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船舶设备 专利正文
一种船舶用逃生梯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船舶用逃生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船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舶用逃生梯。


背景技术:

2.在海上出行时会遇到非常多的危险,当遇到危险需要逃生时,首先需要将位于船舶生活舱室内的人员转移到甲板上,然后乘坐救生船进行逃生,由于船舶生活舱室的舱门数量较少,部分船舱内部的人员会使用逃生梯从逃生窗口逃生,现有的逃生梯一般为绳索与木板结合的逃生梯,在使用时逃生人员只能够从一侧依次向下逃生,逃离速度较慢,逃生时间过长,为此提供一种船舶用逃生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船舶用逃生梯,该装置在使用时,能够使逃生人员同时从左右两侧向下逃生,加快逃生速度,降低逃生时间,并且通过升降组件能够将若干支撑板堆叠收纳,方便人们对支撑板进行收放,收纳时减少收纳占用空间。
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船舶用逃生梯,包括悬挂式安装板,所述悬挂式安装板下端前侧设有支撑机构,所述悬挂式安装板上侧设有升降机构;
6.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若干支撑板,若干所述支撑板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扶手槽,若干所述支撑板前后两侧以及所述悬挂式安装板前后两侧均开设有装配槽,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以及最上侧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悬挂式安装板之间均设有四组伸缩组件,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设有多级伸缩套筒,所述多级伸缩套筒位于所述装配槽的中部;
7.所述伸缩组件包括转动杆以及转动套杆,所述转动杆一端以及所述转动套杆一端分别铰接于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装配槽内部同侧,所述转动杆另一端与所述转动套杆另一端铰接,所述转动杆以及转动套杆之间设有限位件。
8.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两个装配板、一个转动杆、一个阻挡板、一个电机以及两个绳索,两个所述装配板固定设于所述悬挂式安装板上端左右两侧,所述转动杆转动设于两个所述装配板之间,所述阻挡板固定设于所述转动杆中部,所述电机装配于所述悬挂式安装板上,所述电机与所述转动杆之间设有传动组件,两个所述绳索一端分别固定设于最下侧两个所述装配槽内部,两个所述绳索另一端分别依次穿过前后两排若干所述多级伸缩套筒内部与所述转动杆左右两侧固定连接。转动杆转动能够对两侧的绳索进行收放,当电机转动时,能够通过传动组件传动带动转动杆转动;当转动杆转动对两侧的绳索进行释放时,两侧的绳索开始松弛,若干支撑板会依靠自身重力开始向下延伸,使四个伸缩组件以及若干多级伸缩套筒展开,以此将若干支撑板展开;当转动杆转动对两侧的绳索进行收纳时,两侧的绳索会将最下侧的支撑板向上拉动,最下侧的支撑板会将上侧若干支撑板向上抵接,以此对若干支撑板进行堆叠收纳,使用方便,无需人力对支撑板进行收放,便于人们使用。
9.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两个限位环以及一个传送带,两个所述限位环分别固定装配于所述转动杆以及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传送带传动设于两个所述限位环之间。两个限位环对传送带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传送带发生偏移,电机转动时,传送带能够在两个限位环之间进行传动,使转动杆转动。
10.两个所述装配板向远离一端均开设有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内部的前后两端之间均固定装配有扶手。两侧的扶手便于人们在逃生时抓握,方便人们刚开始下降时找到支撑点,并且当若干支撑板收纳之后,能够通过两个扶手提拿整个装置,便于人们搬运。
11.所述电机外侧套设有防护罩。防护罩能够对电机进行保护,防止该装置在收纳时,电机被碰撞导致损坏。
12.所述限位件为拉绳,所述拉绳固定设于所述转动杆与所述转动套杆之间,所述拉绳位于所述转动杆与所述转动套杆右侧。所述拉绳对转动杆以及转动套杆起到支撑作用,减少转动杆与转动套杆铰接处的受力,并且拉绳使转动杆与转动套杆在使用时铰接处向内弯折,这样在收纳时,转动杆与转动套杆就会向内收缩,收纳在对应的装配槽内部。
13.在逃生时,人们可以将该装置悬挂在逃生窗口,然后控制升降机构将若干的支撑板放下,此时人们便能够从该装置的左右两侧同时向下疏散逃生,加快人员逃生速度,降低逃生时间。
附图说明
14.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船舶用逃生梯的结构示意图一;
16.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船舶用逃生梯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19.图5为图3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船舶用逃生梯的结构示意图二;
21.悬挂式安装板1、支撑板11、扶手槽111、装配槽112、多级伸缩套筒113、转动杆12、转动套杆13、装配板14、一个转动杆15、一个阻挡板16、一个电机17、防护罩171、绳索18、限位环21、传送带22、凹槽23、扶手24、拉绳25。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3.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船舶用逃生梯,包括悬挂式安装板1,悬挂式安装板1下端前侧设有支撑机构,悬挂式安装板1上侧设有升降机构;
24.支撑机构包括若干支撑板11,若干支撑板11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扶手槽111,若干支撑板11前后两侧以及悬挂式安装板1前后两侧均开设有装配槽112,相邻两个支撑板11之间以及最上侧支撑板11与悬挂式安装板1之间均设有四组伸缩组件,相邻两个支撑板11之间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设有多级伸缩套筒113,多级伸缩套筒113位于装配槽112的中部;
25.伸缩组件包括转动杆12以及转动套杆13,转动杆12一端以及转动套杆13一端分别
铰接于上下相邻的两个装配槽112内部同侧,转动杆另一端12与转动套杆13另一端铰接,转动杆12以及转动套杆13之间设有限位件。
26.限位件能够防止转动杆12与转动套杆13之间向外翻转,对转动杆12以及转动套杆13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其只能够向内翻转,使转动杆12以及转动套杆13向内翻转收纳在对应的装配槽112内部;多级伸缩套筒113能够收缩收纳在装配槽112的中部位置,多级伸缩套筒113能够对支撑板11进行限位,使支撑板113只能够上下移动,防止支撑板113翻转;通过升降机构能够控制若干支撑板11上升,使若干伸缩组件收纳在对应的装配槽112内部,使若干多级伸缩套筒113收纳在装配槽112内部的中心处,从而让若干支撑板11堆叠在一起,减少收纳时占用的空间;
27.当船舶上进行逃生演习时,人们可以将该装置通过悬挂式安装板1悬挂在逃生窗口处,然后控制升降机构将若干的支撑板11放下,此时人们便能够从左右两侧同时向下逃生,在逃生时,人们可以将手穿过扶手槽111,用脚踩踏着下侧的支撑板11向下逃生;使用非常方便,左右两侧能够同时进行人员疏散逃生,加快人员逃生速度,降低逃生时间;在船舶逃生演习结束后,控制升降组件便能够将若干支撑板11叠加收纳,减少收纳时占用的空间,便于人们收纳。
2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船舶用逃生梯,该装置在使用时,能够使逃生人员同时从左右两侧向下逃生,加快逃生速度,降低逃生时间,并且通过升降组件能够将若干支撑板堆叠收纳,方便人们对支撑板进行收放,收纳时减少收纳占用空间。
29.升降机构包括两个装配板14、一个转动杆15、一个阻挡板16、一个电机17以及两个绳索18,两个装配板14固定设于悬挂式安装板1上端左右两侧,转动杆15转动设于两个装配板14之间,阻挡板16固定设于转动杆15中部,电机17装配于悬挂式安装板1上,电机17与转动杆15之间设有传动组件,两个绳索18一端分别固定设于最下侧两个装配槽112内部,两个绳索18另一端分别依次穿过前后两排若干多级伸缩套筒113内部与转动杆15左右两侧固定连接。转动杆15转动能够对两侧的绳索18进行收放,当电机17转动时,能够通过传动组件传动带动转动杆15转动;当转动杆15转动对两侧的绳索18进行释放时,两侧的绳索18开始松弛,若干支撑板11会依靠自身重力开始向下延伸,使四个伸缩组件以及若干多级伸缩套筒113展开,以此将若干支撑板11展开;当转动杆15转动对两侧的绳索18进行收纳时,两侧的绳索18会将最下侧的支撑板11向上拉动,最下侧的支撑板11会将上侧若干支撑板11向上抵接,以此对若干支撑板11进行堆叠收纳,使用方便,无需人力对支撑板11进行收放,便于人们使用。
30.传动组件包括两个限位环21以及一个传送带22,两个限位环21分别固定装配于转动杆15以及电机17的输出端上,传送带22传动设于两个限位环21之间。两个限位环21对传送带22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传送带22发生偏移,电机17转动时,传送带22能够在两个限位环21之间进行传动,使转动杆15转动。
31.两个装配板14向远离一端均开设有凹槽23,两个凹槽23内部的前后两端之间均固定装配有扶手24。两侧的扶手24便于人们在逃生时抓握,方便人们刚开始下降时找到支撑点,并且当若干支撑板11收纳之后,能够通过两个扶手24提拿整个装置,便于人们搬运。
32.电机17外侧套设有防护罩171。防护罩171能够对电机17进行保护,防止该装置在收纳时,电机被碰撞导致损坏。
33.限位件为拉绳25,拉绳25固定设于转动杆12与转动套杆13之间,拉绳25位于转动杆12与转动套杆13右侧。所述拉绳25对转动杆12以及转动套杆13起到支撑作用,减少转动杆12与转动套杆13铰接处的受力,并且拉绳25使转动杆12与转动套杆13在使用时铰接处向内弯折,这样在收纳时,转动杆12与转动套杆13就会向内收缩,收纳在对应的装配槽112内部。
34.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