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空调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空调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一般包括空调外机和空调内机。空调外机内设有压缩机和冷凝器,压缩机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在冷凝器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最后通过毛细管输送到空调内机。空调内机内设有蒸发器和贯流风扇,液态制冷剂到达蒸发器后空间突然增大,发生汽化变成气态低温的制冷剂,从而可吸收大量的热量;贯流风扇引导室内的空气从蒸发器中经过,空气在蒸发器中换热后从空调内机吹出至环境中,以降低环境的温度。
3.在相关技术的方案中,壁挂式空调内机包括壳体,壳体的顶板上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内设有进风格栅,进风格栅用于过滤进入空调内机内的空气;壳体的底板上设有出风口,出风口的外侧设有用于遮蔽出风口的导风板,导风板可绕空调内机的轴向转动,以显露或遮蔽出风口;壳体的前面板上设有显示设备,显示设备用于显示空调内机当前的工作状态以及室内的温度等。使用时,通过控制导风板的转动,将出风口露出并实现不同方向上的送风调整。
4.但是,采用上述相关技术的方案,空调内机送出的冷风会直接吹到人体,从而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长时间使用后甚至会对用户的身体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空调内机送出的冷风直接吹到人体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6.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前面板以及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前面板垂直相连;
7.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外侧设有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壳体可转动连接;
8.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前面板上,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外侧设有第二导风板;
9.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所述驱动机构可带动所述第二导风板沿垂直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方向移动,以将所述第二出风口开启或遮蔽。
10.在上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前面板上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
11.在上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齿轮和齿条,所述齿轮套设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传动,所述齿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固定连接。
12.在上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油泵和液压缸,所述液压缸通过液压管路与所述油泵相连接,所述液压缸包括缸体和设置在所述缸体内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固定连接。
13.在上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前面板和底板均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所述外壳体还包括与所述前面板和底板均相连的侧板,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侧板和所述内壳体之间的间隙内。
14.在上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侧板和所述内壳体之间设有保护壳,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保护壳内,所述保护壳与所述内壳体固定连接。
15.在上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内壳体在所述空调内机的轴向方向的两侧均设有所述驱动机构。
16.在上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导风板朝向所述壳体外侧的一面上设有多个凝露槽,多个所述凝露槽均沿所述空调内机的轴向方向设置,相邻的两个凝露槽之间的间距相等。
17.在上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垂直于所述空调内机的轴向方向的截面内,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投影呈椭圆形。
18.本技术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空调内机和空调外机,所述空调内机采用如上任一所述的空调内机。
19.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空调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前面板以及底板,底板与前面板垂直相连;底板上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的外侧设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与壳体可转动连接;面板上设有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的外侧设有第二导风板;壳体内还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连接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可带动第二导风板沿垂直于第二出风口的方向移动,以将第二出风口开启或遮蔽。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前面板上开设第二出风口并设置第二导风板,在壳体内设置用于控制第二导风板移动的驱动机构,从而可以利用驱动机构带动第二导风板沿垂直于第二出风口的方向移动,以将第二出风口打开或关闭。使用时,第二出风口可以将冷风进行分流;可以使大部分冷风从第二出风口流出,排出至室内的上部空间,这部分冷风不会直接吹向人体;少部分从原有的第一出风口流出,降低第一出风口排出的冷风量,也即减少了直接吹向人体的冷风量,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对用户身体的损害。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简图;
22.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简图。
23.附图标记:
24.10-壳体;11-内壳体;110-前面板;111-第二出风口;120-底板;130-过渡板;
25.200-第一导风板;210-导风板驱动电机;
26.300-第二导风板;310-凝露槽;
27.410-驱动电机;420-齿轮;430-齿条;
28.500-保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29.在相关技术的方案中,壁挂式空调内机包括壳体,壳体的顶板上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内设有进风格栅,进风格栅用于过滤进入空调内机内的空气;壳体的底板上设有出风口,出风口的外侧设有用于遮蔽出风口的导风板,导风板可绕空调内机的轴向转动,以显露或遮蔽出风口;壳体的前面板上设有显示设备,显示设备用于显示空调内机当前的工作状态以及室内的温度等。使用时,通过控制导风板的转动,将出风口露出并实现不同方向上的送风调整。
30.但是,采用上述相关技术的方案,由于出风口设置在底板上,因此空调内机送出的冷风会直接吹到人体,从而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长时间使用后甚至会对用户的身体造成损害。
31.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在原有出风口和导风板的基础上,通过在空调内机的前面板上设置第二出风口和第二导风板,并设置相对应的驱动机构带动第二导风板移动,使用时将部分冷风从第二出风口导出,从而降低了原有出风口排出的冷风量,也即减少了直接吹向人体的冷风量,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对用户身体的损害。
3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实施例一
34.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简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简图。
35.请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内机,包括壳体10,壳体10包括前面板110以及底板120,底板120与前面板110垂直相连。
36.具体的,本实施例的空调内机例如可以是壁挂式空调内机,空调内机大体上呈长方体状。壳体10一般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11,前面板110和底板120均设置在外壳体上,前面板110上一般设有显示设备(如液晶显示面板等),用于显示空调的工作状态及当前室内的温度、湿度等。与底板120相对的顶板(图中未示出)上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内设有进风格栅和滤网,滤网可以对进入空调内机内的空气进行过滤,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与前面板110相对的后面板用于与墙体相连接,如可以通过挂钩与墙体相连接。内壳体11内设有蒸发器和贯流风扇等零件,可用于生成冷风。底板120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贯流风扇可以将冷风从第一出风口导出。第一出风口的外侧设有第一导风板200,第一导风板200与壳体10可转动连接。如图1所示,第一导风板200沿空调内机的轴向延伸,在内壳体11上设有导风板驱动电机210,导风板驱动电机210上可以连接有贯穿内壳体11的转轴,第一导风板200与转轴固定连接,这样导风板驱动电机210可以驱动第一导风板200绕空调内机的轴向转动,从而将第
一出风口开启或遮蔽。
37.由于第一出风口设置在底板120上,第一出风口的出风一般会直接吹向用户,从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在前面板110上还设有第二出风口111,第二出风口111的外侧设有第二导风板300。壳体10内还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连接第二导风板300,驱动机构可带动第二导风板300沿垂直于第二出风口111的方向移动,以将第二出风口111开启或遮蔽。
38.本实施例通过在前面板110上开设第二出风口111并设置第二导风板300,在壳体10内设置用于控制第二导风板300移动的驱动机构,从而可以利用驱动机构带动第二导风板300沿垂直于第二出风口111的方向移动,以将第二出风口111打开或关闭。使用时,第二出风口111可以将冷风进行分流;可以使大部分冷风从第二出风口111流出,排出至室内的上部空间,这部分冷风不会直接吹向人体;少部分从原有的第一出风口流出,降低第一出风口排出的冷风量,也即减少了直接吹向人体的冷风量,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对用户身体的损害。
3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第二出风口111设置在前面板110上靠近底板120的一侧,这样设置使得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111相对比较靠近,便于空调内机内部的风道布置。
4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可以包括驱动电机410、齿轮420和齿条430,齿轮420套设在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上,齿条430与齿轮420啮合传动,齿条430的一端与第二导风板300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利用驱动电机410带动齿轮420转动,从而再通过齿轮420带动与其啮合的齿条430进行直线运动,最终带动第二导风板300沿垂直于第二出风口111的方向移动,以将第二出风口打开或关闭。
41.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可以包括油泵和液压缸,液压缸通过液压管路与油泵相连接,液压缸包括缸体和设置在缸体内的活塞杆,活塞杆的自由端与第二导风板300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利用油泵驱动液压缸的活塞杆伸缩,从而带动第二导风板300沿垂直于第二出风口111的方向移动,以将第二出风口打开或关闭。
42.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外壳体还包括与前面板110和底板120均相连的侧板(图中未示出),驱动机构设置在侧板和内壳体11之间的间隙内。
43.可选地,侧板和内壳体11之间设有保护壳500,驱动机构设置在保护壳500内,保护壳500与内壳体11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保护壳500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连接到内壳体11上。保护壳500内设有用于限制齿条430移动方向的限位槽,齿条430可在限位槽内实现移动,从而防止齿条430发生脱落。第二导风板300部分伸入保护壳500内部与齿条430固定连接,二者具体的连接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卡接或螺钉连接等。保护壳500还可以包括能够遮蔽齿轮420和齿条430的罩板,以将驱动机构封闭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防止驱动机构损坏。
44.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内壳体11在空调内机的轴向方向的两侧均设有驱动机构。通过两侧的驱动机构同步运动带动第二导风板300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导风板300的受力更加均匀,移动更加迅速敏捷。
4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第二导风板300朝向壳体10外侧的一面上设有多个凝露槽310,多个凝露槽310均沿空调内机的轴向方向设置,相邻的两个凝露槽310
之间的间距相等。通过设置凝露槽310,可以防止空调内机吹出的冷风形成凝露后直接沿第二导风板300滑落到室内,凝露槽310可以将凝露形成的水滴收集起来,从而便于用户集中清理或使水滴自然蒸发而消除掉。
46.优选地,本实施例在前面板110和底板120之间还设有过渡板130,过渡板130在垂直于空调内机的轴向方向的截面内的投影呈圆弧形,为了适应过渡板130和前面板110之间的形状,本实施例的第二导风板300在垂直于空调内机的轴向方向的截面内的投影呈椭圆形,第二导风板300的弧面可以将过渡板130和前面板110之间的第二出风口111完全封闭,达到如图1所示状态。如图2所示,当空调内机使用时,可以利用驱动机构带动第二导风板300向壳体10的内部移动,从而使第二导风板300与前面板110和过渡板130之间出现空隙,冷风可通过空隙送出至室内;同时,第一导风板200也在导风板驱动电机210的带动下将第一出风口露出,少部分冷风从第一出风口流入室内。
47.综上,本实施例通过在前面板110上开设第二出风口111并设置第二导风板300,在壳体10内设置用于控制第二导风板300移动的驱动机构,从而可以利用驱动机构带动第二导风板300沿垂直于第二出风口111的方向移动,以将第二出风口111打开或关闭。使用时,第二出风口111可以将冷风进行分流;可以使大部分冷风从第二出风口111流出,排出至室内的上部空间,这部分冷风不会直接吹向人体;少部分从原有的第一出风口流出,降低第一出风口排出的冷风量,也即减少了直接吹向人体的冷风量,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对用户身体的损害。
48.实施例二
4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空调内机和空调外机,所述空调内机采用如上实施例一的空调内机。
50.可选地,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主要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四通阀和毛细管组件等,其中,压缩机、冷凝器和四通阀设置在空调外机内,蒸发器设置在空调内机内,毛细管组件连接蒸发器和冷凝器,毛细管组件中设有流动的制冷剂。
51.空调器的制冷过程为:压缩机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然后送到冷凝器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通过毛细管组件进入蒸发器,由于制冷剂从毛细管到达蒸发器后空间突然增大,制冷剂受到的压力减小,液态的制冷剂就会汽化,变成气态低温的制冷剂,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蒸发器就会变冷,空调内机的贯流风扇引导室内的空气从蒸发器中吹过,从而使空调内机吹出冷风。空调器的制热过程与上述制冷过程的原理相同,只不过利用四通阀使制冷剂在冷凝器与蒸发器的流动方向与制冷时相反,从而实现制热的目的。
52.本实施例的空调器由于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二的空调内机,因此减少了直接吹向人体的冷风量,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对用户身体的损害。
5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
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上”、“底”、“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若有的话)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