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pc叠合板生产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


背景技术:

2.预制式pc叠合板,是指预制和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一种较好叠合板结构。预制预应力薄板(厚5~8厘米)与上部现浇混凝土层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薄板的预应力主筋即是叠合楼板的主筋,上部混凝土现浇层仅配置负弯矩钢筋和构造钢筋。预应力薄板用作现浇混凝土层的底模,不必为现浇层支撑模板。
3.现有的pc叠合板,虽然不需要进行底膜的制作,但是上部的现浇混凝土层还是需要进行制作边模,浪费模板材料,费时费力,同时两块pc叠合板的连接处连接强度低,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上部的现浇混凝土层还是需要进行制作边模,浪费模板材料,费时费力,同时两块pc叠合板的连接处连接强度低的问题。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包括预制边模体,所述预制边模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叠合板本体,所述叠合板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内部设置有预留槽,所述预留槽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叠合板本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延伸杆,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二连接装置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装置,所述三个连接装置的内部均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底端设置有预制钢筋,所述预制钢筋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竖直圆环。
7.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凸板,所述凸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凸块。
8.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和第三连接装置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延伸杆。
9.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的左侧两端均与挡板的两侧平齐,且第二连接装置和第三连接装置的左侧两端均与挡板的两侧平齐。
10.优选的,所述转动轴与延伸杆固定连接,且所述转动轴贯穿连接装置并延伸至凸板的内部。
11.优选的,所述凸块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凸块设置在限位凹槽的正下方。
12.优选的,所述底板与叠合板本体卡接,且所述预制边模体的底端与叠合板本体卡接。
13.优选的,所述限位凹槽的顶端开设有通孔。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位于叠合板本体的上表面边沿处的预制边模体,这样在二次浇筑时是二次现场浇筑,不需要另外制作边模,当需要进行多块同时浇筑时,只需要用隔板隔开出多个浇筑区间即可,进一步解决了费时费力的现象,减少了模板的使用量的同时增加了施工效率,通过在叠合板本体一侧的连接装置和底板的设置,设置在底板的凸板和凸块可以与挡板内部设置的限位凹槽卡接,进一步提高pc叠合板的连接强度,再通过连接装置内部设置的竖直圆环和预制钢筋可以与另一块叠合板的连接装置连接,保证了多块pc叠合板的连接强度,提高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挡板的剖面图;
19.图中标号为:
20.1、预制边模体;
21.2、挡板;
22.3、叠合板本体;
23.4、底板;
24.5、第一连接装置;
25.6、第二连接装置;
26.7、延伸杆;
27.8、第三连接装置;
28.9、凸板;
29.10、凸块;
30.11、转动轴;
31.12、预留槽;
32.13、预制钢筋;
33.14、竖直圆环;
34.15、连接块;
35.16、限位凹槽;
36.17、固定杆;
37.18、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39.参照图1-3所示,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包括预制边模体1,预制边模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叠合板本体3,叠合板本体3的内部设置有底板4,底板4与叠合板本体3卡接,且预制边模体1的底端与叠合板本体3卡接,增加了叠合板的稳定性能,底板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挡板2,挡板2的内部设置有预留槽12,预留槽12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块15,连接块15的右侧固
定连接有限位凹槽16,限位凹槽16的顶端开设有通孔,底板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凸板9,凸板9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凸块10,凸块10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凸块10设置在限位凹槽16的正下方,保证叠合板连接时的稳定性,限位凹槽1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7,固定杆17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8;
40.叠合板本体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装置5,第一连接装置5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延伸杆7,第二连接装置6和第三连接装置8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延伸杆7,保证了多个连接装置互相连接时的稳定性,第一连接装置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装置6,第二连接装置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装置8,第一连接装置5的左侧两端均与挡板2的两侧平齐,且第二连接装置6和第三连接装置8的左侧两端均与挡板2的两侧平齐,三个连接装置的内部均设置有转动轴11,转动轴11的底端设置有预制钢筋13,预制钢筋1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竖直圆环14,转动轴11可以进一步保证预留槽12的合理性,转动轴11与延伸杆7固定连接,且转动轴11贯穿连接装置并延伸至凸板9的内部;
41.当需要进行多块同时浇筑时,只需要用隔板隔开出多个浇筑区间即可,进一步解决了费时费力的现象,减少了模板的使用量的同时增加了施工效率,通过在叠合板本体3一侧的连接装置和底板4的设置,设置在底板4的凸板9和凸块10可以与挡板2内部设置的限位凹槽16卡接,进一步提高pc叠合板的连接强度。
4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完毕后,通过设置位于叠合板本体3的上表面边沿处的预制边模体1,这样在二次浇筑时是二次现场浇筑时不需要另外制作边模,当需要进行多块同时浇筑时,只需要用隔板隔开出多个浇筑区间即可,进一步解决了费时费力的现象,减少了模板的使用量的同时增加了施工效率,通过在叠合板本体3一侧的连接装置和底板4的设置,设置在底板4的凸板9和凸块10可以与挡板2内部设置的限位凹槽16卡接,进一步提高pc叠合板的连接强度,再通过连接装置内部设置的竖直圆环14和预制钢筋13可以与另一块叠合板的连接装置连接,保证了多块pc叠合板的连接强度,提高了安全性能。
4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