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造纸印刷 专利正文
一种环保节能的超浓黑液槽回流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环保节能的超浓黑液槽回流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纸制品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环保节能的超浓黑液槽回流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现阶段中的纸制品在进行生产工艺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改进,配合科技型产物的生产设备可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难度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其中就包括了搅拌配料罐、混料反应釜、成型设备以及风干设备等;而在进行纸制品生产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为环保处理,利用设备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垃圾进行处理,使其满足排放标准的同时也可对废液废料中的垃圾进行处理,使其形成二次生产原料,进而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3.1、现有的纸制品生产用的超浓黑液槽回流装置,在使用时,超浓黑液中存在有多种颗粒物,该颗粒物容易沉积并凝结形成硬质流体或块状沉积物,进而造成回流管道阻塞的问题;
4.2、现有的纸制品生产用的超浓黑液槽回流装置,在使用时,超浓黑液中的沉积物沉积在回流罐的底部,因回流罐处于静置状态下,进而造成沉积物一直堆积,严重影响了回流管道的液体输送工作,容易造成回流罐附属配件空转影响使用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
5.因此,现有的环保节能的超浓黑液槽回流循环装置,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节能的超浓黑液槽回流循环装置,通过第一循环泵配合第二循环泵可保证回流罐的底部的原液的流动性,避免其发生静置沉积现象,同时利用调节阀对管道内输送原液工作进行调节,避免设备产生空运转现象,利用下紧固环中的限位柱和搅动杆可保证原液的流动性,将原有的沉积物进行搅散,解决了现有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8.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环保节能的超浓黑液槽回流循环装置,包括回流罐、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所述回流罐的顶端套接有上紧固环,回流罐通过上紧固环与顶盖固定连接,所述回流罐的底部套接有下紧固环,回流罐通过下紧固环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回流罐的旁侧设置有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所述回流罐的右侧壁通过第一泵进液管与第一循环泵的进口连接,所述回流罐的右侧壁通过槽罐出液弯头管与槽罐进液管连通,回流罐的右侧壁通过槽罐进液管与第一循环泵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循环泵的进口通过循环出液管与回流罐的底部连接,所述回流罐的左侧壁通过第二泵进液管与第二循环泵的进口连接,第二循环泵的出口上套接有泵出液管,所述第二循环泵的进口通过槽罐出液管与回流罐的
底部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循环泵的出口上套接有三通接头管,第一循环泵的出液口通过槽罐进液调节阀与槽罐进液管相互连通设置,第一泵进液管上安装有泵进液调节阀。
10.进一步地,所述三通接头管的另外两端口上分别套接有第一泵进液管和导流管道,三通接头管通过导流管道与循环出液管连通设置,所述循环出液管与三通接头管一端的导流管道上安装有循环液进泵调节阀,循环出液管的另一端也通过导流管道与循环液下液管连通,该端的导流管道上安装有循环液进管调节阀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下紧固环的内部设置有混搅槽,下紧固环的底部底座中心处设置有限位柱,限位柱的顶端外壁上套接有柱套,所述限位柱通过轴承与搅动杆转动连接,搅动杆的外周侧壁与下紧固环的内壁抵接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循环泵的右侧进口上套接有第二泵进液管,第二循环泵的前侧进口上套接有槽罐出液管,槽罐出液管上安装有槽罐出液调节阀,所述第二循环泵的出口上套接有泵出液管。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循环泵上的槽罐出液管通过槽罐出液调节阀与回流罐的底部连接,第二循环泵上的泵出液管与外接输送管道连接。
14.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下紧固环和底座,在使用时,底座底部镶嵌有多根液体输送管道,下紧固环中的限位柱通过轴承与搅动杆转动连接,进而在进行原液输送过程中会带动搅动杆进行旋转,保证回流罐底部的原液流动,进而减少沉积物产生,解决了现有的纸制品生产用的超浓黑液槽回流装置,超浓黑液中存在有多种颗粒物,该颗粒物容易沉积并凝结形成硬质流体或块状沉积物,进而造成回流管道阻塞的问题。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和调节阀,在使用时,通过第一循环泵配合第二循环泵可保证回流罐的底部的原液的流动性,避免其发生静置沉积现象,同时利用调节阀对管道内输送原液工作进行调节,避免设备产生空运转现象,解决了现有的纸制品生产用的超浓黑液槽回流装置,在使用时,超浓黑液中的沉积物沉积在回流罐的底部,因回流罐处于静置状态下,进而造成沉积物一直堆积,严重影响了回流管道的液体输送工作,容易造成回流罐附属配件空转影响使用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的第一循环泵及其附件结构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的第二循环泵及其附件结构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的防凝结机构的结构图。
2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2.1、回流罐;101、槽罐出液弯头管;2、上紧固环;3、顶盖;4、下紧固环;401、混搅槽;402、限位柱;403、柱套;404、轴承;405、搅动杆;5、底座;6、第一循环泵;601、槽罐进液管;6011、槽罐进液调节阀;602、第一泵进液管;6021、三通接头管;6022、泵进液调节阀;603、循环出液管;6031、循环液进泵调节阀;6032、导流管道;6033、循环液下液管;6034、循环液进管调节阀;7、第二循环泵;701、第二泵进液管;702、泵出液管;703、槽罐出液管;704、槽罐出
液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4.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环保节能的超浓黑液槽回流循环装置,包括回流罐1、第一循环泵6和第二循环泵7,回流罐1的顶端套接有上紧固环2,回流罐1通过上紧固环2与顶盖3固定连接,回流罐1的底部套接有下紧固环4,回流罐1通过下紧固环4与底座5固定连接,回流罐1的旁侧设置有第一循环泵6和第二循环泵7,回流罐1的右侧壁通过第一泵进液管602与第一循环泵6的进口连接,回流罐1的右侧壁通过槽罐出液弯头管101与槽罐进液管601连通,回流罐1的右侧壁通过槽罐进液管601与第一循环泵6的出口连接,第一循环泵6的进口通过循环出液管603与回流罐1的底部连接,回流罐1的左侧壁通过第二泵进液管701与第二循环泵7的进口连接,第二循环泵7的出口上套接有泵出液管702,第二循环泵7的进口通过槽罐出液管703与回流罐1的底部连接。
25.其中如图1-2所示,第一循环泵6的出口上套接有三通接头管6021,第一循环泵6的出液口通过槽罐进液调节阀6011与槽罐进液管601相互连通设置,第一泵进液管602上安装有泵进液调节阀6022,三通接头管6021的另外两端口上分别套接有第一泵进液管602和导流管道6032,三通接头管6021通过导流管道6032与循环出液管603连通设置,循环出液管603与三通接头管6021一端的导流管道6032上安装有循环液进泵调节阀6031,循环出液管603的另一端也通过导流管道6032与循环液下液管6033连通,该端的导流管道6032上安装有循环液进管调节阀6034连接。
26.其中如图1、3所示,第二循环泵7的右侧进口上套接有第二泵进液管701,第二循环泵7的前侧进口上套接有槽罐出液管703,槽罐出液管703上安装有槽罐出液调节阀704,第二循环泵7的出口上套接有泵出液管702,第二循环泵7上的槽罐出液管703通过槽罐出液调节阀704与回流罐1的底部连接,第二循环泵7上的泵出液管702与外接输送管道连接。
27.其中如图1、4所示,下紧固环4的内部设置有混搅槽401,下紧固环4的底部底座5中心处设置有限位柱402,限位柱402的顶端外壁上套接有柱套403,限位柱402通过轴承404与搅动杆405转动连接,搅动杆405的外周侧壁与下紧固环4的内壁抵接连接。
28.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在使用时,通过回流罐1顶部的顶盖3后侧的黑液进口可投入黑液,在黑液流入到回流罐1底部的底座5和下紧固环4中时,在液体的冲击下其内的搅动杆405会随着旋转,进而避免原液静置沉淀现象发生,同时接通回流罐1的旁侧的第一循环泵6和第二循环泵7电源,并打开开关使其工作,而后回流罐1通过泵进液调节阀6022的作用将超浓黑液导入到第一循环泵6内;同时回流罐1通过底部的导流管道6032、循环液下液管6033及循环液进管调节阀6034与第一循环泵6连通,进而在第一循环泵6的增压调节工作后,通过槽罐进液管601及其上的槽罐进液调节阀6011再次返回导入到回流罐1的内部,使得回流罐1底部的超浓黑液进行搅动,避免静置现象发生;而后回流罐1的底部和左侧也分别通过槽罐出液管703和第二泵进液管701与第二循环泵7的进口连接,在泵出液管702的作用下导出第二循环泵7,而该泵出液管702通过塑料管道或褶皱管与外接管道连接,该外接管道可与超浓黑液处理设备连接,也可直接与回流罐1的进料口连接,使其形成一个完
成的回流循环;在黑液中杂质进入回流罐1后;能及时循环流动;避免杂质沉积物附着在槽罐壁及管道上,并及时把杂质沉积物送到碱炉燃烧,避免杂质沉积物大量沉积,保障运行周期及送液稳定,以上工作无安全风险,对生产工艺指标无恶性影响。
2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