以形成在第二栅栏414的内侧。基板容置部410s可以包括向内侧延伸并形成在第一上凸起415的下侧的第一谷410s1,第一谷410s1可以具有四角柱形状并扩展基板容置部410s的开放区域。基板容置部410s可以包括向上侧延伸并形成在外板420的下侧的第二谷410s2,第二谷410s2可以具有四角柱形状并扩展基板容置部410s的开放区域。
178.即使在配置有第一基板40的情况下,第一谷410s1和第二谷410s2也可以呈开口的状态,从扬声器30产生的语音可以通过第一谷410s1和第二谷410s2传播。
179.参照图9的(b),扬声器30和第一基板40可以在内板410的上侧并排地配置。
180.第一基板40可以配置在第二栅栏414的外侧,并可以被第二栅栏414限制其移动。第一基板40可以与第二栅栏414的栅栏凸起414c接触。
181.外板420可以形成有向径向内侧方向延伸的檐部423。檐部423可以以覆盖第一基板上面40a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延伸,并可以覆盖第一基板40的边缘部位。
182.第一基板40可以被第二栅栏414限制其向径向内侧方向的移动,并可以被檐部423限制其向上侧方向的移动。
183.第一基板上面40a可以呈平坦的平面,并可以位于比外板420更下侧的位置。在第一基板40的边缘可以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呈开口的基板槽41,基板槽41可以贯穿第一基板40的厚度全体而形成。
184.扬声器30可以包括:扬声器本体31,配置在第一栅栏411的内侧;电池32,与扬声器本体31连接,向扬声器本体31供应电力;语音输出部33,用于产生语音信号;第一扬声器筋34,从扬声器本体31向外侧延伸;第二扬声器筋35,从电池32向外侧延伸;第三扬声器紧固孔36,形成在扬声器本体31。
185.扬声器本体31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四角柱形,扬声器本体31的边角可以分别与
第一栅栏411接触。
186.电池32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四角柱形,并可以从扬声器本体31向另一侧栅栏411b的外侧方向延伸。电池32的体积可以小于扬声器本体31的体积,并可以配置在第一栅栏411的外侧。
187.语音输出部33可以形成在扬声器本体31的中心部。语音输出部33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圆形,语音输出部33可以从扬声器本体31的上方面向下侧凹陷地形成。语音输出部33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并可以延伸至扬声器本体31的下方面。在与语音输出部33的形成位置对应的扬声器本体31的下方面可以形成有与从内板410凸出的支架412的形状对应的槽(未图示),当扬声器30安置在内板410时,支架412可以插入到扬声器本体31的下方面上形成的所述槽。
188.第一扬声器筋34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马蹄形,在内部可以形成有供规定的紧固构件插入的第一扬声器紧固孔34s。第一扬声器筋34可以与第一上凸柱413a的上表面接触,并可以被第一上凸柱413a支撑。第一扬声器紧固孔34s可以与第一上凸柱413a的开口区域连通,并可以通过规定的紧固构件将第一扬声器紧固孔34s固定在第一上凸柱413a。第一扬声器筋34可以形成为进入到扬声器本体31的内侧,从而使第一扬声器筋3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一对一侧栅栏411a之间。
189.第二扬声器筋35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马蹄形,在内部可以形成有供规定的紧固构件插入的第二扬声器紧固孔35s。第二扬声器筋35可以与第二上凸柱413b的上表面接触,并可以被第二上凸柱413b支撑。第二扬声器紧固孔35s可以与第二上凸柱413b的开口区域连通,并可以通过规定的紧固构件将第二扬声器紧固孔35s固定在第二上凸柱413b。第二扬声器筋35可以从电池32的外侧面向外侧凸出地形成。
190.第三扬声器紧固孔36可以从扬声器本体31的上方面向下侧呈开口的方式形成,并可以贯穿扬声器本体31而形成。第三扬声器紧固孔36可以形成在一侧栅栏411a和第一扬声器筋34之间,规定的紧固构件可以穿过第三扬声器紧固孔36以将扬声器30固定在支撑主体400。
191.参照图10,第一基板40可以使其一部分向内板410的下侧凸出地安置在支撑主体400。
192.第一基板40可以使其一部分与一对第一壁440a面对,其余部分与一对第二壁440b面对地配置。
193.第一基板40上印刷的电路、芯片、逆变器可以向下侧凸出地形成,并可以形成在第一基板下面40b。所述电路、芯片、逆变器可以被理解为第一基板部件42的下位结构元件,第一基板部件42可以向基板容置部410s的下方凸出地形成。
194.第一基板40的一部分向内板410的下侧凸出,并可以利用下凸起424、441支撑第一基板下面40b。
195.下凸起424、441可以包括:第一下凸起424,从外板420的下方面向下侧凸出;第二下凸起441,从内壁440向内侧凸出。
196.第一下凸起424可以从外板420的下方面向下侧弯折地形成,并且可以彼此隔开的方式形成有复数个。第一下凸起424可以包括:第一下凸起壁424a,与外板420连接;第二下凸起壁424b,从第一下凸起壁424a向径向内侧方向延伸。第一下凸起壁424a和第二下凸起
壁424b可以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下凸起壁424a可以支撑第一基板40的侧面,第二下凸起壁424b支撑第一基板下面40b。
197.第二下凸起441可以从第二壁440b向径向内侧方向延伸,并可以从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形成的一对第二壁440b的各个延伸。一对第二下凸起441可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形成,并可以支撑第一基板下面40b。
198.第一下凸起424和第二下凸起441可以沿着彼此垂直的方向延伸,基板槽41可以形成在第一下凸起424和第二下凸起441之间。
199.以下参照图11对第二基板50被支撑主体400支撑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的(a)示出在第二基板50安装之前的支撑主体400,图11的(b)示出在第二基板50安装之后的支撑主体400。
200.第二基板50可以支撑在下板430的一侧面430a。下板430可以包括:第一凸台431,从一侧面430a的上部向外侧凸出;第二凸台432,从一侧面430a的下部向外侧凸出;第一下凸柱433,从一侧面430a向外侧凸出;第二下凸柱434,与第一下凸柱433隔开,并向一侧面430a的外侧凸出;第三下凸柱435,形成在第一下凸柱433的外侧;第四下凸柱436,形成在第二下凸柱434的外侧。
201.第一凸台431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四角柱形,并可以形成在下板430的外侧上部。第一凸台431可以在径向上隔开的方式成对地形成,一对第一凸台431的内侧面可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形成。第二基板50可以配置在一对第一凸台431之间,并且被一对第一凸台431的内侧面支撑。
202.第二凸台432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四角柱形,并可以形成在下板430的中央下部。第二凸台432可以形成在与支撑主体400的上下中心轴交叉的位置,并可以支撑第二基板50的下侧。
203.第一下凸柱433可以包括:第一安置凸起433a,形成有中空部;第一凸柱筋433b,在第一安置凸起433a的外侧弯折地形成。在第一安置凸起433a的中心部可以形成有孔,并可以从一侧面430a向外侧凸出。第一凸柱筋433b可以在第一安置凸起433a的外侧以呈
“┗”
形的方式弯折形成,并可以支撑第一安置凸起433a及第二基板50的内侧面。从正面观察一侧面430a时,第一下凸柱433可以在斜线上隔开的方式成对地形成有两个,各个上形成的第一凸柱筋433b可以形成在第一安置凸起433a的外侧。
204.第二下凸柱434可以包括:第二安置凸起434a,形成有中空部;第二凸柱筋434b,在第二安置凸起434a的外侧弯折地形成。第二安置凸起434a可以在中心部形成有孔,第二安置凸起434a的大小可以小于第一安置凸起433a的大小。第二凸柱筋434b可以在第二安置凸起434a的外侧形成为“口”字形,并可以具有四角闭环截面形状。第二凸柱筋434b可以支撑第二安置凸起434a及第二基板50的内侧面。当从正面观察一侧面430a时,第二下凸柱434可以在斜线上隔开的方式成对地形成有两个,各个上形成的第二凸柱筋434b可以形成在第二安置凸柱434a的外侧。
205.第三下凸柱435可以从一侧面430a向外侧凸出地形成,当从正面观察一侧面430a时,第三下凸柱435可以在斜线上隔开的方式成对地形成有两个。第三下凸柱435可以包括:第三紧固孔435a,形成有中空部;第三凸柱筋435b,在第三紧固孔435a的外侧弯折地形成;第三凸台435c,从一侧面430a向外侧凸出。第三紧固孔435a可以形成有供规定的紧固构件
插入的孔,第三凸柱筋435b可以在第三紧固孔435a的外侧以呈
“┗”
形的方式弯折形成。第三凸台435c可以包围第三紧固孔435a和第三凸柱筋435b的方式形成,并可以具有四角闭环截面形状。第三紧固孔435a和第三凸柱筋435b可以从第三凸台435c向外侧凸出地形成。一对第三下凸柱435可以在各自的形成位置形成在比第一下凸柱433更外侧的位置。
206.第四下凸柱436可以从一侧面430a向外侧凸出地形成,当从正面观察一侧面430a时,第四下凸柱436可以在斜线上隔开的方式成对地形成有两个。第四下凸柱436可以包括:第四紧固孔436a,形成有中空部;第四凸柱筋436b,在第四紧固孔436a的外侧弯折地形成;第四凸台436c,从一侧面430a向外侧凸出。第四紧固孔436a可以形成有供规定的紧固构件插入的孔,第四凸柱筋436b可以在第四紧固孔436a的外侧以呈
“┗”
形的方式弯折形成。第四凸台436c可以包围第四紧固孔436a和第四凸柱筋436b的方式形成,并可以具有四角闭环截面形状。第四紧固孔436a和第四凸柱筋436b可以从第四凸台436c向外侧凸出地形成。一对第四下凸柱436可以在各自的形成位置形成在比第二下凸柱434更外侧的位置。
207.在下板430可以形成有从一侧面430a朝另一侧面430b呈开口的下板槽430s。下板槽430s可以呈四角柱形状的方式开放,并在径向上彼此隔开的方式成对地形成有两个。一对下板槽430s的各个可以与一对第一凸台431的内侧面接触,并可以形成在上下隔开的第一下凸柱433和第二下凸柱434之间。一对下板槽430s的各个可以形成在上下隔开的第三下凸柱435和第四下凸柱436之间。
208.参照图11的(b),第二基板50可以安装在下板430,从而使包括印刷的电路、芯片、逆变器的第二基板部件52向外部露出。
209.第二基板部件52可以配置在第二基板50的外侧面50a,第二基板50可以被安装为使与外侧面50a对向的另一侧面(未图示)与下板430接触。
210.第二基板50可以通过贯穿第三紧固孔435a的紧固构件51来固定在下板430。紧固构件51可以与一对第三紧固孔435a的各个对应地贯穿有两个。
211.第二基板50可以安置在第一凸台431和第二凸台432的内侧空间,并可以被第一凸台431和第二凸台432支撑。第二基板50可以利用从一侧面430a向外侧凸出的下凸柱433、434、435、436来从一侧面430a向外侧隔开,在第二基板50和一侧面430a之间可以形成有间隔。在第二基板50和一侧面430a之间的间隔可以插入后述的第三基板60的一部分,第三基板60的一部分可以贯穿下板槽430s并向一侧面430a的外侧凸出。
212.以下,参照图12对第三基板60被支撑主体400支撑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的(a)示出在第三基板60安装之前的支撑主体400,图12的(b)示出在第三基板60安装之后的支撑主体400。
213.第三基板60可以安置在与图11所示的下板430的一侧面430a对向的另一侧面430b。
214.当从另一侧面430b观察时,第一凸台431及第二凸台432可以呈从另一侧面430b向内侧凹陷的形状,第三下凸柱435及第四下凸柱436可以呈从另一侧面430b向内侧凹陷的形状。
215.下板430可以包括:第五紧固孔437,从另一侧面430b向外侧凸出;第六紧固孔438,从与第五紧固孔437隔开的位置向外侧凸出;第七紧固孔439,从另一侧面430b的下部向外侧凸出。
216.参照图12的(b),第三基板60可以安装在下板430,从而使包括印刷的电路、芯片、逆变器的第三基板部件62向外部露出。
217.第三基板部件62可以配置在第三基板60的外侧面60a,第三基板60可以被安装为使与外侧面60a对向的另一侧面(未图示)与下板430接触。
218.第三基板60可以通过贯穿下板430的另一侧面430b的紧固构件61来固定在下板430。紧固构件61可以在斜线上隔开的方式成对地贯穿有两个。
219.当第三基板60安置在下板430时,第三基板60可以遮挡下板430的另一侧面430b的一部分。下板430可以包括未被第三基板60遮挡的第一余部430c(remainder)、第二余部430d以及第三余部430e。
220.第一余部430c可以表示下板430的另一侧面430b中包括外侧端部的外侧一部分区域。
221.第二余部430d可以表示下板430的另一侧面430b中包括外侧端部的外侧一部分区域,并可以表示与第一余部430c对称的相反区域。
222.第三余部430e可以表示下板430的另一侧面430b中包括下侧端部的下侧一部分区域,并可以表示从下板430向下侧凸出的部位。
223.第五紧固孔437可以形成在第一余部430c,第六紧固孔438可以形成在第二余部430d,第七紧固孔439可以形成在第三余部430e。第五紧固孔437及第六紧固孔438可以形成在下板430的外侧端部。
224.第三基板60可以包括:第一紧固部63,从第三基板60向外侧凸出;第二紧固部64,向与第一紧固部63相反的方向凸出;第三紧固部65,从第三基板60向下侧凸出。
225.第一紧固部63可以包括:第一翼63a,从第三基板60朝第一余部430c凸出;第一孔63b,形成在第一翼63a。第一翼63a可以延伸至另一侧面430c的外侧端部,第一孔63b可以形成在与第五紧固孔437对应的位置。
226.第二紧固部64可以包括:第二翼64a,从第三基板60朝第二余部430d凸出;第二孔64b,形成在第二翼64a。第二翼64a可以延伸至另一侧面430c的外侧端部,第二孔64b可以形成在与第六紧固孔438对应的位置。
227.第三紧固部65可以包括:第三翼65a,从第三基板60朝第三余部430e凸出;第三孔65b,形成在第三翼65a。第三翼65a可以延伸至另一侧面430c的下侧端部,第三孔65b可以形成在与第七紧固孔439对应的位置。
228.第三基板60可以通过贯穿复数个紧固孔437、438、439的规定的紧固构件(未图示)来固定在下板430。
229.以下参照图13对第三基板60及第四基板70被支撑主体400支撑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3示出第三基板60及第四基板70安置在支撑主体400时从上侧向下方透视基板组件20的形态。
230.内板410可以包括:第一底部410a,扬声器30安置在所述第一底部410a;第二底部410b,从第一底部410a向径向外侧方向延伸;内板槽410c,形成在第一底部410a的外侧。
231.第一底部410a的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圆盘形,在第一底部410a的上方面可以配置有扬声器30及第一基板40。第二底部410b可以表示从第一底部410a向外侧凸出的部位,由此,内板410可以具有钥匙(key)的形状。内板槽410c可以表示在内板410的外侧在上下方面
上呈开口的部位,并可以形成在外板420和内板410之间。内板槽410c可以形成在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形成的一对第三壁440c之间。
232.上筋418可以从第一底部410a的上方面向上侧凸出形成。第三基板60可以形成有向上侧凸出的插入凸起66,插入凸起66可以插入到上筋418的内侧形成的插入槽418s并从第一底部410a向上侧凸出。插入凸起66可以与上筋418的插入槽418s对应地成对地形成有两个。
233.内板410可以包括从内板410的上方面向上侧凸出的第二上凸起417及第三上凸起419。
234.第二上凸起417可以向内板410的上侧垂直地凸出,其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
“┓”
形。第二上凸起417可以包括:第二凸起柱417a,从第一底部410a的上方面向上侧凸出;第二凸起卡钩417b,从第二凸起柱417a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方向倾斜。第二上凸起417可以形成在比上筋418更外侧的位置。
235.第三上凸起419可以向内板410的上侧垂直地凸出,其整体上的外形可以呈四角板形。第三上凸起419可以形成在比第二上凸起417更外侧的位置,并且可以彼此面对的方式成对地形成有两个。一对第三上凸起419可以分别形成在内板槽410c的两侧,内板槽410c可以形成在一对第三上凸起419之间。
236.第四基板70可以安置在支撑主体400,从而使其内侧端部被第二上凸起417和第三上凸起419支撑。第一底部410a和第二底部410b可以支撑第四基板70的下方面的一部分。第四基板70可以在被内板410支撑的状态下,其一部分朝内板槽410c贯穿并向下侧延伸。
237.以下参照图14对从扬声器30产生的语音信号向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输出的声波传递路径进行说明。图14示出空气净化器10的纵剖视图。
238.包括扬声器30的基板组件20配置在分隔主体160内部形成的放大空间s。
239.扬声器30中产生的声音可以在空气净化器10内通过多种路径a、b、c、d、e传播,并向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输出。附图上图示的第一路径至第五路径a、b、c、d、e仅示出传播声音的代表性的路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内,声音被分隔主体160放大,并且除了上述的路径以外还可以通过多种路径向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输出。
240.扬声器30中产生的声音可以在放大空间s内被放大,并且沿着第一路径a并通过分隔主体160的外壁向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输出。
241.扬声器30中产生的声音可以在放大空间s内被放大,并且沿着第二路径b并通过第二过滤器框架222的下部向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输出。第二过滤器框架222的下部可以与放大空间s及第二流入口212连通。
242.扬声器30中产生的声音可以在放大空间s内放大,并且沿着第三路径c并经过第二过滤器220或第二风扇232向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输出。经过第二过滤器220的声音可以通过第二流入口212向空气净化器10外部输出,经过第二风扇232的声音可以通过第二吐出口252向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输出。
243.扬声器30中产生的声音可以在放大空间s内放大,并且沿着第四路径d并通过第一吐出口152向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输出。吐出主体150及第一送风引导件140可以与放大空间s连通,扬声器30中产生的声音可以经过吐出主体150和/或第一送风引导件140并通过第一吐出口152向外部输出。
244.扬声器30中产生的声音可以在放大空间s内放大,并且沿着第五路径e并通过第一流入口112向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输出。扬声器30中产生的声音的一部分可以向下侧传播,并且通过第一过滤器120的外侧形成的第一流入口112向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输出。
245.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并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特定的实施例,而是在不背离权利要求书中请求的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由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变形实施,这样的变形实施不应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单独地加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