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加热组件和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加热组件和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和取暖器。


背景技术:

2.加热组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为发热体供电,相关技术中发热体的供电与固定通过不同的部件实现,这就导致加热组件的结构复杂,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组件。
5.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取暖器。
6.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发热体上设置电极;至少两个固定组件,分别设置于发热体轴向相对的两端,任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设置于发热体的轴向端部,第一固定件与电极相接触,并可用于为发热体供电。
7.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和至少两个固定组件,至少两个固定组件设置在发热体轴向相对的两端,并可用于固定发热体。此外,发热体轴向端部设置有电极,至少两个固定组件分别与两个电极相接触,并可在得电的情况下为发热体供电,以保证发热体运行工作。具体地,两个电极分别为阴极和阳极。
8.具体地,固定组件包括使用的第一固定件。其中,第一固定件设置在发热体的轴向端部,并与发热体的电极相接触,以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发热体和为发热体供电。
9.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热组件,在发热体轴向相对的两端设置固定组件,通过固定组件保证发热体的安装固定;通过得电状态下的第一固定件为发热体供电,使得固定组件具有供电的功能极大程度上简化了加热组件的结构,减少加热组件的零部件数量,有利于实现加热组件的结构最简化,同时降低加热组件的成本。
10.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加热组件,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安装于第二固定件。
12.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固定件安装在第二固定件,整个加热组件通过第二固定件与外部结构相连接,以保证整个加热组件的稳定安装。此外,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热组件,通过得电状态下的第一固定件为发热体供电,通过第二固定件保证整个加热组件安装到外部结构,使得固定组件兼具固定和供电的效果,减少加热组件的零部件数量,有利于实现加热组件的结构最简化,同时降低加热组件的成本。
1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台,发热体的轴向端面与固定台相抵接;弹片,设置于固定台的周侧边缘,位于发热体的周侧;其中,弹片与电极相接触,并可为发热体供电。
14.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台和弹片。其中,固定台上设置有固定面,
发热体的轴向端部与固定台相连接,并且发热体的轴向端面抵接到固定面,以在发热体的轴向定位发热体,避免发热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晃动。此外,弹片设置在固定台的周侧边缘,并且朝向发热体一侧凸出于固定面;弹片位于发热体的周侧,并且与发热体的电极相接触,这样弹片一方面可从发热体的周侧对发热体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另一方面可在通电的情况下为发热体供电,保证发热体运行工作。
15.具体地,弹片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多个弹片沿固定台的周侧边缘均匀分布,以使得多个弹片同时接触发热体的电极。这样,可通过多个弹片的配合加强对发热体的限位作用,更主要的是可保证第一固定件与发热体的电极具有多个接触位置,避免了第一固定件与发热体的电极接触不良的情况发生,即大程度上提升了加热组件的可靠性。
1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围边,设置于固定台的周侧边缘,发热体通过围边定位。
17.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固定件还包括围边。其中,围边设置在固定台的周侧边缘,并且朝向发热体一侧凸出于固定面;弹片位于发热体的周侧,可从发热体的周侧对发热体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以避免加热组件使用过程中出现发热体晃动的情况。此外,围边可提升固定台的强度,增强固定台的耐用程度,同时提升固定台的使用寿命。
1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围边上设置有缺口,弹片位于缺口处。
19.在该技术方案中,围边在固定台的周侧边缘不连续,并且围边间断设置有缺口;弹片设置在缺口所在的位置,并且与围边分隔开来,使得围边与弹片沿固定台的周侧间隔分布。
20.具体地,围边上设置有多处缺口,多个弹片分别位于多个缺口处。
2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发热体为中空的发热管;固定台的中部设置有散热口,散热口与发热体的内部相连通。
22.在该技术方案中,发热体为中空的发热管,固定台的中部设置有散热口。其中,固定台中部的散热口与发热体内部的空间相连通,这样在加热组件使用过程中,外界的气流可进入到发热体内部的空间,并将发热体内部空间的热量带走,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加热组件的工作性能,同时避免了发热体温度过高的情况发生。
23.此外,发热体具体包括中空管以及设置中空管上的电热膜,中空管上设置有与电热膜相连接的电极,电热膜可在得电情况下发热,以加热周围的空气。具体地,中空管为非金属管,电热膜电镀在非金属管上。
2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还包括:紧固件,固定台通过紧固件与第二固定件相连接;导电件,设置于紧固件上,并与弹片电连接。
25.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还包括紧固件和导电件。其中,紧固件穿过固定台上的安装孔并拧紧在第二固定件上,以保证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的稳固连接,保证了发热体和第一固定件的安装连接。此外,导电件设置在紧固件上,并且与弹片电连接;导电件的作用是将电路中的电导到第一固定件上,然后再通过第一固定件的弹片将电导到发热体的电极上,使发热体通电发热。具体地,导电件可采用导电环。
2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固定件包括:安装台;紧固座,设置于安装台上,紧固件穿设于固定台设置在紧固座内。
27.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固定件包括安装台和紧固座。其中,紧固座设置在安装台
上,并且与紧固件相匹配。在装配加热组件的过程中,紧固件穿过固定台上的安装孔并拧紧在紧固座上,以保证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的稳固连接,保证了发热体和第一固定件的安装连接。具体地,紧固座为螺钉座。
2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安装台为安装环,安装环套设于第一固定件的外周。
29.在该技术方案中,安装台为安装环。当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安装完毕后,第一固定件套设在发热体的外周,第二固定件套设第一固定件的外周。
3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固定台上设置有翻边,翻边位于紧固座的侧方。
31.在该技术方案中,固定台上设置有翻边。当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安装完毕后,翻边位于紧固座的侧方,并且包围紧固座设置,以通过翻边和紧固座的配合实现限位。
32.特别地,在装配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过程中,首先将两者的位置对齐,并将第一固定件放置在第一固定件的内侧。此时翻边与紧固座的侧壁相抵接,进而可以实现良好的定位作用,避免第一固定件在第二固定件内部转动或晃动,保证第一固定件上的安装孔与第二固定件的紧固座对齐,便于后续紧固件连接装配。
33.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包括:壳体;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加热组件。
3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取暖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加热组件。因此,具有上述加热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35.此外,该取暖器还包括风机,风机可朝向发热体的内部吹风,以实现取暖的效果。
36.进一步地,壳体为透明壳体,风机和发热组件均设置于壳体内,以使得用户可观察到壳体内部元件工作,特别是可观察到加热组件工作。
3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2是图1所示加热组件中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41.图3是图1所示加热组件的剖视图;
42.图4是图3所示加热组件的a处局部放大图;
43.图5是图3所示加热组件的b处局部放大图;
44.图6是图1所示加热组件中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45.图7是图1所示加热组件中第二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8是图1所示加热组件的爆炸视图。
47.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48.102发热体,104电极,106固定组件,108第一固定件,110第二固定件,112固定台,114弹片,116围边,118散热口,120紧固件,122安装台,124紧固座,126翻边,128安装孔,130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1.下面参照图1至图8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和取暖器。
52.如图1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102和至少两个固定组件106;至少两个固定组件106分别设置在发热体102轴向相对的两端,并可用于固定发热体102。
53.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发热体102轴向端部设置有电极104,至少两个固定组件106分别与两个电极104相接触,并可在得电的情况下为发热体102供电,以保证发热体102运行工作。具体地,两个电极104分别为阴极和阳极。
54.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具体地,固定组件106包括第一固定件108。其中,第一固定件108设置在发热体102的轴向端部,并与发热体102的电极104相接触,以通过第一固定件108固定发热体102、以及为发热体102供电。
55.因此,本实施例提出的加热组件,在发热体102轴向相对的两端设置固定组件106,通过固定组件106保证发热体102的安装固定;通过得电状态下的第一固定件108为发热体102供电,使得固定组件106具有供电的功能,极大程度上简化了加热组件的结构,减少加热组件的零部件数量,有利于实现加热组件的结构最简化,同时降低加热组件的成本。
56.如图1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102和至少两个固定组件106,至少两个固定组件106设置在发热体102轴向相对的两端。
57.其中,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发热体102轴向端部设置有电极104;固定组件106包括配合使用的第一固定件108和第二固定件110,第一固定件108设置在发热体102的轴向端部,可固定发热体102以及为发热体102供电;第一固定件108安装在第二固定件110,整个加热组件通过第二固定件110与外部结构相连接,以保证整个加热组件的稳定安装。
58.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固定组件106包括配合使用的第一固定件108和第二固定件110。固定组件106包括配合使用的第一固定件108和第二固定件110。其中,第一固定件108设置在发热体102的轴向端部,并与发热体102的电极104相接触,以通过第一固定件108固定发热体102、以及为发热体102供电;第一固定件108安装在第二固定件110,整个加热组件通过第二固定件110与外部结构相连接,以保证整个加热组件的稳定安装。
59.因此,本实施例提出的加热组件,通过得电状态下的第一固定件108为发热体102供电,通过第二固定件110保证整个加热组件安装到外部结构,使得固定组件106兼具固定和供电的效果,极大程度上简化了加热组件的结构,减少加热组件的零部件数量,有利于实现加热组件的结构最简化,同时降低加热组件的成本。
60.如图1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102和至少两个固定组件106,至少两个固定组件106设置在发热体102轴向相对的两端。
61.其中,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发热体102轴向端部设置有电极104;固定组件106包括配合使用的第一固定件108和第二固定件110,第一固定件108设置在发热体102的轴向端部,可固定发热体102以及为发热体102供电;第一固定件108安装在第二固定件110,整个加热组件通过第二固定件110与外部结构相连接,以保证整个加热组件的稳定安装。
62.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固定件108包括固定台112和弹片114。其中,固定台112上设置有固定面,发热体102的轴向端部与固定台112相连接,并且发热体102的轴向端面抵接到固定面,以在发热体102的轴向定位发热体102,避免发热体102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晃动。此外,弹片114设置在固定台112的周侧边缘,并且朝向发热体102一侧凸出于固定面;弹片114位于发热体102的周侧,并且与发热体102的电极104相接触,这样弹片114一方面可从发热体102的周侧对发热体102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另一方面可在通电的情况下为发热体102供电,保证发热体102运行工作。
63.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弹片114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多个弹片114沿固定台112的周侧边缘均匀分布,以使得多个弹片114同时接触发热体102的电极104。这样,可通过多个弹片114的配合加强对发热体102的限位作用,更主要的是可保证第一固定件108与发热体102的电极104具有多个接触位置,避免了第一固定件108与发热体102的电极104接触不良的情况发生,即大程度上提升了加热组件的可靠性。
64.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固定件108还包括围边116。其中,围边116设置在固定台112的周侧边缘,并且朝向发热体102一侧凸出于固定面;弹片114位于发热体102的周侧,可从发热体102的周侧对发热体102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以避免加热组件使用过程中出现发热体102晃动的情况。此外,围边116可提升固定台112的强度,增强固定台112的耐用程度,同时提升固定台112的使用寿命。
65.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围边116在固定台112的周侧边缘不连续,并且围边116间断设置有缺口130;弹片114设置在缺口130所在的位置,并且与围边116分隔开来,使得围边116与弹片114沿固定台112的周侧间隔分布。
66.具体实施例中,围边116上设置有多处缺口130,多个弹片114分别位于多个缺口130处。
67.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发热体102为发热管,发热管的内部中空,固定台112的中部设置有散热口118。其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固定台112中部的散热口118与发热体102内部的空间相连通,这样在加热组件使用过程中,外界的气流可进入到发热体102内部的空间,并将发热体102内部空间的热量带走,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加热组件的工作性能,同时避免了发热体102温度过高的情况发生。
68.具体实施例中,发热体102包括中空管以及设置中空管上的电热膜,中空管上设置有与电热膜相连接的电极104,电热膜可在得电情况下发热,以加热周围的空气。具体地,中空管为非金属管,电热膜电镀在非金属管上。
69.如图1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提出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102、至少两个固定组件106、紧固件120和导电件,至少两个固定组件106设置在发热体102轴向相对的两端。
70.其中,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发热体102轴向端部设置有电极104,固定组件106包括配合使用的第一固定件108和第二固定件110,第一固定件108设置在发热体102的
轴向端部,可固定发热体102以及为发热体102供电;第一固定件108安装在第二固定件110,整个加热组件通过第二固定件110与外部结构相连接,以保证整个加热组件的稳定安装。
71.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图4和图8所示,加热组件还包括紧固件120和导电件(图中未示出)。其中,紧固件120穿过固定台112的安装孔128并拧紧在第二固定件110上,以保证第一固定件108与第二固定件110的稳固连接,保证了发热体102和第一固定件108的安装连接。此外,导电件设置在紧固件120上,并且与弹片114电连接;导电件的作用是将电路中的电导到第一固定件108上,然后再通过第一固定件108的弹片114将电导到发热体102的电极104上,使发热体102通电发热。
72.具体实施例中,导电件可采用导电环,导电环套设在紧固件120上。
73.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第二固定件110包括安装台122和紧固座124。其中,紧固座124设置在安装台122上,并且与紧固件120相匹配。在装配加热组件的过程中,紧固件120穿过固定台112的安装孔128并拧紧在紧固座124上,以保证第一固定件108与第二固定件110的稳固连接,保证了发热体102和第一固定件108的安装连接。
74.具体实施例中,紧固座124为螺钉座,紧固件120为螺钉,安装孔128为螺钉孔。
75.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安装台122为安装环。当第一固定件108与第二固定件110安装完毕后,第一固定件108套设在发热体102的外周,第二固定件110套设第一固定件108的外周。
76.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固定台112上设置有翻边126。当第一固定件108与第二固定件110安装完毕后,翻边126位于紧固座124的侧方,并且包围紧固座124设置,以通过翻边126和紧固座124的配合实现限位。
77.特别地,如图8所示,在装配第一固定件108和第二固定件110的过程中,首先将两者的位置对齐,并将第一固定件108放置在第一固定件108的内侧。此时翻边126与紧固座124的侧壁相抵接,进而可以实现良好的定位作用,避免第一固定件108在第二固定件110内部转动或晃动,保证第一固定件108上的安装孔128与第二固定件110的紧固座124对齐,便于后续紧固件120连接装配。
78.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取暖器,包括:壳体;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加热组件。
79.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取暖器,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加热组件。因此,具有上述加热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80.此外,该取暖器还包括风机,风机可朝向发热体102的内部吹风,以实现取暖的效果。
81.进一步地,壳体为透明壳体,风机和发热组件均设置于壳体内,以使得用户可观察到壳体内部元件工作,特别是可观察到加热组件工作。
82.如图1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102和至少两个固定组件106;至少两个固定组件106设置在发热体102轴向相对的两端,并可用于固定发热体102。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发热体102轴向端部设置有电极104,固定组件106包括配合使用的第一固定件108和第二固定件110,第一固定件108设置在发热体102的轴向端部,可固定发热体102以及为发热体102供电;第一固定件108安装在第二固定件110,整个加热组件通过第二固定件110与外部结构相连接,以保证整个加热组件的稳
定安装。
83.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固定件108包括固定台112和弹片114。发热体102的轴向端面抵接到固定台112的固定面,以沿发热体102的轴向定位发热体102;弹片114设置在固定台112的周侧边缘,并且朝向发热体102一侧凸出于固定面;弹片114位于发热体102的周侧,以从发热体102的周侧对发热体102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并在通电的情况下为发热体102供电,保证发热体102运行工作。
84.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固定件108还包括围边116。围边116在固定台112的周侧边缘不连续,并且围边116间断设置有缺口130;弹片114设置在缺口130所在的位置,并且与围边116分隔开来,使得围边116与弹片114沿固定台112的周侧间隔分布。
85.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发热体102为中空的发热管,固定台112的中部设置有散热口118,保证外界的气流可进入到发热体102内部的空间,并将发热体102内部空间的热量带走。
86.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图4和图8所示,加热组件还包括紧固件120和导电件;第二固定件110包括安装台122和紧固座124。紧固座124设置在安装台122,紧固件120穿过固定台112上的安装孔128并拧紧在紧固座124上,以保证第一固定件108与第二固定件110的稳固连接,保证了发热体102和第一固定件108的安装连接。导电件设置在紧固件120上,并且与弹片114电连接;导电件的作用是将电路中的电导到第一固定件108上,然后再通过第一固定件108的弹片114将电导到发热体102的电极104上,使发热体102通电发热。
87.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安装台122为安装环。
88.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固定台112上设置有翻边126。当第一固定件108与第二固定件110安装完毕后,翻边126位于紧固座124的侧方,并且包围紧固座124设置,以通过翻边126和紧固座124的配合实现限位。
89.如图1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102、固定组件106和紧固件120;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固定组件106包括配合使用的第一固定件108和第二固定件110。其中,第一固定件108安装在第二固定件110的紧固座124上,两个通过紧固件120连接起来;发热体102安装在第一固定件108上。此方案可以固定管状的发热体102,发热体102处于两个固定组件106的中心,发热体102的两端有第一固定件108固定住,而第一固定件108安装在第二固定件110上。
90.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发热体102的两端安装在第一固定件108,通常其两端抵在第一固定件108的固定台112上,保证发热体102左右不会晃动(在发热体102水平放置时);如图6所示,固定台112的边缘有围边116,其作用是把发热体102限制在第一固定件108的固定台112上;如图2所示,发热体102两端通常涂有导电层,作为电极104使用;如图6所示,固定台112边缘上有弹片114,其作用是压紧发热体102,使发热体102在径向方向上不会晃动,同时因为该弹片114通常是金属,而且该弹片114通常是紧压在发热体102的电极104上,所以弹片114也有导通发热体102的作用;如图6所示,固定台112中间有一通孔作为散热口118使用,其作用是使外界的风吹入发热体102内部,使发热体102内部热量可以被带走;如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固定件108被固定在第二固定件110的紧固座124上,通常是用紧固件120穿过第一固定件108的安装孔128,然后打在第二固定件110的紧固座124
内;紧固件120通常会套有一导电环作为导电件使用,其作用是将电路中的电导到第一固定件108上,然后再导到发热体102的电极104上,使发热体102通电发热。
9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9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