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路桥梁 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融冰降噪功能的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具有融冰降噪功能的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路面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融冰降噪功能的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2.噪声污染不仅对人的听力有损伤,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一定的干扰。交通噪声是城市的主要噪声源,当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轮胎与路面的摩擦、轮胎花纹内空气的挤压是噪声的主要来源。为了降低路面噪音对人的影响,通常会对路面和轮胎进行相应的处理。
3.授权公告号为cn21048193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排水降噪路面结构,包括由乳化沥青稀浆混合料形成的保护层,保护层之间嵌入有排水结构层,排水结构层上设置有渗水槽,渗水槽连接有排水槽,排水结构层下方设有厚度为5-20cm的毛毡层,毛毡层下方设有水泥层,水泥层下方设有石灰层,石灰层下方设有厚度为80-200cm,空隙率为5-10%的煤渣层,煤渣层下方设有砂砾层,砂砾层下方设有碎石层,碎石层下方设有泥土层,保护层、排水结构层、毛毡层、水泥层、石灰层和煤渣层之间设有粘结层。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技术中的一种排水降噪路面结构通过保护层的设置改善了噪音环境,通过排水结构层实现了排水功能。而在北方地区,冬季由于降雪较频繁,易出现路面积雪或结冰的情况,使得轮胎易打滑,一方面产生了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提高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而上述技术中的排水结构层仅便于排水,存在路面难以除去积雪和薄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路面的积雪和薄冰难以除去,导致轮胎易打滑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融冰降噪功能的路面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融冰降噪功能的路面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具有融冰降噪功能的路面结构, 包括基层、控温层和磨耗层,所述控温层位于基层上方,所述磨耗层位于控温层上方,所述控温层包括填充物和导热管,所述导热管嵌设于填充物内,所述磨耗层上设有多根降噪条,所述降噪条的长度方向与磨耗层的长度方向垂直。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噪条的设置一方面起到了降噪的作用,另一方面降低了汽车轮胎打滑的可能性,当路面上存在积雪或薄冰时,通过对导热管加热实现对路面的控温,从而促进积雪或薄冰的融化,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改善了路面的积雪和薄冰难以除去,导致轮胎易打滑的缺陷。
9.可选的,所述磨耗层上设有连接板,所述降噪条位于连接板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降噪条设置于连接板上,便于通过连接板将降噪条固定于磨耗层上,提高了降噪条安装的便利性。
11.可选的,所述连接板设有多块,每块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多根降噪条。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块连接板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降噪条安装的便利性,同时提高了路面的防滑和降噪性能。
13.可选的,所述磨耗层上设有排水道,所述排水道上开设有排水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道的设置便于减少路面上的积水,降低了轮胎因积水打滑的可能性,提高了路面的降噪能力和安全性能。
15.可选的,所述排水道设有两条,所述排水道位于磨耗层两侧,所述降噪条位于两条排水道之间。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条排水道的设置提高了排水能力,将排水道设置于磨耗层两侧,降低了排水道对行车造成干扰的可能性。
17.可选的,所述排水道上开设有通水槽,所述通水槽位于排水孔下方,所述通水槽与排水孔连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水槽的设置便于将进入排水孔的水流聚集,便于道路的排水。
19.可选的,所述磨耗层的材料为sbs改性沥青混凝土。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形成的磨耗层有较高的防滑和降噪能力,提高了路面的降噪性能。
21.可选的,所述磨耗层内添加有融雪剂。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路面产生积雪或薄冰时,融雪剂具有促进积雪或薄冰融化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路面的融冰性能和安全系数。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降噪条的设置一方面起到了降噪的作用,另一方面降低了汽车轮胎打滑的可能性,当路面上存在积雪或薄冰时,通过对导热管加热实现对路面的控温,从而促进积雪或薄冰的融化,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改善了路面的积雪和薄冰难以除去,导致轮胎易打滑的缺陷;
25.2.排水道的设置便于减少路面上的积水,降低了轮胎因积水打滑的可能性,提高了路面的降噪能力和安全性能;
26.3.当路面产生积雪或薄冰时,融雪剂具有促进积雪或薄冰融化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路面的融冰性能和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具有融冰降噪功能的路面结构的俯视图。
28.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具有融冰降噪功能的路面结构的侧视图。
30.图4是沿图3中b-b线的剖视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降噪板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面层;11、磨耗层;12、排水道;121、排水孔;122、通水槽;2、加强层;21、第一加强层;22、第二加强层;3、基层;31、水泥层;32、石灰层;33、砂砾层;4、控温层;41、导热管;42、填充物;5、降噪板;51、连接板;52、降噪条。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融冰降噪功能的路面结构。参照图1和图2,一种具有融冰降噪功能的路面结构包括面层1、加强层2和基层3,加强层2位于基层3上方,面层1位于加强层2上方。
35.参照图2,基层3包括水泥层31、石灰层32和砂砾层33,石灰层32铺设于砂砾层33上方,石灰层32通过改性乳化沥青与砂砾层33粘结。水泥层31铺设于石灰层32上方,水泥层31与石灰层32通过改性乳化沥青固定连接。
36.参照图3和图4,加强层2包括第一加强层21和第二加强层22,第一加强层21位于第二加强层22上方。第二加强层22铺设于水泥层31上方,第二加强层22通过改性乳化沥青与水泥层3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层22的材料为沥青混凝土。第一加强层21和第二加强层22之间设有控温层4,控温层4包括导热管41和填充物42,填充物42铺设于第二加强层22上方,填充物42与第二加强层22通过改性乳化沥青粘结。导热管41嵌设于填充物42内,导热管41为蛇形管。本实施例中,填充物42的材料为水泥混凝土,填充物42通过浇筑的方式与导热管41一体成型。第一加强层21铺设于控温层4上方,第一加强层21通过改性乳化沥青与填充物42粘结。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层21的材料为沥青混凝土。
37.参照图1和图2,面层1包括磨耗层11和排水道12,磨耗层11铺设于第一加强层21上方,磨耗层11与第一加强层21通过改性乳化沥青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磨耗层11的材料为sbs改性沥青混凝土。磨耗层11内添加有融雪剂,本实施例中,融雪剂为甲酸钾盐。
38.参照图1和图2,排水道12设有两条,排水道12位于磨耗层11的两侧,排水道12的长度方向与磨耗层11的长度方向平行。排水道12嵌设于磨耗层11内,排水道12的顶部与磨耗层11的顶部齐平。本技术实施例中,排水道12的材料为水泥,排水道12通过浇筑的方式与磨耗层11一体成型。排水道12上开设有多个排水孔121,排水孔121开口向上,多个排水孔121沿排水道12的长度方向排列,相邻两个排水孔121之间的间隔相等。排水道12内开设有通水槽122,通水槽122位于排水孔121下方,通水槽122的长度方向与排水道12的长度方向平行,每个排水孔121均与通水槽122连通。
39.参照图1和图5,磨耗层11上设有多块降噪板5,降噪板5在磨耗层11上成矩形阵列,多块降噪板5均位于两条排水道12之间。降噪板5包括连接板51和降噪条52,连接板51通过改性乳化沥青固定连接于磨耗层11上,降噪条52固定连接于连接板51的顶部。每块连接板51上设有多根降噪条52,降噪条52的长度方向与磨耗层11的长度方向垂直,多根降噪条52沿磨耗层11的长度方向排列,相邻两根降噪条52之间的间隔相等,降噪条52的纵截面为梯形。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具有融冰降噪功能的路面结构的实施原理为:铺路时,首先将砂砾铺设在泥土上,形成砂砾层33,接着在砂砾层33上涂抹改性乳化沥青,将石灰铺设在砂砾层33上,形成石灰层32,随后在石灰层32上涂抹改性乳化沥青,将水泥涂抹于石灰层32上,形成水泥层31。
41.完成基层3的铺设后,在水泥层31上涂抹改性乳化沥青,将沥青混凝土铺设在水泥层31上,形成第二加强层22,接着在第二加强层22上涂抹改性乳化沥青,将水泥混凝土铺设于第二加强层22上,并铺设导热管41,使导热管41与填充物42浇筑成型,形成控温层4,随后
在填充物42上涂抹改性乳化沥青,将沥青混凝土铺设于填充物42上,形成第一加强层21。
42.完成加强层2和控温层4的铺设后,在第一加强层21上涂抹改性乳化沥青,将sbs改性沥青混凝土铺设于第一加强层21上,并预留排水道12的位置。形成磨耗层11后,在磨耗层11的两侧浇筑水泥,形成排水道12。通过改性乳化沥青将降噪板5固定在磨耗层11上,完成路面的铺设。
43.通过将磨耗层11的材料设置为sbs改性沥青混凝土,起到了初步降噪的作用,而降噪板5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路面的降噪能力。当路面上有积水时,轮胎易打滑并形成噪声,排水道12的设置提高了路面的降噪水平和安全性能。当路面存在积雪或薄冰时,一方面磨耗层11中的融雪剂可对积雪或薄冰起到促进融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导热管41对路面进行控温,使路面温度上升,促进积雪或薄冰的融化。积雪或薄冰融化形成的水流可通过排水道12进入通水槽122,进一步降低雨雪天气对行车的影响,改善了路面的积雪和薄冰难以除去,导致轮胎易打滑的缺陷。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