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两轮车传动装置及两轮车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两轮车传动装置及两轮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各实施例属于两轮车传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两轮车传动装置及两轮车。


背景技术:

2.常见的两轮车主要有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但是摩托车因其不环保且安全系数偏低,已逐渐有被淘汰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环保型的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3.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蓄电池、转向把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的个人交通工具。
4.电动自行车是靠蓄电池的电能来驱动的,因为蓄电池储蓄的电能是有限的,当电能不足时,则须用外加助力装置以辅助车辆前进。市场上常见的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都会安装脚踏助力装置,现在的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的脚踏阻力装置大多使用链条传动的方式,目前链条传动存在以下问题:
5.1、链条传动的传动效率比较低,骑行一段距离就会感觉特别累,用户无法支撑中长途骑行;特别是对老人或青少年,很不友好,用户体验不佳。
6.2、因链条与齿轮都是采用间隙配合,易造成磨损;导致链传动方式故障率比较高,致使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7.3、链条传动中一般是链条直接驱动后轮转动,链条与后轮飞轮之间必须紧凑连接,因此后轮无法安装减震机构,致使现有的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骑行舒适度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8.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两轮车传动装置,包括传动组件、脚蹬组件和从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通过万向节组件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脚蹬组件包括主动齿盘,所述第一传动轴远离所述万向节组件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主动齿盘啮合;所述从动组件包括从动齿盘,所述第二传动轴远离所述万向节组件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从动齿盘啮合。
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万向节组件包括第一万向节、第二万向节和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万向节和所述第二万向节连接,所述第一万向节远离所述第三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二万向节远离所述第三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轴连接。
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脚蹬组件还包括两个脚踏板和中心轴;两个所述脚踏板上分别设有曲柄,且两个所述曲柄的朝向相反,两个所述曲柄远离脚踏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中心轴的两端连接,所述主动齿盘套设在所述中心轴上,并随所述中心轴同步旋
转。
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从动组件还包括后轮;所述后轮与所述从动齿盘连接,并随所述从动齿盘同步旋转。
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动齿盘的外周侧壁阵列设有第一咬合齿,所述第一齿轮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咬合齿适配的第二咬合齿,所述第一咬合齿与所述第二咬合齿啮合。
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咬合齿的数量是所述第二咬合齿数量的6-7倍。
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从动齿盘的外周侧壁阵列设有第三咬合齿,所述第二齿轮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三咬合齿适配的第四咬合齿,所述第三咬合齿与所述第四咬合齿啮合。
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咬合齿的数量是所述第四咬合齿数量的4-5倍。
16.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两轮车,包含车架和上述两轮车传动装置,所述车架与所述两轮车转动装置连接。
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架包括前固定架和后悬架,所述后悬架的一端与所述前固定架铰接,所述脚蹬组件与所述前固定架连接,所述从动组件与所述后悬架连接,所述后悬架远离所述铰接端的一侧设有后减震机构,所述后减震机构远离所述后悬架的一端与所述前固定架连接。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9.1、脚蹬组件与从动组件通过万向节组件连接起来,实现了两轮车轴传动动力的驱动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传动的效率;满足用户中长途骑行的需求,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好感。
20.2、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齿轮与主动齿盘以及第二齿轮与从动齿盘均是啮合的连接关系,整体连接更加紧凑,不易造成零件磨损,提升了各个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故障率。
21.3、在第一转动轴与第二传动轴之间设置有万向节组件,使得第一传动轴与第二转动轴之间的配合角度可以调整,即两个传动轴可不在一条直线上传送驱动力;因此,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两轮车的后轮可安装减震机构,从而提高两轮车的骑行舒适度。
附图说明
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在附图中: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主动齿盘与第一传动轴连接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3整体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1、脚踏板;2、中心轴;3、曲柄;4、主动齿盘;41、第一咬合齿;5、从动齿盘;51、第三咬合齿;6、后轮;7、第一传动轴;8、第二传动轴;9、第一齿轮;91、第二咬合齿;10、第二齿轮;101、第四咬合齿;11、第一万向节;12、第二万向节;13、第三传动轴;14、前固定架;15、后悬架;16、后减震器。
具体实施方式
2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3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实施例1
32.如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两轮车传动装置,包括脚蹬组件、传动组件和从动组件,脚蹬组件用于提供驱动力驱动从动组件运动,传动组件用于传导脚蹬组件产生的驱动力至从动组件上,从动组件用于驱动两轮车向前移动。
33.脚蹬组件包括两个脚踏板1和中心轴2,两个脚踏板1的端部分别设有曲柄3,且两个曲柄3的朝向相反,两个曲柄3的另一端分别与中心轴2固定连接,中心轴2的中部套设有主动齿盘4,且主动齿盘4能够与中心轴2同步旋转。主动齿盘4的外周侧壁上阵列设有第一咬合齿41,第一咬合齿41与传动组件连接。当用户用力驱动脚踏板1运动时,脚踏板1带动曲柄3旋转,曲柄3驱动中心轴2和主动齿盘4同步旋转,主动齿盘4再将驱动力传导到传动组件上,从而驱动传动组件运动。
34.从动组件包括从动齿盘5和后轮6,从动齿盘5与后轮6固定连接,且后轮6能够与从动齿盘5同步旋转。从动齿盘5的外周侧壁上阵列设有第三咬合齿51,第三咬合齿51与传动组件连接。工作时,传动组件能够将驱动力传导到从动组件上,从而驱动从动齿盘5旋转,从动齿盘5带动后轮6转动,从而驱动两轮车前进。
35.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轴7和第二传动轴8,第一传动轴7的一端通过万向节组件与第二传动轴8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传动轴7远离万向节组件的一端的端部设有第一齿轮9,第一齿轮9的外侧壁上阵列设有与主动齿盘4上的第一咬合齿41适配的第二咬合齿91,第一咬合齿41与第二咬合齿91啮合。第二传动轴8远离万向节组件的一端的端部设有第二齿轮10,第二齿轮10的外侧壁上阵列设有与从动齿盘5上的第三咬合齿51适配的第四咬合齿101,第三咬合齿51与第四咬合齿101啮合。
36.当用户施加力到脚踏板1上时,中心轴2能够带动主动齿盘4旋转,主动齿盘4带动
第一齿轮9和第一传动轴7旋转;第一传动轴7旋转的同时带动万向节组件、第二传动轴8和第二齿轮10同步旋转;第二齿轮10带动从动齿盘5旋转,从动齿盘5带动后轮6转动,从而驱动两轮车前进。
37.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咬合齿41和第三咬合齿51设置成弧形形状;与此同时,将第二咬合齿91和第四咬合齿101设置成螺旋形状。这样能够减少第一齿轮9与主动齿盘4、第二齿轮10与从动齿盘5之间的配合间隙,从而减少驱动力在部件连接处的损耗,提高传动效率;同时也能减少摩擦损耗,延长各个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该两轮车轴传动装置的驱动稳定性。
38.在本实施例中,万向节组件为第一万向节11,即第一传动轴7和第二传动轴8分别与第一万向节11的两端固定连接。将该两轮车轴传动装置安装到两轮车上工作时,因在第一传动轴7和第二传动轴8之间安装了第一万向节11,使得该两轮车轴传动装置中的第一传动轴7和第二传动轴8之间的配合角度可以调整,即第一传动轴7和第二传动轴8可不在一条直线上传送驱动力;因此,采用该两轮车轴传动装置,两轮车可安装减震器,从而提高两轮车的骑行舒适度。
39.具体表现为,当同时安装了该两轮车轴传动装置和减震机构的两轮车行驶在颠簸的路面时,后轮6受颠簸会适当弹起离开路面一定高度,因在第一传动轴7和第二传动轴8之间安装了第一万向节11,使得第二传动轴8在跟随后轮6弹起而向上翘起时,第一传动轴7不需要翘起,使得骑行更加平稳;接着在减震器的作用下,后轮6回到路面上,使得第二传动轴8也跟随后轮6复位,而此时第一传动轴7仍然在原来的运动位置上,降低了传动损耗,提高了避震效果,提升了骑行的舒适度。
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9与第一传动轴7采用螺栓可拆卸限位连接,第二齿轮10与第二传动轴8采用螺栓可拆卸限位连接;将第一齿轮9与第一传动轴7、第二齿轮10与第二传动轴8设置成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是为了实现驱动力的可调节。具体为,可通过更换不同直径齿数的第一齿轮9和第二齿轮10,从而调节该两轮车轴传动装置的驱动力大小,提升了该装置的实用性,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骑行需求。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齿轮9与第一传动轴7、第二齿轮10与第二传动轴8也可以是其他现有技术中任意一种可拆卸的限位连接方式,例如:套接、卡合连接、螺纹连接或者胶水连接等。
4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咬合齿41的数量是第二咬合齿91数量的6-7倍;优选6.6倍,即主动齿盘4转动1圈,则带动第一齿轮9转动6.6圈。第三咬合齿51的数量是第四咬合齿101数量的4-5倍;优选4.6倍,即第二齿轮10转动4.6圈,才能带动从动齿盘5转动1圈。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驱动力的情况,更换不同直径齿数的第一齿轮9和第二齿轮10。
42.工作原理:用户施加驱动力到脚踏板1上,脚踏板1带动曲柄3旋转,曲柄3驱动中心轴2和主动齿盘4同步旋转;主动齿盘4驱动与之啮合的第一齿轮9转动,第一齿轮9带动第一传动轴7旋转;第一传动轴旋转的同时带动第一万向节11转动,第一万向节11带动第二传动轴8和第二齿轮10旋转;第二齿轮10驱动与之啮合的从动齿盘5旋转,从动齿盘5旋转驱动后轮6同步转动,从而使两轮车前进。
43.实施例2
44.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1的结构基础上,两轮车轴传动装置中的万向节组件包
括第一万向节11、第二万向节12和第三传动轴13,第三传动轴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万向节11和第二万向节12固定连接,第一万向节11远离第三传动轴13的一端与第一传动轴7固定连接,第二万向节12远离第三传动轴13的一端与第二传动轴8固定连接。
45.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安装该两轮车轴传动装置时,第一传动轴7与第二传动轴8可不在一条直线上,即整个传动组件可设计成类似字母“z”形状,使得两轮车的设计更加灵活,空间利用率更高,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同时避震效果也有所提升,骑行的舒适度更好。
46.具体表现为,当同时安装了该两轮车轴传动装置和减震器的两轮车行驶在颠簸的路面时,后轮6受颠簸会适当弹起离开路面一定高度,此时第二传动轴8会跟随后轮6向上翘起,与此同时,第三传动轴13可少量跟随第二传动轴8翘起,而第一传动轴7不需要翘起,使得骑行更加的平稳;接着在减震器的作用下,后轮6回到路面上,使得第二传动轴8也跟随后轮6复位,接着带动第三传动轴13也复位,而此时第一传动轴7仍然在原来的运动位置上,降低了传动损耗,提高了避震效果,提升了骑行的舒适度。
47.实施例3
48.如图5所示,一种两轮车,包括上述实施例2中两轮车轴传动装置,还包括车架,车架作为整辆车中各个部件的安装定位结构,同时也保证了整车的结构稳定性。
49.车架包括前固定架14和后悬架15,后悬架15的一端与前固定架14铰接,即后悬架15能够以该铰接处为基点相对于前固定架14旋转。后悬架15远离铰接端的一侧固定设有后减震器16,后减震器16的另一端与前固定架14固定连接。后悬架15、前固定架14和后减震器16组成封闭的三角形,一方面能够提升两轮车的避震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提升两轮车的结构稳定性。脚蹬组件中的中心轴2通过轴承固定安装在前固定架14上,两个脚踏板1分别位于前固定架14的左右两侧,通过向脚踏板1施加外力,中心轴2能够在前固定架14内旋转,后轮6通过轴承固定安装在后悬架15上,传动组件与后悬架15和前固定架14限位固定连接。
50.工作原理:骑行时,用户施加驱动力到两个脚踏板1上,分别驱动两个曲柄3旋转,曲柄3带动中心轴2在前固定架14内旋转,从而驱动主动齿盘4旋转;与此同时,主动齿盘4带动第一齿轮9和第一传动轴7旋转,第一传动轴7通过第一万向节11带动第三传动轴13旋转,第三传动轴13通过第二万向节12带动第二传动轴8和第二齿轮10旋转;最后,第二齿轮10带动从动齿盘5和后轮6旋转,从而驱动车辆前进。
51.当车辆骑行在颠簸的路面时,后轮6会向上弹起从而离开路面一定的高度,同时后轮6带动后悬架15相对于前固定架14向上旋转,从而压缩后减震器16;当车辆离开颠簸的路面时,在后减震器16的反作用力作用下,后悬架15相对于前固定架14向下旋转复位,带动后轮6迅速回到路面上。从而达到避震的效果,提升了骑行的舒适度。
5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